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熱了幾輪我才發現,我這“假貨”竟然買對了?

.
..
01
大家可能想不到,最近我家孩子學校最受追捧的玩具,不是芭比,不是樂高,而是一個純純的中國IP。
對,就是那個從泡泡瑪特盲盒裡蹦出來的“小怪物”,毛茸茸、牙尖尖、眼睛大大的Labubu。
現在油管上不少UP主靠Labubu開箱影片就能賺得超多流量。
之前我送糖糖去打球,在包上掛了挺不起眼的一小隻,竟惹得一幫孩子過來圍觀。
這傢伙好像是被蕾哈娜、卡戴珊等頂流明星秀過以後,突然就風靡全球了,連愛馬仕包包都成了它的陪襯。
有人竟然說:你的愛馬仕上要是沒有掛一隻Labubu,就約等於沒有愛馬仕!
雖然有誇張的成分吧,但Labubu確實是各大時尚雜誌評選出來的今年最流行的包包搭配。
人們開玩笑說愛馬仕也是好起來了,能跟泡泡瑪特炒CP了。
這倒不全是調侃。
有些時候,你甚至不知道Labubu和愛馬仕到底哪個更難買。
你敢信嗎?
有些稀有款Labubu已經被炒到上百萬人民幣!
真·玩偶界的法拉利啊!
BBC報道:
永樂拍賣上一隻Labubu賣出108萬人民幣天價
一時間,毛絨玩具彷彿變成了“投資品”。
搶到一個隱藏款能讓成年人高興一整年。
那我家糖糖端端這一堆,還是穿娃衣的,豈不是“娃界富豪”了?
但我要坦白,我家娃玩的是假的。
沒錯,都是我從某寶幾十塊淘來的“山寨貨”。
不是我不想尊重智慧財產權,而是根本就買不到正版!
就連CNN都報道過,倫敦的泡泡瑪特店因為有顧客為搶娃打架而不得不暫停發售。
CNN報道:
倫敦泡泡瑪特因鬥毆事件暫停出售Labubu
就算買得到,有些娃也實在貴得過分了!
一個有點設計的娃,在二手市場動不動就賣到成千上萬,實在令人咂舌。
英國的“黃牛”一樣狠哦。
把稀有款賣到上千磅的也大有人在,居然還挺有市場。
但我同時又發現,孩子們壓根不介意玩的是不是正版。
我家兩娃說,他們學校裡,大家管山寨的Labubu叫Lafufu(fake labubu簡稱)。
好多人想要他們的Lafufu,還問能不能讓我也幫忙從某寶買呢。
02
孩子們這反應倒讓我有點驚訝。
也讓我重新思考了這種狂熱背後的邏輯。
一場全民參與的
“毛絨經濟學遊戲”
Labubu不是第一個被炒上天的物件,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你還記得嗎?
幾年前的Supreme聯名磚頭、NIKE x Dior球鞋,都被炒到十幾萬;
曾經的小豬佩奇周邊,正版一時斷貨,夜市裡各種“佩琦表親”;
還有英國這邊前幾年最離譜的,是Costco的巨型毛絨熊,原價只要100多鎊,被炒到上千磅,還一熊難求!
這些物品本質上都不稀有。
尤其是以中國的製造能力,還能讓一個毛絨玩具“斷貨”?
但當品牌有意無意製造“買不到”的氛圍,市場供需關係立刻變味了。
加上社交網路的炫耀鏈、平臺演算法推波助瀾,就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炒娃大戰”。
Labubu只是把這個劇本重新演了一遍,而且演得格外徹底:
限量、隱藏款、抽盲盒、全球巡展、線下排隊、線上秒殺、黃牛囤貨、稀缺神話……該有的都有了。
有人吐槽:
我屯的不是Labubu,是塑膠茅臺。
但就在大家都以為它會一路瘋漲時,官方忽然宣佈大規模補貨
隱藏款也變得不再稀缺,黃牛瞬間崩盤。
.
“限量”背後
是誰在決定我們的“慾望配額”?
我們是真的喜歡Labubu嗎?
還是喜歡“別人搶不到而我有”?
這是這類爆款產品背後,最值得深思的問題之一。
飢餓營銷的本質不是“賣得少”,而是“讓人覺得自己沒搶到就輸了”。
很多人並不是在為玩具掏錢,而是在為“擁有它的人設”買單。
有網友秀自己的Labubu收藏
一個隱藏款,不僅是一隻毛絨娃娃,還是朋友圈裡的“話語權”、小紅書上的“炫耀權”、收藏圈裡的“優越感”。
所以你會看到這樣一個心理悖論:
越是限量,越有人想要;
越是難買,越覺得值得花錢。
限量兩個字,比“正版”還貴。
那一瞬間,你買的就不只是物品,而是稀缺定義過的身份感。
真假之間的“博弈”
在這樣極端供需關係下,“假貨”自然會乘虛而入。
別說孩子了,連不少成年收藏玩家也開始在“高仿”和“正版”之間搖擺。
正版貴得離譜還難搶,假貨便宜可愛又好看,還能換衣服拍照,誰又不是來圖個樂呵?
而更有趣的是,在這些“假貨”周邊裡,反而誕生了一個民間創意經濟小宇宙。
比如我買的幾隻Lafufu,不僅外形神似,還有“配套掛件”,連娃衣配色都比官方豐富很多。
很多淘寶店主、小作坊甚至開始開發自己的原創娃衣、配件、裝飾背景板。
不再是簡單“抄襲”,而是再創作。
正版收割錢包,假貨卻在發揮創造力。
“洋抖”上也一堆改娃、做衣、化妝的影片教程。
油管上網友爆改的萬聖節版Labubu
這讓我忍不住想起小時候玩芭比,最快樂的不是買新娃娃,而是自己用紙板做傢俱、剪布做小裙子小衣服。
當玩具不再只是“買來供著”,而是可以動手改造、參與創造,它才真的像個玩具了。
03
其實這事兒也讓我重新思考了“真假的標準”。
我們總說要尊重智慧財產權,孩子們也從小被這樣教育。
但從他們的表現來看,他們明白“原創”和“仿製”的區別,卻並不覺得“仿製品”就不值得擁有。
因為他們不是在“投資收藏”,而是在“玩”。
這就和我們成年人那種“炫耀型消費”很不同。
大人要的是“正”“限量”“別人看得懂”;
孩子們要的是“有趣”“陪伴”“好玩”。
在這個意義上,Labubu真假之分,倒顯得沒那麼重要了。
糖糖的朋友用紙貼膠帶做的Labubu
不是孩子不懂“版權”,而是我們大人有時候忽略了玩具的本質。
我們家這幾個“Lafufu”,雖然不是正版,卻意外成了這場潮玩風潮裡的觀察視窗。
它們讓我意識到:
當一個本不該稀缺的產品變得又貴又難買,普通消費者並不會因此更尊重它,只會開始尋找替代——這是市場規律最真實的反應。
保護原創很重要,但也不妨問一句:
正版,是否也應該用更可親近的姿態回應大眾的熱愛?
我不是在為假貨辯護,也並不希望孩子長期生活在“山寨替代”中。
但我們都看到了,在一次又一次“搶不到”的市場遊戲裡,普通人其實只是想要一個能夠負擔得起、喜歡得起的選擇。
如果Labubu讓我們看見了消費社會的熱浪,那“Lafufu”也提醒我們——
真正值得被追求的,不該只是限量二字,而是創意本身的價值。
如果你覺得這篇值得和朋友分享,歡迎轉發~
也歡迎在留言區聊聊你遇到過哪些“熱炒+假貨共生”的消費現象。
說不定,我們都買對了點什麼?❤️
1
END
1
正在團

法國專業SPA護髮溫莎森林
洗髮水+精油+發膜效果絕絕子!

四年返團八次的芬蘭LUMENE
“好用不貴”就是王道

我家孩子正在用的國貨之光,安全有效的護膚方案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