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就是現在”,文德斯17天拍完的電影《完美的日子》上映

“如果你真的完全學會生活在當下,生活就不再是例行公事,而是一連串特別的事件、難能可貴的相遇與獨一無二的時刻” 
維姆·文德斯
11月15日,導演維姆·文德斯的電影《完美的日子》登陸中國內地院線,這部 123 分鐘的電影,講述的是清潔工平山在東京打掃廁所的故事。67歲的役所廣司憑藉這部影片拿下了戛納影帝。
2022 年初,文德斯 “突然” 接到邀請,前往東京參觀一些公共廁所。
邀請來自東京廁所藝術專案(Tokyo Toilet art project),在 2020 年東京奧運會之前,東京廁所專案委託知名設計師和建築師在東京澀谷區的不同地點設計了 17 個公共廁所。“他們聯絡我說,我們知道你喜歡日本,也知道你喜歡建築。所以我們希望你能來看看我們美麗的廁所,如果你喜歡,也許你可以為它們拍攝一系列紀錄短片”。
邀請來得正是時候,文德斯剛好 “非常想家”,自從 1989 年拍攝了一部關於時裝設計師山本耀司的電影之後,他就經常造訪東京。“這似乎是夢想成真”。
不久之後,他在拍攝他的史詩紀錄片Anselm 的最後場景 Anselm Kiefer 的短暫休息期間,來到了這座城市。在東京的所見所聞讓他相信,“這些神奇小地方的美麗和寧靜” 在一部虛構的故事片中會得到更好的體現,他向委託方保證,他可以用少量的預算在同樣的 17 天拍攝計劃內完成這部電影。出乎他意料的是,他們幾乎立刻就同意了。“這一切發生得太快了,但快也是一種美。快是一種天賦。快就是釋放創造力”。
不過,最終的結果卻是一部慢電影大師級的作品。《完美的日子》是一部情節平淡無奇的電影,但其中的點點滴滴卻令人著迷。影片與日本作家高崎卓馬(Takuma Takasaki)共同編劇,由一個主題的一系列小變奏組成:主人公平山的日常工作,一個孤獨但滿足的人,他的工作是清潔和維護澀谷的廁所。
文德斯也認為 “這是一部小電影”。“但這也是疫情後我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我把它看作是我的一個新的開始,所以我真的希望它很重要”。
在《奧本海默》和《花月殺手》等大膽的大製作和史詩般的長篇電影層出不窮的時代,文德斯對簡單生活的剋制沉思似乎引起了評論界和公眾的共鳴。去年 5 月,飾演平山的役所廣司獲得了戛納電影節最佳男演員獎。“他的角色就是這部電影”,文德斯最近說。
“我的所有電影都在探討如何生活”
所以,這樣一個苦行僧式的主角的想法從何而來?
“我在想象中構思了他,兩週後就確定了演員。我們從一開始就知道,我們需要的是一個對周圍一切都很關注的人,一個能從眼神中表現出他生活的人。你需要一個高大的演員來表達細微的動作,比如早上開啟一扇門,抬頭看一眼天空,這些動作都很有意義。我只知道有一個人能勝任這個角色,那就是廣司”。
這部17天拍攝完成的電影,文德斯採用了介於傳統紀錄片和敘事片之間的拍攝風格。主人公名叫“平山”,因為“平山”是1953 年的電影《東京物語》中主人公的名字。導演以 4:3 的比例進行拍攝,既是對小津安二郎的致敬,也是一種實用的選擇:“必須要看到地板”,他在談到廁所時說。
“雖然這是一個虛構的故事,但我們採用了紀錄片的手法。攝影機一直架在我的攝影指導Franz Lustig的肩上,從來沒有架在三腳架上,從來沒有架在軌道上,從來沒有架在雲臺上。這部以完全虛構的人物平山為主角的虛構電影,拍攝得就像一部紀錄片”。
鏡頭在平山的臉上和他有條不紊、優雅的動作上停留了很長時間,看著他安靜地做著自己的日常工作和廁所清潔工的工作。他每天早晨在清掃街道的聲音中醒來,把睡前看的一本書重新放回書架,修剪鬍子,刮鬍子,溫柔地澆灌家中種植的秧苗,穿上東京廁所連體服,從自動售貨機裡買一罐咖啡,然後開著狹窄的麵包車穿街過巷,聽著地下絲絨、Van Morrison、Nina Simone的舊磁帶,去上班。每到一站,他都會盡心盡力地工作:他擦拭衛生間的每一個角落,甚至用一面小鏡子來確保他已經擦到了所有難以擦到的地方。
很難想象還有比這更不 “電影化” 的題材了。《完美的日子》幾乎沒有故事,也沒有傳統的人物塑造。反倒是役所廣司——廣受尊敬的日本演員,從警察到武士,從沮喪的上班族到殺人不眨眼的瘋子,他都演過。平山話不多,臉上也看不出特別的內心不安。相反,他工作、觀察、微笑,並沒有放棄讓我們著迷的神秘感。
他會注意到一些被我們遺忘的小事。他看到了住在廁所旁邊的流浪漢,他尊重、問候並像對待其他人一樣對待他。角落裡發現的 “tic tac toe” 遊戲小紙條他會很認真的和陌生人互動,平山看到了電影中經常忽略的一切。
午休時,他靜靜地坐在公園的長椅上,欣賞著周圍平凡的世界,有時還會給周圍的樹木拍照。他在同一家餐廳吃飯,去同一家酒吧。晚上讀著比如威廉·福克納的《野棕櫚》入睡,一部由兩個相互交織的故事組成的小說,出版於 1939 年。平山最先看著看著睡著的書會是什麼?文德斯毫不猶豫地說:“可能是福克納。” 福克納沒有新的平裝本,只有在二手書店才能買到。那時的平裝書行與行之間的空隙非常窄,最適合邊讀邊睡。
在電影中,默默無聞通常是一種悲劇形式,或是暫時掩飾。但平山似乎非常滿足於他的平凡生活,文德斯在拍攝他時,對他懷有一種微妙的敬畏之情。看著他,我們可能會羨慕他有時間充分享受音樂、書籍和大自然的樂趣。這樣的簡單生活不正是我們許多人的夢想嗎?
這不也是文德斯電影中眾多主人公的夢想嗎?無論是 1974 年《愛麗絲城市漫遊記》中漂泊在茫茫美國的神秘德國作家Philip Winter,還是 1984 年《德州巴黎》中在一望無際的沙漠中穿行的鬼魅Travis Henderson,平山都與導演早期電影中出現的躁動不安的人物形象形成了鮮明對比。
從這個意義上說,《完美的日子》就像是一部總結性的影片,是所有早期流浪者的終點。平山找到了文德斯之前的角色(以及導演本人)所尋找的存在感。“那些電影講述的是尋找者的故事,主人公在尋找,但他們沒有找到。平山不是在尋找”,文德斯說,“我的所有電影都在探討如何生活,儘管很長一段時間我並不清楚這一點,因為我也在尋找答案。《完美的日子》是一個相當精確的答案……在許多方面,平山都是如何生活的完美典範”。
komorebi
日語中有一個詞,“木漏れ日”(komorebi),指的是陽光透過樹葉的間隙灑下的光影,每一瞬間都獨一無二。平山的生活和心靈充滿了陰影,儘管他一直在尋找陽光。Komorebi 的光並不是全亮的,而是閃爍的、不斷變化的、充滿變數的。平山喜歡這種光線,他拍攝這種光線,不斷捕捉別人錯過的東西——樹冠每天的微妙變化——對他來說是樹木生命力的另一種體現。
在書店,平山買了一本作家幸田文的名為《樹》的書——書商告訴他:“她應該得到更多的認可”。當然,還有那些真正的樹,它們總是矗立在平山打掃的公共廁所附近。樹木生根發芽,緩慢生長,讓人難以察覺。但是,它們也是時間的標記,在它們的年輪中儲存著輻射、降水、氣候變化等的證據。
當他發現一棵小樹苗沒有適當的陽光就無法生長時,他會從錢包裡掏出一個用新聞紙折成的小口袋,用勺子舀一點泥土,放入小樹苗,然後把它帶回家培育。看著家裡的樹苗,他笑了,總有一天他會把它們帶到外面去。這些樹代表著生命的某些重要元素,陽光和陰影的投射對於生命的存在既重要又不可避免。
《完美的日子》(Perfect Days)的標題參考了 Lou Reed 的歌曲 《Perfect Day》。副歌重複道:“你讓我堅持下去(You just keep me hanging on)”。平山 “堅持” 的方式或許也包括與陰影共存、感受陽光的獨特以及深深紮根。
“有些故事是透過音樂講述的”
原本電影打算命名為《Komorebi》,也就是陽光透過樹葉產生的瞬息萬變的光影,但在製作過程中,當役所廣司躺在榻榻米上聽《Perfect Day》時,文德斯和高崎互相看了看對方,意識到這才是最貼切的標題。
《Perfect Day》可以說是Lou Reed最經久不衰的歌曲,講述與伴侶度過隨意但完美的一天的故事,寫於Lou Reed與當時的未婚妻在中央公園悠閒度過一天之後。
Just a perfect day
drink sangria in a park
and then later
when it gets dark we go home
Just a perfect day
feed animals in the zoo
and then later a movie, too
and then home
原始錄音由David Bowie和Mick Ronson製作,1996年被用於經典電影《猜火車》的配樂,隔年被選為英國慈善機構Children In Need的公益單曲。
文德斯一直都是Lou Reed的粉絲,不僅曾在採訪中指出“地下絲絨拯救了我”,過去在電影《巴勒莫獵影》中甚至找來Lou Reed本人出演。
文德斯出生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不久的杜塞爾多夫,他是聽著美國武裝部隊電臺和盧森堡電臺的搖滾樂長大的。小時候,他經常把收音機藏在枕頭下,因為他的父母不太喜歡美國音樂。家裡沒有唱機,文德斯便開始收集唱片,並把唱片寄存在朋友家裡。
如今,這麼多年過去了,他擁有大約 20,000 張唱片。他是一個黑膠唱片迷——你甚至可以在《完美的日子》中看到他在唱片店客串瀏覽。
《完美的日子》裡音樂是平山生活的一部分,也是讓他滿足的方式之一。平山給人的印象是一個與時代格格不入的人,一個從另一種更優越的生活中走出來的人,原因卻從未解釋過。
文德斯在接受NME 採訪時談到平山這個角色選擇音樂的方式時說:“也許他在留戀過去。但他也有一點留戀他的青春,他喜歡那種音樂。他每天早上都會選擇當天要聽的音樂。這不是隨意的”。
所以,關於平山,有哪些沒出現在銀幕上的背景故事呢?
文德斯說故事他只給役所廣司讀了,這樣他就會知道,“除此之外,我想人們必須自己把它拼湊起來”。他說,“音樂是故事的一部分。影片中沒有太多對白。有些故事是透過音樂講述的。”
那麼簡單來看看影片中平山選擇的音樂,故事大概我們也會有方向。
01
“The House of the Rising Sun”
這是一首傳統的美國民謠,其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最初的版本描述了新奧爾良的一家賭場或妓院,象徵著墮落和悔恨。
1964年,The Animals將這首歌改編為一首搖滾民謠,成為他們的標誌性作品。鍵盤手 Alan Price 的編曲讓這首歌具有濃厚的戲劇張力,使其成為第一首與披頭士無關的英倫入侵冠軍曲目。
There is a house in New Orleans
They call The Rising Sun
And it's been the ruin of many a poor boy
And God, I know I'm one
據說,當Bob Dylan第一次在汽車收音機中聽到The Animals的版本時,他停下車來聽,“跳下車”並 “敲打引擎蓋”,這激發了他開始嘗試電音。
02
“Pale Blue Eyes”
Thought of you as my mountaintop
Thought of you as my peak
Thought of you as everything
I've had, but couldn't keep
這首歌的靈感來源於 Lou Reed 對初戀情人的思念。據說他的初戀物件是一位藍眼睛的女子,但已經結婚,這種情感上的矛盾使這首歌顯得真摯而哀婉。
03
“(Sittin’ On) The Dock of the Bay”
I left my home in Georgia
Headed for the 'Frisco bay
I've had nothing to live for
Look like nothin's gonna come my way
由 Otis Redding 和吉他手 Steve Cropper 在1967年創作,是 Redding 的最後一首錄製歌曲。Redding 在一次旅行中受到金門大橋的啟發,創作了這首關於孤獨和反思的歌曲。歌曲釋出後不久,Redding 因飛機失事去世,使其成為他的絕唱。這首歌也標誌著他從靈魂樂到流行風格的轉型。
04
“Redondo Beach”
Pretty little girl, everyone cried
She was the victim of sweet suicide
I went looking for you, are you gone gone?
Patti Smith 於1975年釋出的專輯 Horses 中的一首歌,合作者包括 Leonard Kaye 和 Richard Sohl。這首歌講述了一位女人與愛人爭吵後,對方離開並在海邊發生不幸的故事。它融合了雷鬼節奏和詩意歌詞,展現了 Patti Smith 對情感深度的探索。
05
“(Walkin’ Thru the) Sleepy City”
Just a lookin' at the sleepy city 
In the night it looks so pretty 
No one sees the city lights 
they just care about the warmth inside
由 Mick Jagger 和 Keith Richards 創作,The Rolling Stones 錄製於1960年代初期。這是一首迷人的早期作品,帶有對城市生活的冥想和對個人經歷的輕鬆描述。
06
“Aoi Sakana (Blue Fish)”
這是電影中難得的一首日文歌,由金延幸子(Sachiko Kanenobu)創作,收錄在她的1972年專輯《み空 (Misora)》中。金延幸子被譽為“日本版Joni Mitchell”,是日本女性創作歌手的先驅,首張個人專輯《み空 (Misora)》邀請到細野晴臣、林立夫、鈴木茂等一線音樂人助陣。
這張專輯被稱為日本民謠搖滾的瑰寶,歌曲以自然和情感為主題,展現了對生命的細膩感受。
07
“Perfect Day”
just a perfect day
problems are left to know
Weekenders all night long
it's such fun
just a perfect day
you make me forget myself
I thought I was someone else
someone good
Lou Reed版本的“Perfect Day”表面上講述了一天的美好時光,但背後隱藏了 Reed 對複雜情感(甚至可能是吸毒經歷)的隱喻。
08
“Sunny Afternoon”
The tax man's taken all my dough
And left me in my stately home
Lazin' on a sunny afternoon
And I can't sail my yacht
He's taken everything I got
All I've got's this sunny afternoon
由 The Kinks 的 Ray Davies 創作,1966年發行,是他們的一首代表作。這首歌以戲謔的口吻描繪了一位破產的富人的心境,反映了1960年代英國社會的階級意識與經濟焦慮。
09
“Brown Eyed Girl”
Hey, where did we go?
Days when the rains came
Down in the hollow
Playin' a new game
Laughin' and a-runnin', hey, hey
Skippin' and a-jumpin'
In the misty morning fog with
Our, our hearts a-thumping and you
由 Van Morrison 於1967年創作,是他早期最著名的作品之一。這是一首懷舊的流行歌曲,捕捉了少年時期的甜美時光。儘管歌詞看似簡單,實際上包含了 Morrison 對青春和愛情的深情懷念。
10
“Feeling Good”
Birds flying high, you know how I feel
Sun in the sky, you know how I feel
Breeze driftin' on by, you know how I feel
It's a new dawn
It's a new day
It's a new life for me, yeah
由 Leslie Bricusse 和 Anthony Newley 創作,首次出現於1964年的音樂劇 The Roar of the Greasepaint – The Smell of the Crowd 中。Nina Simone 在1965年將其改編為爵士靈魂風格,用她充滿力量的嗓音賦予了歌曲自由與重生的主題,樂觀地期待新的開始。
如果未講述的故事就在音樂中的話,平山肯定有滿腦子的經歷、記憶、感知。平山對自己的態度也並不完全平靜,他也不時被舊日的幽靈所困擾。
當侄女問他們是否可以去看海時,他說她可以下次再去。當她問他這是什麼意思時,他回答說:“下次就是下次。現在就是現在”。他的話裡有一絲嚴厲,拒絕dream bigger。但這些話也簡短而優美地表達了他的原則。要活在當下,就必須把過去和未來都放在一邊,“用現在時態來生活”。
"Now is Now"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