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化縱橫》郵發代號:80-942
✪ 約翰·米爾斯海默
✪ 魯沂 (譯)

【導讀】當地時間6月29日凌晨,俄羅斯對烏克蘭發動了衝突以來最大規模的空襲,動用超過500枚導彈和無人機,目標覆蓋烏克蘭全境,包括西部利沃夫等遠離前線的地區。烏軍一架F-16戰機被俄軍無人機擊中墜毀,這是烏方第三次遭受此類損失。多方分析顯示,此次俄軍戰術意圖明確:一方面報復烏軍6月初的“蛛網行動”,該行動由澤連斯基親自坐鎮,透過偽裝民用車輛滲透俄境,以117架低成本無人機摧毀俄41架戰略轟炸機,造成俄方約70億美元損失;另一方面,此次重點打擊的物件為烏方無人機生產設施和防空系統,旨在系統性削弱起反擊能力。
而此次全境打擊,或許印證了米爾斯海默對“不對稱消耗戰”的預見。他嘲諷F-16戰機是“政治象徵而非戰略轉折”,即零星高階武器無法改變戰場平衡。烏克蘭的“蛛網行動”雖重創俄軍,但俄羅斯憑藉體量優勢,以飽和攻擊消耗烏方資源,迫使基輔陷入持久戰的泥潭。
這場衝突的終局,或許正如米爾斯海默所預言的,“烏克蘭將成為功能失調的殘餘國家”。而俄羅斯與西方的博弈將在“冷和平”中持續。唯一確定的是,6月29日的全境襲擊絕非終點,而是新一輪血腥迴圈的開始。

訂閱服務熱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