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造中國的斯坦福。

杭州,西子湖畔。
東方的神秘力量,似乎一夜之間,在這裡大爆發。
從國產機器狗逆天的越野能力,到DeepSeek突破AI大模型的能力邊界,這些令世界驚歎的顛覆者背後,都跟一個名字緊密相連:
浙江大學!

“簡直不像世上存在的東西!”
2025新年伊始,中國機器狗就震驚了海外網友。
在各種影片中,國產機器狗跋山涉水,前滾翻、後空翻、水中托馬斯全旋,甚至託著一個成年人飛奔……幾乎無所不能。

期間,兩家出品公司還卯上了勁兒:雲深處的山貓,對決宇樹科技的B2-W。
而他們,都跟一個名字高度相關:浙江大學(下稱:浙大)。
雲深處創始人朱秋國,是浙大控制科學與工程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求學時代就想考浙大研究生,後來在杭州選擇機器人賽道創業,很重要一點,恐怕就是看上了浙江大學厚實的機器人基礎。
作為國內最早開展機器人本科教學的高校之一,浙大早已是機器人創新創業的沃土。
2000年,如今的浙江大學智慧系統與控制研究所機器人實驗室主任、當時還是浙大工業控制所實驗員的熊蓉,就開始帶領學生參加國內外機器人比賽,然後紮根機器人領域至今,不但多次贏得機器人世界盃冠軍,還創辦機器人創業公司迦智科技,推動產學研協同發展。
依靠率先發展,尤其產學研的協同,浙大跑出了一支機器人天團。
據藕舫天使梳理,過去20年,浙大校友累計創辦了25家機器人創業公司。其中,有教授帶著學生一起做的,有學生畢業後自己做的,不少公司的核心員工也都是浙大校友。
從溫州街頭,與特警一起巡邏的球形機器人,到跋山涉水的機器狗,再到步態穩定的人形機器人……
這些把好萊塢看傻眼的高科技背後,都閃耀著浙大的影子。
2023年,距離浙大玉泉校區五公里外,大運河畔的匯金國際大廈A座,另一種形態的智慧生命正在萌發。
幾個年輕人激烈交鋒,作為幻方量化創始人的梁文鋒,在白板上潦草地畫著。夾雜著廣東湛江口音的普通話,如利劍般劃破天空:
大模型必須擺脫單純堆算力的軍備競賽。
18個月後,DeepSeek橫空出世。
這個本碩畢業於浙大信電學院的新生代企業家,拒絕暴力堆算力的矽谷路線,以創新的演算法框架,將大模型訓練成本降至業界的十分之一。
矽谷為之震驚,前輩們紛紛感嘆:這是來自東方的神秘力量。
浙大系創造的震撼,還遠不止這些。
中國工程院院士,浙大機械工程學院設計工程及自動化繫系主任楊華勇教授帶領的團隊,潛心攻堅,打破國外壟斷,為盾構機裝上了中國心臟。
就讀於浙大,畢業後留校任教的前浙大工業自動化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褚健,創辦浙大中控,打破霍尼韋爾、西門子等外企壟斷,實現了國產工業自動化系統的突破。
在中國,更多像浙大系一樣的科研力量,正在將中國科技產業帶上新的高度。
僅僅幾年前,我們看波士頓動力的機器狗,還如同看科幻電影。ChatGPT更讓很多人感到中國科技已被遠遠甩在身後。
但從DeepSeek到機器人……彷彿一夜之間,越來越多的科幻產品,正由中國人定義,以至大洋彼岸在感嘆:
當我們談論創新時,現在該翻轉地球儀了!

DeepSeek大火之後,各地開始反思:為什麼是杭州?
江蘇官媒更是三問南京,為什麼發展不出杭州六小龍。
這些提問,引發了全社會熱議,但回答大多數老生常談:
寬鬆的政策環境,地方政府的貼心服務,以及阿里的貢獻等等。
要揭開問題的全貌,或許我們還需要去拜訪一個藏在深山裡的機器人基地。
青芝塢,對外地人來講,是個陌生的名字,但對浙大玉泉校區的師生們而言,它就是浙大的後花園。
這裡,與浙大僅一牆之隔。
沿著青芝塢,一路向西北,就來到了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

這個佔地面積僅6000平方米的微小之地,分佈著12個創新工坊,以及31家機器人、人工智慧初創企業,堪稱全世界機器人初創企業最密集的地方之一。
它的出現,來自25年前一次師徒間的對話。
2000年的一天,當時還是浙大工業控制所實驗員的熊蓉,被實驗室主任褚健,叫到辦公室問話:
“你對機器人有沒有興趣?”
一個柔弱的江南女子,要去挑戰當時在國內幾乎是空白的機器人行業。
但熊蓉,還是接下了這一重任。
沒有參照,要如何下手呢?在褚健的建議下,熊蓉決定從足球機器人著手。
剛開始,她完全沒有頭緒,只能跑圖書館翻資料,帶著學生去全國各地調研,然後一個個方案不斷設計、評估、測試。
最終,研製出了浙江大學第一代足球機器人。
在此基礎上,熊蓉帶領團隊不斷迭代,並在幾年後迎來榮耀時刻:
從2013年開始,連續三次在世界機器人大賽中,擊敗全球計算機專業最頂尖學府卡耐基梅隆大學奪冠。
“我們贏了卡耐基梅隆三次。”
熊蓉的成功,離不開褚健的一路扶持。
作為中國工業控制系統之父,褚健早在1993年就開歷史先河,憑藉浙大提供的20萬元資金支援,創辦了浙大中控。
這種創業的基因,也在熊蓉身上得到了很好地傳承。
2016年,她帶領幾名學生,創辦了杭州迦智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於生產和物流機器人的開發。
梳理浙大系的創業史,我們能清晰地看到,這樣一種師徒間的傳幫帶模式。
2006年,已在投資圈風生水起的段永平,以62萬美元拍下巴菲特午餐,並特意帶上自己的浙大學弟黃崢。
這頓午餐,深刻影響了這個年輕人。十年後,他創辦了一家叫拼多多的企業。
浙大校友間的幫扶,不僅僅是言傳身教,更有資金的注入。在黃崢創辦拼多多時,段永平是最早的投資人之一。
這種校友間的傳幫帶,讓浙大師生的創業如潮水般洶湧。
石虎山機器人創新基地,乃至整個浙大系,正是有了褚健、熊蓉的示範,在師生之間的傳幫帶下,不斷開枝散葉。
校友之間的幫扶,非浙大獨有,為何浙大師生的創業激情,獨樹一幟?
這背後,離不開浙江這片土壤。
山多耕地少的浙江,一直以創業和敢為人先聞名,是中國民營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筆者作為一名浙大校友,曾在20年前的浙大校園,親身體驗了這種濃濃的創業氛圍。
我身邊的浙江籍同學,幾乎家家有產業,玉泉校區的小樂惠川菜館,隨處可見討論吉利、阿里巴巴的熱血青年。
萬眾創業的浙江,民營經濟蓬勃發展,也帶動產業鏈不斷成熟。
以吉利為核心,整個汽車產業鏈在浙江形成閉環,而這條產業鏈與機器人產業鏈,又高度重合。
阿里的存在,則為數字經濟,乃至AI時代杭州的爆發,打下堅實基礎。
成熟的產業鏈,為激情創業的浙大軍團,創造了極佳的條件。
宇樹機器人的創始人王興興,哪怕與浙大失之交臂,後來去上海讀了研究生,最後也還是選擇回杭州創業。
反過來,理工科實力強勁的浙大,也為杭州注入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
這種大學與城市的相互成就,不但書寫了一段佳話,也成為中國經濟版圖上一道獨特而亮麗的風景線。

浙大與杭州,讓很多人嗅出了美國矽谷的味道。
一百多年前,矽谷還只是一片葡萄園,幾乎沒有任何現代化的影子。唯一能跟高科技沾上邊的,就是斯坦福大學。
彼時的斯坦福,在美國還沒那麼大影響力,國防部大把經費給了哈佛、麻省理工,卻唯獨不待見斯坦福。
1946年,剛剛升任斯坦福大學副校長的雷德·特曼教授,一個建議徹底改變了這一切。
那一年,特曼說服校長,把學校位於帕洛·阿托地區的580畝土地劃出來,建立了一個高技術工業區,其目的是:
以斯坦福為支撐,發展西部的電子產業。
這便有了後來全球科技產業的聖地:矽谷。
身處浙江這片創業熱土,並在計算機科學、工業控制等學科上,有著較強實力的浙大,與斯坦福有著相似的學科背景,也有同樣的雄心抱負。
早在2004年,浙大官網就喊出一個口號:打造中國的斯坦福!
為此,浙大很早就面向所有學生,開展創業教育,形成了較為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
在多項統計中,浙大畢業生的創業率超過5%,連續多年在國內高校中排名第一。
不光鼓勵學生創業,浙大還為教授創業提供了優渥的政策。
不同於斯坦福的教授離崗創業模式,浙大教授可以保留教職,原位創業,科技成果轉化的收益,70%歸個人。
這種創新的頂層設計,以校方和師生共創,填平了大學實驗室與產業界之間的鴻溝。
它激勵一代又一代浙大師生,前赴後繼地走出象牙塔,湧向產業競爭的高地,在校友的傳幫帶下,不斷開枝散葉。
據統計,截至2024年,共有351位浙大校友,管理或控制了313家上市公司,其總市值約5.4萬億人民幣,其中包括眾多科創板和專精特新企業。
早在1998年,浙大就提出,要借鑑矽谷經驗,依託自身的科研優勢,建設大學科技園。
兩年後,浙大科技園正式成立。
它被科技部、教育部聯合批准成為國家級大學科技園,是科技企業孵化器,也是浙大科技成果轉化的主力軍。
20多年來,浙大科技園累計孵化企業4000多家。
浙大科技園只是浙大立足校園,向外輻射,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
今天,站在錢塘江畔的高層寫字樓俯瞰,會發現這樣一幅畫卷:
以浙大紫金港校區為始點,一路向西,從未來科技城到青山湖科技城,正形成一小時車程的創新閉環。
這個被稱為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的地方,集聚了阿里雲、之江實驗室等4800多家科技企業和研發機構。
其中,六成以上核心團隊,都有浙大背景。

這是政府、大學和企業,以產學研之手,聯合編織的一幅波瀾壯闊的畫卷。
歷史,總在重複書寫著相似的故事。
百年前的矽谷,在斯坦福的助力下,一躍成為世界科技中心。如今,杭州城西科創大走廊正在複述矽谷的故事。
浙大老校長竺可楨當年種下的求是精神,正成為科技樹頂端璀璨的枝椏。
在浙大玉泉校區的老和山下,在紫金港校區的啟真湖畔,那些斜挎著書包,奔跑在路上的青澀面孔,或許就是:
下一個梁文峰,下一個改變潮水方向的中國科創人!


華商韜略出品
主編:畢亞軍 責編:周怡
美編:宋曉昱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部分圖片來自網路、圖蟲創意、東方IC,未能核實版權歸屬的,不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敬請作者與我們聯絡




華商韜略旗下公眾號,歡迎關注

◆◆◆

“點贊”是喜歡,“在看分享”是真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