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無法被複制的,是人

內容來源 | 本文摘編自中信出版社書籍
《有為與有效》 周國輝 著
責編 |  賈 排版 | 拾零
第 8957 篇深度好文:6555 字 | 17 分鐘閱讀
杭州最難被複制的,是人。
浙江的歷任領導幾乎都說,浙江除了綠水青山,缺電少煤,資源相對貧乏,最重要的創造主體和最寶貴的資源就是浙江人。特別是浙商這個獨特的群體,在改革開放的時代浪潮中始終勇立潮頭,書寫著屬於自己的經濟傳奇。
十二屆浙江省政協副主席、浙江省科技廳前廳長周國輝是浙江科創的親歷者、見證者和觀察者。
他在《有為與有效》一書中這樣說道:“我們分析‘杭州六小龍’,應當將目光往前移,聚焦到浙商群體,從歷史與現實中探尋其背後的精神密碼。”
一、老一代浙商鑄就民營經濟豐碑
談起中國汽車,繞不開吉利汽車及其創始人李書福。這位60後企業家來自浙江台州,放過牛,開過照相館,生產過冰箱,賣過裝潢材料,生產過摩托車,到20世紀90年代末,有了造汽車的夢想,此後很長一段時間被人稱為“汽車狂人”。
17年前在臺州工作過5年,同李書福打交道不少。外界之所以覺得他“狂”,主要還是因為吉利汽車的“民營”身份,很難獲得造車資質。
其實這是一種誤解。就是這個李書福,創造了中國汽車工業歷史上的諸多第一:第一個民營造車企業、第一個開創了汽車的2萬元時代、開發了中國第一款跑車、開發出中國第一款自動變速箱、第一個民營汽車收購外國品牌……收購沃爾沃、入股賓士、發射衛星,吉利汽車一步步將“汽車夢”拓展為“航天夢”。
2018年12月,慶祝改革開放40週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召開,李書福作為民營汽車工業開放發展的優秀代表,被授予“改革先鋒”稱號。
40多年前,浙江被稱為典型的“三無”省份,在自然資源、國家扶持、政策優惠方面無任何優勢可言。當時,浙江陸域土地面積僅為全國的1.1%,人口為全國的3.8%,自然資源人均擁有量僅相當於全國平均水平的11.5%,全國排名倒數第三。
1978年,當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過江南水鄉時,一群“赤腳商人”從浙江的田間地頭、街巷作坊悄然崛起。他們在計劃經濟的縫隙中鑿出民營經濟的通途。面臨“七山一水兩分田”的地理限制,溫州人在人均耕地不足半畝的情況下,利用手中的補鞋機作為“移動工廠”,將紐扣、打火機轉化為“微型金礦”。
在臺州路橋,廢舊金屬回收行業用扁擔挑起了“金屬再生之都”的稱號;紹興柯橋則憑藉紡織傳統,讓“水上布市”變成了全球紡織業的重要樞紐。
1969年,在杭州蕭山,一個名叫魯冠球的年輕鐵匠帶著6個農民用辛苦掙來的4000元錢創辦了寧圍公社農機修配廠,開始艱難的創業。說是農機廠,實際是一個80多平方米的破舊工房,到處都是廢棄的材料,但這裡卻是魯冠球和萬向集團揚帆遠航的出發點。
在那個只講計劃的年代,沒有錢,就想方設法去借;沒有原材料,就騎腳踏車去國有企業收購邊角料;沒有燃料,就去撿別人扔掉的煤渣……經過艱難的10年“滾雪球”,魯冠球靠作坊式生產生產出犁刀、鐵耙、萬向節、失蠟鑄鋼等五花八門的產品,艱難地完成了最初的原始積累。
1978年,他的工廠門口已掛上了寧圍農機廠、寧圍軸承廠、寧圍鏈條廠等多塊牌子,員工達到300多人,年產值300餘萬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魯冠球嗅到中國汽車市場廣闊前景的氣息,果斷捨棄了“多角經營”方式,集中力量專攻萬向節產品,並將工廠改名為蕭山萬向節廠,由此走上了專業化發展之路。
1980年,憑資質進不了會場的魯冠球在全國汽車零部件訂貨會外面,靠著擺地攤斬獲了210萬元的訂單,正式跨入“門禁森嚴”的汽車行業。
也是在那一年,遭遇質量危機的魯冠球主動銷燬了3萬多套萬向節次品,開始對工廠進行最嚴格的質量管理,使之成為中國汽車工業總公司全國僅有的3家萬向節定點生產企業之一。
此後,蕭山萬向節廠進入了良性發展階段,並陸續拓展到汽車傳動軸、轎車減震器、轎車等速驅動軸等汽車零部件產品。
在整個20世紀80年代,萬向集團日均利潤已經超過10萬元。再回首,萬向集團已走過大半個世紀,作為中國汽車零部件製造的領軍者之一,它擁有覆蓋全球的業務網路,被譽為“中國企業常青樹”。
創業之初篳路藍縷,是老一輩浙商的真實寫照。地處浙江省東南部的溫州,山多地少,土地貧瘠,自然資源匱乏,人均耕地面積遠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面對這樣的自然條件,溫州人民養成了吃苦耐勞、敢於冒險的性格特徵。
這些品質成為溫商成功的重要因素,使他們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抓住機遇,迅速崛起。據統計,溫州籍商人創辦的企業超過百萬家,其中不乏如正泰集團南存輝、德力西集團胡成中這樣的行業領軍人物。
1984年春天,年僅21歲的南存輝決定創業,在溫州樂清柳市鎮開設了一家小型電器修理店。當時,國內電氣裝置市場尚處於起步階段,產品質量參差不齊,市場需求巨大但供應不足。儘管如此,南存輝面臨的挑戰依然艱鉅:資金短缺,技術落後,市場競爭激烈。
為了獲取技術和經驗,他常常騎著腳踏車前往全國各地的工廠參觀學習,甚至不惜拆解進口電器裝置來研究其內部結構和技術細節。
在一次質量危機中,南存輝深刻認識到產品質量的重要性。面對一批不合格的產品,他決定主動銷燬,直接損失數十萬元。1984年,南存輝成立了樂清求精開關廠,開始生產自己的電器產品。
初期,由於缺乏品牌知名度和市場認可度,銷售並不理想,但他堅信,只有過硬的產品質量和良好的信譽才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他帶領團隊不斷改進生產工藝,提升產品質量。
透過不懈努力,樂清求精開關廠逐漸在市場上嶄露頭角,成為中國低壓電器行業的知名品牌,並逐漸發展成為集“發電、儲電、輸電、變電、配電、售電、用電”為一體的具有全產業鏈優勢的中國民營企業100強選手—正泰集團。
作為元老級、泰斗式的浙商,宗慶後是中國改革開放和民營經濟最具標誌性的人物之一,也是草根人物的代表。1987年,42歲的宗慶後被任命為杭州市上城區文教局下屬的校辦企業的經銷部經理。當時的他,面對的是一個僅有幾名員工、負債累累的小廠子。
起初,娃哈哈的主要業務是代銷冰棒、汽水等冷飲產品,利潤微薄且市場競爭力弱,但宗慶後並未因此氣餒,反而看到了潛在的市場機會。
為了開啟銷路,宗慶後騎著三輪車走街串巷,送貨上門。他不僅負責銷售,還深入調研市場需求,尋找差異化競爭的機會。當時,中國正處於經濟轉型期,人們對健康飲品的需求逐漸增加,而市場上卻缺乏高品質的兒童營養飲品。
彼時的宗慶後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趨勢,決定開發一款專為兒童設計的營養飲品—娃哈哈兒童營養液。在產品研發初期,資金和技術成為最大的難題。宗慶後四處籌措資金,並邀請了多位專家進行配方研發。
經過無數次試驗和改進,終於成功推出了娃哈哈兒童營養液,憑藉獨特的配方和良好的口感,這款營養液在市場上脫穎而出,銷量節節攀升……
總而言之,老一輩浙商群體表現出了一種共性,也折射出中國民營企業在全球化浪潮中的生存智慧:拒絕“賣廠求生”的短視,而是以技術為矛、創新為盾,在關鍵領域掌握話語權。
二、新一代浙商迸發生命力
每年的歲末年初,正是隆冬時節,年度“風雲浙商”評選活動的揭曉和盛大頒獎,就像冬天裡的一把火,特別讓人期待和興奮。
我關注該活動已20多年,作為頒獎嘉賓也參加過好幾屆的頒獎典禮,看到這些走上舞臺的風雲浙商,聆聽他們的獲獎感言,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既實誠又睿智,既普通又崇高,他們確實是和平年代的真心英雄,也是最生動的勵志教材。
隨著“風雲浙商”榜單中年份數字的跳動,數字化浪潮開始浸潤每一寸浙江熱土。2014年年初,我應邀在同一批浙商代表的交流中,專門分析了網際網路技術下的浙商機遇和挑戰,而且用了一個聳人聽聞的題目:《浙商朋友:您正面臨生死存亡的抉擇》。
後來在2015年的浙商全國理事會上又講過此問題。此文被《浙商》等多家報刊和自媒體轉載。我認為彼時到了一個拐點,假如不創新發展,就沒有出路。這個拐點首先是技術的拐點,那時的浙江處於新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之間的交會點,集中表現為資訊化和工業化的深度融合。
其實,浙江省委、省政府早已做出“四換三名”的戰略部署,以便從科技創新的資源配置和政策扶持上更好地促進浙商的健康發展。
2014年度“風雲浙商”頒獎儀式上,超威集團有限公司總裁楊新新描繪了綠色能源的藍圖,浙江迪安診斷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陳海斌則就基因診斷技術的研發和服務進行了分享。這些新經濟弄潮兒身後,是浙江全省“機器換人”掀起的智慧製造革命,是“空間換地”培育的特色小鎮和其他創新空間。
2015年前後,數字經濟浪潮席捲全球,“風雲浙商”的基因開始發生質變。阿里巴巴合夥人馬雲團隊(2014年度“風浙商”)、大華股份傅利泉(2016年度“風雲浙商”)等科技型企業家登上榜單,這標誌著浙江經濟從“製造”向“智造”的躍遷,以及以“網際網路+”為支點,傳統制造業與數字技術的深度融合。
近年來,浙江以“415X”先進製造業叢集建設為牽引,推動產業向高階化、智慧化、綠色化躍升。“風雲浙商”的產業版圖也呈現出“雙輪驅動”的新特徵:一方面,新能源、新材料、高階裝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主戰場;另一方面,傳統制造業透過綠色化、智慧化改造煥發新生。
透過近幾年的“風雲浙商”榜單,可見新能源、新材料、生物醫藥、人工智慧等領域的浙商群體逐漸成為主流。
2023年的30位提名人中,晶科能源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仙德帶領企業突破光伏電池技術,其TOPCon電池量產效率達到26.3%~26.5%(截至2024年年底),推動浙江光伏產業從跟跑者變為領跑者。九洲藥業董事長花莉蓉深耕創新藥CDMO(醫藥合同研發生產機構)領域,讓浙江醫藥製造深度嵌入全球產業鏈。
2022年浙江生物醫藥產業全年實現工業總產值2959億元,增長12.9%,其中創新藥佔比顯著提升。
與此同時,智慧裝備領域湧現新生力量。2024年度“風雲浙商”30位提名人之一的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以“四足機器人”開啟智慧硬體新賽道,其產品出口覆蓋全球一半以上的國家和地區,折射出浙江在人工智慧與高階製造融合中的創新活力。
2023年,浙江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突破9800億元,佔GDP比重為12%,新興產業正成為浙江經濟的“新引擎”。傳統產業的智慧化、綠色化轉型同樣在榜單中彰顯。
新鳳鳴集團董事長莊耀中透過“工業大腦”實現化纖生產全流程數字化,將企業營收推至百億元規模;振石控股集團總裁張健侃推動玻璃纖維生產線智慧化升級,透過工業網際網路平臺實現生產效率提升,產品向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等高階領域延伸。
近年來,“‘地瓜經濟’提能升級‘一號開放工程’”成為浙江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方向。在此背景下,“風雲浙商”榜單上湧現出更多專注於新興產業的企業家,如零跑科技董事長朱江明(2021年度“風雲浙商”)、申昊科技董事長陳如申(2021年度“風雲浙商”)等。
他們的成功案例展示了浙江如何透過創新驅動實現產業升級,並在全球競爭中佔據有利位置。此外,“義新歐”班列、跨境電商等新業態的蓬勃發展,進一步鞏固了浙江作為中國對外開放前沿陣地的地位。
三、創新創業“新四軍”
2025年3月,我應邀參加“1897科創谷”二期專案—“1897創新裡”的啟動儀式。
這一位於杭州古墩路沿線池華街與銘墩巷交會處的“小巷”,距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僅4000米,交通區位優勢顯著。專案總面積超10萬平方米,規劃建設孵化器、加速器、科創獨棟辦公、人才公寓等多元業態,構建“工作+生活+社交”的全天候科創社群,將進一步推動環浙大科創帶發展。
2014年“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口號提出以來,浙江就興起了一股創新創業的熱潮。2014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考察時第一次提出“新常態”,他說:“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增強信心,從當前中國經濟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出發,適應新常態,保持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自此中國告別了過去30多年平均10%左右的高速增長,從高速增長向中高速增長平穩過渡,開始追求更加註重質量、效益、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形態。
當時,全國創新創業大潮湧動。我結合工作經歷,提出浙江創新創業“新四軍”概念,即:以浙江大學為主體的“高校系”、以阿里巴巴IPO後出來創業的人為代表的“阿里系”(也可以叫“平臺系”)、以海外留學高層次人才為代表的“海歸系”,以及以“創二代”和“新生代”為主體的“浙商系”。
此提法後來被省委、省政府領導講話和檔案採納,更被創業創新群體認同。
2023年,我在1897科創谷啟動儀式上所做的題為《在“1897科創谷”再集結再出發》的主旨演講中,對此做過概括:一是以年輕人為主;二是有文化知識,本科及以上佔比高達86.6%,其中不少是碩士和博士生;三是有國際化視野,更具有開放時代的特徵;四是網際網路族群;五是小鎮創新生態,特色小鎮成為創新創業“新四軍”的根據地;六是科技創新。
需要指出的是,創新創業“新四軍”之間還有背景和資源的交錯,並非彼此涇渭分明。
“阿里系”代表了伴隨網際網路時代崛起的新興力量。阿里巴巴的成功不僅僅在於其商業模式的創新,更重要的是它創造了一種全新的企業文化和社會價值觀念。
作為全球領先的電子商務公司,阿里巴巴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優秀的網際網路人才。這些人才在離開阿里巴巴後,往往選擇自主創業或者加入其他初創企業,繼續推動數字經濟的發展。
“阿里系”創業者通常具備豐富的行業經驗和廣泛的人脈資源,他們熟悉網際網路運營規則,擅長利用大資料、雲計算等前沿技術解決問題。
2025年春節後,杭州市餘杭區舉行的經濟高質量發展大會上,祝銘明佩戴著自己企業研製的智慧眼鏡,脫稿做了一場精彩發言。這一幕不僅讓他成為全場焦點,還帶火了智慧眼鏡的相關話題。
靈伴科技創始人祝銘明畢業於浙江大學,早年創立的猛獁科技被阿里巴巴收購後,他還曾擔任阿里巴巴M工作室的負責人。這樣的履歷,讓他在創業過程中天然地與浙江大學校友圈以及“阿里系”建立起緊密聯絡。
海歸系”創業者通常在國外接受過高等教育並積累了豐富的行業經驗。回國後,他們利用所學知識和技術優勢,在國內市場上開闢出一片新天地。
2002年,在美國生活10年之後,丁列明決定回國。當時,他已擁有美國阿肯色大學醫學博士學位,並考取了美國執業醫師資格證。
而另一件更重要的事在召喚他—早在1996年創辦醫藥公司的張曉東博士帶領團隊設計合成了一組靶向抗癌候選化合物,並在實驗室研究中呈現出很好的抗癌活性,但要開發成藥還需大量的研究和資金投入。
經過幾輪討論,張曉東、王印祥和丁列明等幾名創業夥伴決定,帶上專案,回國創業,做中國老百姓用得起的靶向抗癌藥。中國醫藥行業的一顆新星—貝達藥業股份有限公司就此誕生。
2011年,丁列明帶領團隊研發出小分子靶向抗癌藥鹽酸埃克替尼。這是中國第一個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小分子靶向抗癌藥,打破了進口藥在這一領域的壟斷,相關專案榮獲2015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
說起“高校系”,就不得不提浙江大學。根據“2024浙江大學校友上市公司榜單”披露的資料,截至2024年5月17日,保守統計,浙江大學校友企業家擔任上市公司創始人、實際控制人、董事長、總經理等級別的共計351人,管理或控制了313家上市公司,總市值約5.4萬億元。
這些年創新創業“新四軍”不斷發展壯大,已成為一支不可小覷的浙商新軍,這是浙江科技創新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引擎,也是重塑浙江創新創業格局併為全國矚目的“杭州風景”。
2024年,浙江省科協會同省工商聯等4家單位發起開展推薦科技型企業家的活動,共有20位企業家入榜,在社會上引起很大的反響和共鳴。我有幸受邀作為推選和評選專家委員會主任,全程參與了這個活動。
所謂科技型企業家,是對科學家和企業家合二為一的一種稱呼,其實叫科學企業家或科創企業家可能更為確切。與實質相比,名稱並不重要,他們都致力於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的融合,是新質生產力的探索者、先行者和領航者。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好文閱讀推薦
分享、點贊、在看,3連3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