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多少體制內人員?這次普查說透了

2024年12月26日,以2023年為普查時點的“第五次經濟普查”(下稱“五普”)結果公佈。
經濟普查會公佈各行業的從業人數,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關注中國就業的若干重要事實。

五經普GDP調整分析可參閱:《

GDP大調整!誰狂飆,誰掉隊了

》)

1、2023年和第四次經濟普查(2018年)可比口徑的非農就業人口是60513.6萬,比2018年增長7600萬,增幅14.27%。就業人口從農村向城市的轉移,仍在繼續。
2、2023年第二產業從業者19381萬,較2018年減少了573.4萬。其中,製造業從業者12317.6萬,增加208.9萬,採礦業從業者476.6萬,減少127.9萬,建築業從業者6079萬,減少了680.4萬。
3、第三產業從業者合計41132.4萬,較2018年大幅增加了8126.7萬,是城鎮新增就業的最主要來源。
4、以藍領就業為主的服務業行業(批發零售、交通運輸倉儲、住宿餐飲等)從業者22011.5萬,較2018年增加4273萬。以白領就業為主的服務業行業(IT、金融、房地產、租賃商務服務、衛生、教育、政府和事業單位等)從業者19120.9萬,增加3853.7萬。
5、在非農就業大盤中,以藍領為主的各行業從業人員超過4.1億,佔比超過68%。以服務業藍領為主的各行業,從業人員超過了第二產業。
6、在各行業大類中,批發和零售業從業人員達到13549.9萬,超過了製造業(12317.6萬),是中國目前就業人口最多的行業。從2018年到2023年,該行業從業人員增長了3098.2萬人,也是絕對增量最大的行業。
7、在工業領域的法人單位就業中,有7個具體行業的從業人數超過500萬,分別是計算機、通訊和其他電子裝置製造業(1047.9萬),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813.6萬)、通用裝置製造業(796.2萬)、金屬製品業(765.1萬)、非金屬礦物製造業(712.1萬)、專用裝置製造業(615.4萬)和汽車製造業(557.6萬)。電子工業是最大的工業門類,汽車製造在工業就業人員中排在第七,從業人員數量不及非農就業總數的1%。
8、有13個工業行業從2018年到2023年出現了從業人員的減少。其中降幅超過10%的有酒、飲料和精製茶製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石油和天然氣開採業和紡織業等。紡織業是從業人數淨減少87.2萬至384.5萬,降幅22.68%,無論減員數量還是下降幅度都是工業行業第一,反映紡織業向東南亞等低人力成本國家轉移的大勢。
9、從2018年到2023年,從業人數增長最多的5個行業,都屬於第三產業,分別是批發和零售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住宿和餐飲業。
10、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從業人數從2018年的1231.8萬增加到2023年的1812萬,增長了580.2萬,增幅47.1%。其中,在法人單位就業的(排除個體工商戶)是1700.3萬,其中事業編人員126.3萬,比2018年減少了27.6萬,這反映科研領域許多事業單位走向轉企改制。
11、資訊傳輸、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IT服務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1506.7萬人,比2018年末增長51.4%。電信、廣播電視和衛星傳輸服務從業人員從174.7萬下降到157.5萬,減少了9.85%。反映傳統廣電式微。
12、網際網路和相關服務的從業人員從144.3萬增長到242.2萬,增長97.9萬,增幅67.84%。換言之,網際網路領域大廠、中廠、小廠加起來,只佔全部非農就業人口的千分之四,“網際網路大廠”的故事,和99%以上的中國人沒有什麼關係。
13、絕大多數IT服務就業從事的是軟體和資訊科技服務業,這一行業統計口徑較寬泛,包括各類軟體、遊戲、技術服務,以及泛網際網路的MCN、直播、諮詢、代運營、資料服務等在內。該行業法人單位從業人數從676.2萬增長到1107.1萬,增量430.9萬,增幅高達63.72%。從事這一行業的就業人口,相當於汽車工業的兩倍。
14、金融從業人數顯著下降,從1818萬人下降到1235.5萬人,降幅是32.04%。金融業從業人員數量,在全部行業中的排名從2018年的第9位下降到第14位。
15、金融從業人員中,以銀行為主的貨幣金融服務從業人員從414.8微增0.7萬至415.5萬,增幅為0.17%,以券商、基金為主的資本市場服務從業人員從67.3萬增長5.9萬至73.2萬,增幅8.77%。包括PE、VC等在內的其他金融業,從業人員從28萬減少到17.1萬,減少10.9萬人,降幅39%。受上述因素影響,銀行、證券、基金、投資等行業從業人員合計數從510.1萬減少到505.8萬,佔全國非農就業的比例是千分之八點四。
16、金融從業人員中,數量最多的仍是保險從業者。和2018年的1305萬相比,2023年保險從業人員減少到729.8萬,降幅高達44.2%。這是金融從業人員大幅減少的主因。這一變動背後可能是保險市場在激烈競爭下的出清,也可能是統計口徑調整。
17、房地產就業結構顯著變化。房地產企業法人單位從業人員1439.8萬,較2018年增長176.3萬,但從事房地產開發經營的人員暴減,從371.5萬減少到271.3萬,減少100.2萬,降幅高達26.97%。物業管理的人員從636.9萬增加到854.3萬,增長了34%,從事房地產租賃經營的人員從85.9萬增長到120.3萬,增幅40%,從事房地產中介的人員也從158.3萬增加到186.7萬,增長了18%。資料顯示,房地產整體進入存量市場階段。
18、狹義範疇的“體制內”,即政府機關、事業單位(不含國有企業)崗位,主要分佈在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教育,衛生和社會工作,文化、體育和娛樂業,科學研究和技術服務業,水利、環境和公共設施管理業六個行業。2023年,這六個行業就業總數7439.5萬,比2018年增加了1132.7萬。
19、上述六個行業中的“體制內”人員6214.4萬,比2018年增加了836.1萬。這六個行業“體制內”人員五年的增量,超過銀行、證券、基金、投資、網際網路等行業從業人員數量的總和。
20、從2018年到2023年,公共管理、社會保障和社會組織(政府和準政府機關)人員從2508.7萬增加到2781.1萬,增長272.4萬。教育行業人員從2230.5萬增加到2677萬,其中體制內人員從1869.3萬增加到2241.1萬。衛生從業人員從1147.8萬增加到1461.9萬,其中體制內人員從916.9萬增加到1110.8萬。公務員、公立醫院醫生、公立學校教師群體的總數是6133萬,佔非農就業的10.13%。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