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街頭漫步:感受京都空間的12個關鍵詞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鴨川河畔櫻花遍野(圖片來源:genjikyoto)
關於京都的藝術作品其實很多,印象最深的一部電影卻是《在京都小住》。影片中沒有跌宕的劇情,也沒有流量明星,只有女主角加奈騎著腳踏車穿梭在京都的晨霧與暮色中:在百年豆腐店門口排隊時與鄰人寒暄,在茶寮的榻榻米上咬下一口沾著黃豆粉的和果子,在鴨川邊看著少女踩著木屐“嗒嗒”走過青石板路。這部被稱為“京都散步指南”的治癒系電影,意外戳中了無數困在格子間裡快節奏的都市人——
京都這座千年古都,似乎藏著破解現代人精神困境的金鑰。沒什麼地方可去的時候,不如再去一趟京都。
最近剛上市的新書《意·象·京都:感受京都空間設計的十二個關鍵詞》(後文簡稱為《意·象·京都》),恰好展示了京都這座城市的深層肌理。
建築師出身的作者以“分隔再連結”“隱喻”“巡迴”“透”等十二個關鍵詞為經緯,引導讀者在京都的大街小巷裡隨意行走——神社的結界、庭園的枯山水、町家的光影編織成一首四季流轉的空間小詩。
當櫻花季的人潮褪去喧囂,這本書將帶你以另一種視角,去觸控京都的骨骼與肌理。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四分之一藝術

十二重空間維度:
在行走中參悟京都的“場”
京都的魅力,在於它永遠拒絕被簡單定義——
它是神社鳥居串聯的神聖結界,是枯山水庭園中砂紋隱喻的宇宙,是町家屋簷下光與暗的私語《意·象·京都》的十二個章節,恰似十二扇推拉門,層層揭開這座城市的空間哲學。

在京都,鳥居不僅是物理的門檻,更是神域與塵世的結界。
作者以“結界”概念解析神社空間的遞進:石燈籠、御手洗川、硃紅鳥居,每前進一步,都是對世俗的剝離。這種“分隔再連結”的智慧,在伏見稻荷的千本鳥居隧道中達到極致——鮮紅的拱門如時空褶皺,將慾望祈願與信仰壓縮成一條狹窄的甬道,而那些如瀑布般綿延不斷的鳥居,卻成了俗世慾望對神域結界最鮮明的衝擊。
瀑布般綿延不斷的鳥居
漫步西芳寺,作者帶我們看見另一種美——青苔吞噬庭園,而時間在崩壞中重構詩意。這裡沒有工匠的刻意,只有自然與人工的博弈:
“池庭”後來變成了“苔庭”,據說是江戶時代荒廢未作打理的緣故。我們今日觀賞的西芳寺,可謂是日本庭園隨著大自然腐朽的樣貌……這裡的環境仍會繼續改變,空間也會隨之變化,以適應每個階段的環境——就好像日本的其他事物一樣。
滿覆青苔的西芳寺庭園
又如二條城的“雁行”建築,錯落的屋簷打破對稱的呆板,建築的屋頂在光影的偏移中被打散、錯開,呈現出一種類似迷宮的質感,也讓京都的空間始終處於秩序與混沌之間
雁行結構的二條城·二之丸御殿
在孤篷庵,作者這樣描寫黃昏時分室內的景象:“忘筌之間”牆面的上方開口被紙窗遮蔽,見不到外部空間,所以只能從唯一的下方開口望見室外的庭園,不過映入眼簾的石燈籠也漸漸地只剩下剪影了。這樣的氣氛彷彿在告訴我,一切事物終將融入黑暗之中
這種光與暗的對比,與谷崎潤一郎《陰翳禮讚》中講述的黑暗之美,應當是同一種東西。
青蓮院·華頂殿
一本隨身攜帶的
“空間導賞手冊”
不同於學術著作的艱澀,《意·象·京都》的妙處,在於“可攜帶的體驗感”。這是一本可裝入口袋的柔軟小書,一個輕巧、妥帖的“旅行搭子”

就像《在京都小住》裡女主加奈的舅公提供的手繪地圖,本書每一章都獨立成篇,如同本書附贈的精美書籤,可以隨機嵌入京都的某個角落。
十二枚日本傳統色書籤,隨機附贈
想象一下,走在法觀寺的八坂之塔,翻開“組建”一章,感受現代與古韻氣質的碰撞;於貴船神社的奧宮,對照“分隔再連結”的解析,流水與岩石之“氣”便有了宗教地理學的註腳;漫步嵯峨野的竹林小徑,“透”的概念讓竹影與光隙成為空間的詩行。
圖片來源:《在京都小住》
櫻花季的京都固然絢爛,但書中更揭示了一種“反季節的凝視”:等持院的迴游庭園在雨中更顯幽靜,詩仙堂的枯山水在黃昏的光線下才能窺見砂紋的呼吸。帶上這本書,你會在遊客的鏡頭之外,找到獨屬於京都的“間”——那個在留白中生長的美學宇宙
一封寫給京都的情書
在全球化正將世界變得愈發雷同的今天,京都為何依然迷人
《意·象·京都》給出了答案:它從未停留在“古都”的標本狀態,而是將空間轉化為一種“活”的文化基因。書中對“透”“留白”“向深遠處”等角度的剖析,不僅是建築學的解構,更揭示了東方美學中“侘寂”“物哀”“幽玄”的精神核心。
本書作者清水泰博,1957年出生於京都市。畢業於早稻田大學理工學院建築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研究所,日本一級建築師現任東京藝術大學美術學院設計系教授。作為一個在京都出生、長大,擅於探索如何與環境和諧共存的建築師,他把對於京都的情感與理解都融入了這本書中。
人生是曠野,就算身在格子間,也能在閱讀中享受片刻的自由呼吸。在這個春天,就讓《意·象·京都》成為你口袋中的美學嚮導——在古都的呼吸之間,讀懂一座城市的靈魂。
圖片來源:《在京都小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