四年後的十個判斷

本文是圓方的第1101篇原創
(點選標題下方小耳機標誌可收聽音訊)
01
昨晚沒有睡好,做了幾個夢。
夢裡恍恍惚惚,醒來也不太記得什麼。只是隱隱約約有一些被啟示的感覺,大抵上總是逃不過“宏觀經濟”“世界局勢”什麼的內容。隨便扯一些幾個夢到的點,和小夥伴們一起嘮嘮。
關於2029年的十個判斷
1、2029年,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歐洲的總和(歐盟+英國+可能的烏克蘭部分地區)
2、2029年,中國完成了對中華文化圈的經濟整合(中+日韓+東盟形成新的自貿區)
3、2029年,中國年發電量會佔到全世界發電量的40%(2024年大概是30%)
4、2029年,中國汽車銷量有五家自主品牌達到世界前十(新能源車超過一半)

5,2029年,中國人形機器人產量突破兩百萬臺(2024年產量大概是2000臺)

6、2029年,中國已經全面推行L3級別的自動駕駛,無人駕駛比例達到10%
7、2029年,中國核心城市(北上深)市中心的房價達到世界前十的水平
8、2029年,中國年出生人口回到1500萬左右的規模(2024年大概900萬左右)
9、2029年,中國A股的總市值達到美股總市值的50%(2024大概是20%左右)
10、2029年,人民幣在全球支付中的份額會提升到20%(2024大概是4%左右)
嗯……大概就是怎麼多內容。
說原因呢,其實也沒什麼原因,就是一種感覺。
想了想,圓方問了問DeepSeek,讓他給出這十個判斷在2029達成的可能性,並要求給出具體的可能性原因,以及達成可能性的百分比,咱們一起來看看。
02
以下是對您提出的2029年十個判斷的可行性分析,基於當前趨勢、政策方向和技術發展邏輯,給出可能性百分比及具體原因:
1. 中國經濟總量超過歐洲總和(歐盟+英國+烏克蘭部分地區)
**可能性:65%**  
– 支撐因素:中國年均增速若保持4-5%,歐洲整體增速在1%左右,2023年中國GDP約18萬億美元(歐盟+英國約21萬億)。考慮匯率波動和歐洲地緣政治風險(如能源危機、右翼崛起),經濟總量超越機率較高。
– 風險點:歐洲一體化加速或中國結構性改革滯後可能延緩程序。
2. 中華文化圈經濟整合(中日韓+東盟自貿區)
**可能性:35%**  
– 積極訊號:RCEP已生效,中日韓自貿區談判重啟,2023年中國-東盟貿易額達6.4萬億元。
– 主要障礙:美日半導體聯盟、朝核問題、歷史認知爭議等政治壁壘,美國可能施加地緣壓力。
3. 中國發電量佔全球40%
**可能性:80%**  
– 確定性路徑:2023年中國發電量9.2萬億千瓦時(佔全球32%),每年新增光伏100GW+、風電70GW+。預計2029年工業用電需求將突破15萬億千瓦時,新能源裝機容量達30億千瓦。
4. 五家中國車企進入全球銷量前十
**可能性:55%**  
– 當前基礎:比亞迪已超越特斯拉成全球新能源銷冠,吉利、長安、奇瑞加速出海。
– 關鍵變數:需突破歐美貿易壁壘(如歐盟反補貼調查),2029年預計中國車企海外銷量需突破800萬輛。
5. 人形機器人年產200萬臺
**可能性:15%**  
– 技術瓶頸:當前擎天柱機器人單臺成本約30萬元,需降至10萬元以下才具商業化價值。2023年全球工業機器人總產量僅50萬臺,200萬目標需顛覆性技術突破。
6. L3自動駕駛普及&無人駕駛佔10%
**可能性:40%**  
– 政策推動:深圳已立法支援L3,但高精地圖覆蓋(需完成40萬公里道路數字化)和保險責任認定尚未完善。特定場景(港口、礦區)可能率先突破,乘用車大規模應用仍需時間。
7. 核心城市房價進入全球前十
**可能性:50%**  
– 矛盾現狀:2023年上海中心區房價約12萬元/㎡(紐約曼哈頓約14萬元/㎡),但受房產稅試點、保障房分流等因素壓制。需觀察資本賬戶開放進度與高階人才流入趨勢。
8. 年出生人口回升至1500萬
**可能性:8%**  
– 現實困境:2023年出生902萬人,總和生育率1.0。即使立即推出"生育基金"(如韓國每月100萬韓元補貼)、延長產假至2年等激進政策,生育意願回升存在5-8年滯後週期。
9. A股市值達美股50%
**可能性:30%**  
– 市值對比:2024年美股總市值55萬億美元,A股11萬億美元。需年均增長18%以上(美股按5%增速計),依賴註冊制改革深化、養老金入市(預計2029年社保基金持股比例需達15%以上)。
10. 人民幣全球支付佔比20%
**可能性:25%**  
– 突圍路徑:需大宗商品人民幣結算佔比超30%(現約12%),CIPS日均處理量需從2023年的1.2萬億元增至5萬億元。地緣衝突升級可能加速去美元化,但SWIFT系統替代需要時間。
趨勢觀察重點:
1. **技術躍遷視窗**:2025-2027年核聚變/固態電池/腦機介面等顛覆性技術突破可能重構預測模型
2. **地緣黑天鵝**:臺海/南海局勢、美國大選結果、中東衝突外溢等變數可能系統性改變發展軌跡
3. **代際認知革命**:Z世代(2029年主體為30-35歲)消費觀、生育觀、投資觀的代際轉變
這些預測構成了一幅"有限樂觀主義"圖景,建議重點關注第3(發電量)、第4(新能源汽車)、第9(資本市場)項的進展,這些領域的突破可能產生鏈式反應,帶動其他預測實現機率提升。
03
上面是DeepSeek給出的判斷,圓方覺得和圓方的“判斷”差不多。

那,如果在特別樂觀的情況下,這是個判斷全部都“達成”,我們應該去做那些準備呢?圓方把這個問題又問給了DeepSeek,我們來看看它給的答案會不會對於小夥伴們有啟發:

如果上述十項預測全部成立,意味著中國將經歷**產業結構躍遷、地緣格局重構、技術革命爆發、人口結構逆轉**四大系統性變革。作為40歲的創業者,必須圍繞"技術資本化、區域協同化、人口代際化"三大主線制定戰略。以下是基於推演模型的五項關鍵決策建議:
1. 押注人機協作革命:建立"機器人服務生態"
  • **核心邏輯**: 
當人形機器人產量突破200萬臺(預測5),將引發**服務業人力成本結構性下降**(餐飲/物流/護理行業人力成本降幅或超60%)。但機器人的部署需要配套的"軟服務"——系統運維、場景定製、倫理合規。 
  • **行動路徑**: 

– 2025年前投資開發**模組化機器人操作平臺**(類似Android系統對手機行業的賦能) 

– 2026年起在長三角/大灣區佈局**機器人共享服務中心**(提供按小時計費的清潔/配送機器人租賃) 

– 2027年建立**AI倫理委員會**(應對可能出現的機器人責任認定糾紛) 

  • **資料錨點**:

人形機器人量產後,家政服務機器人每小時成本將從2024年的40元降至2029年的8元。

2. 搶佔東亞能源網際網路樞紐節點** 

  • **核心邏輯**: 
發電量佔比40%(預測3)+自貿區整合(預測2),將催生**跨區域能源交易市場**。日韓的氫能技術、中國的光伏產能、東盟的生物質能需要透過數字化電網聯動。 
  • **行動路徑**: 

– 2025年參股雲南/廣西的**智慧微電網專案**(銜接東盟電力標準) 

– 2026年開發**綠電跨境結算系統**(整合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 

– 2028年前在青島/釜山佈局**氫能-光伏混合儲能站**(服務中日韓航運脫碳) 

  • **技術視窗**:

2025年鈣鈦礦光伏量產化(轉化效率突破30%)將重構能源經濟模型。

3. 構建"銀髮經濟-生育激勵"對沖體系** 

  • **核心邏輯**: 
出生人口反彈至1500萬(預測8)與老齡化加速並存,將形成**代際需求斷層**——既要滿足老年群體消費升級,又需承接新生兒服務爆發。 
  • **行動路徑**: 
– 2025年推出**智慧養老監護硬體+線下服務訂閱制**(結合L3自動駕駛實現老人接送就醫) 
– 2027年佈局**國有托育機構供應鏈**(政府可能對0-3歲托育實施集中採購) 
– 2028年開發**生育力銀行區塊鏈系統**(凍卵/凍精等服務的合規化需要可信存證) 
**政策預判**:

2026年可能推出"生育積分制度"(多孩家庭享受購房/教育/醫療特權)。

4. 打造"新制造金融"雙迴圈引擎** 

  • **核心邏輯**: 
A股市值達美股50%(預測9)+人民幣支付佔比20%(預測10),意味著**資本定價權向中國轉移**。但傳統金融工具無法適配新能源汽車(預測4)、自動駕駛(預測6)等長週期、高技術壁壘產業。 
  • **行動路徑**:

– 2025年申請**硬科技專利證券化試點牌照**(將車企的自動駕駛專利打包發行REITs) 

– 2026年建立**新能源汽車殘值保險基金**(對沖電池衰減導致的二手車貶值風險) 

– 2027年開發**工業元宇宙確權平臺**(對人形機器人的數字孿生體進行NFT化交易)

  • **風險對沖**:
需配置20%資金於離岸人民幣債券,防範資本市場開放初期的匯率波動。
5. 實施"空間摺疊"資產戰略** 
  • **核心邏輯**:
核心城市房價全球前十(預測7)與區域發展失衡加劇,將導致**辦公空間需求分層**——市中心承載金融/總部功能,郊區轉化為機器人複合生產基地。
  • **行動路徑**: 

– 2025年收購深圳坪山/上海臨港的**工業上樓專案**(層高6米以上適配機器人產線) 

– 2026年開發**VR虛擬辦公空間租賃平臺**(降低市中心實體辦公室需求) 

– 2028年參與**雄安數字產權交易所**建設(對數字空間使用權進行標準化交易) 

  • **關鍵指標**:

到2029年,一線城市核心區寫字樓每平米日租金或突破50元(2024年均價約12元)。

**風險預警機制**

1. **技術斷供風險**:在機器人作業系統、鈣鈦礦光伏等領域必須保留至少兩套技術路線(如同時開發ROS和鴻蒙系統適配方案)
2. **政策套利視窗**:

密切關注自貿區負面清單修訂(2025/2027/2029三年修訂週期),提前佈局跨境資料流動合規體系 

3. **代際認知衝突**:

針對90後管理者(2029年平均年齡39歲)設計"遊戲化決策系統",降低組織內部數字化轉型阻力 
這五項決策構成相互強化的閉環:能源網際網路支撐機器人規模化應用,新制造金融加速技術資本化,空間戰略最佳化資產配置效率,最終在代際經濟轉型中捕獲最大紅利。創業者需要以

"技術為弓、政策為弦、資本為箭",

瞄準2029年的結構性斷層持續發力。

04
以上就是圓方“夢”到的一些未來圖景。
以及一些AI給到圓方的“可能性”分析。
不知道這個四年後的“夢”是否會實現。
如果實現算不算是“中國夢”的達成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