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臨海古城鎌倉,有一座順山而建的小鎮。
有一天,一個男人忽然拋下妻子和三個女兒離家出走,和情人私奔去了…
15年後,三個已經長大成人的女兒,接到了父親的死訊…
在父親的葬禮上,三姐妹認識了同父異母的妹妹:淺野鈴。
她們決定把這個孤苦伶仃的妹妹,接過來一起生活…

就這樣,淺野鈴走進了父親曾經生活過的房子。
這是一棟百年的老舊房子,四季流轉,四姐妹的故事,在這裡悄然上演…
要伺候好一座老房子,並不容易,要打掃庭院,要修補被風吹破的窗欞,最辛苦的,是要照顧好院子裡那棵50年的梅子樹…
大姐說:照顧活著的東西都是很費勁的,這是外婆的口頭禪。

多年前,我第一次看是枝裕和導演的這部《海街日記》。
整部電影,沒有狗血的姐妹撕逼,只有淡淡的憂傷和庸常的生活:一碗好吃的小沙丁魚蓋飯、午後偷偷睡個懶覺、姐妹間的拌嘴、互相塗指甲油…
住老房子,不是什麼特別舒適的享受,冬天特別冷,窗戶好像總在漏風,衛生間裡還時不時出現奇怪的生物(灶馬),嚇你一跳…

但在這裡,你依然能感覺到平凡生活中的詩意:
一年摘一次梅子,釀一次梅子酒,酒釀好了,夏天就來了;


一年一度,穿上浴衣,看一次煙花…



在門上標記自己15歲時的身高…


騎車鑽過櫻花“隧道”…


當年的我,被溫暖治癒的畫面吸引,對情節反而印象不深,甚至在寫推送時,起了這樣的標題:這四個日本女人啥也沒幹,就演完了一部電影…
但最近,我再次開啟這部電影,卻有了完全不同的感受。
這哪裡是什麼都沒幹拍完了電影,這明明是幹了好多好多事啊…
這個故事一點也不平淡,它蘊含著無比濃厚而細膩的情感,簡直可以說是波瀾壯闊。



觀影過程中,我數次淚目…
這不是因為我突然變得敏感,變得觀察細緻…
而是前不久,我讀到了《海街日記》的原著。
原作漫畫的作者,名叫吉田秋生,是一名女性。
據說,當年是枝裕和看了漫畫第一話,就發出感嘆:這個(漫畫)肯定會拍成電影的,不,不能別人拍!我想自己拍!

吉田秋生
後來,漫畫出了一半,電影就先拍出來了…
電影有著導演特有的氣質,剋制而詩意,豆瓣評分高達8.8,可謂經典,但很多漫畫粉依然認為,不如原著…
原著漫畫豆瓣9.5分,堪稱神作。
今天,我想著重說一說這部漫畫。

(前陣子烏鴉去鎌倉玩,特意帶這部漫畫到取景地打卡了)

原作漫畫一共有9本,在電影拍攝階段,漫畫剛出版到第5本。
但5本書的資訊量,還是無法完全塞進一部電影。
是枝裕和導演於是提煉了故事主線,刪掉了複雜的支線,把它濃縮到兩小時…
漫畫有四姐妹各自完整的成長故事,呈現了更多的細節,是對電影極好的補充。



看完漫畫,再回頭看電影中的情節,會有很不一樣的感受。
比如,淺野鈴搬進這個家,和三個姐姐一起生活,姐姐們對她很友善,這看起來這是個很溫暖的故事…
但其實,暗流湧動…
有一次,小鈴對別人說:感覺自己像是女生宿舍裡最小的那個。

在電影裡,這是匆匆帶過的畫面…
但在書中,大姐留意到了。
正是這句普通的陳述,暴露了小鈴的侷促不安。
大姐敏銳地察覺到:原來在小鈴的心中,我們之間的關係,不太像姐姐和妹妹啊…

這是一次無意識的真情流露和一次深刻的相互看見。
“女生宿舍”暗示著臨時感和距離感…
親姐妹之間,會吵架,會撒嬌,會肆無忌憚,這才是家人,但小鈴在這個家裡,始終小心翼翼,心事重重。
她不敢跟姐姐們提及關於父母的回憶,不敢表達思念父母的悲傷…
因為在她的心裡,是父母的婚外情傷害了三個姐姐,但她又深愛著離世的父母…
姐姐們越是對她好,她越是感覺愧疚。


明明不是自己的錯,她卻認為是自己傷害了別人。這個15歲的女孩太懂事了,因此揹負了難以承受的壓力…
漫畫裡有大量小鈴的獨白,展現她豐富的內心世界…
是漫長的歲月,姐姐們點滴的陪伴,一點點卸下她肩頭的重擔…

再比如,電影中,三個姐姐的母親出場不多,給人印象,是個不太靠譜的人。
母親和父親離婚後,把女兒們丟給外婆,跑到外地再婚,多年沒有音信,只有六年前外婆的葬禮才出現了一下。
這次突然回來,想的卻是要把姐妹們住的房子賣掉…

但漫畫補足了母親的故事線。
母親出生在教師家庭,身為家中的獨女,她被寄予了厚望。
也許是天分不夠,也許是父母要求太高,無論她怎麼做,都無法令父母滿意。
她一直是個不被看見的孩子…
這棟老房子,是帶給三姐妹安全感的港灣,卻是隻會讓母親感到窒息的地方…

她離婚後,帶著孩子回到家中,最終還是選擇了逃離。
她想帶走女兒,但外婆不同意,她就沒有堅持,事實是,她根本沒有能量對抗外婆…
在外婆的墳前,她淡淡地說:對不起,很久沒來看你,對不起,我沒能成為讓媽媽滿意的女兒。


平淡的話語,背後是沉重的人生。
陪母親前來的大姐,此刻才意識到:原來,媽媽也曾經是別人的女兒。
一直以來,大姐怨恨母親的不負責任,但這一刻,她突然理解了母親:愛和付出是需要足夠強大,才有力氣完成的,母親不具備這個能力,她也是個可憐的孩子啊…
這不是原諒,童年的傷害依然存在,但大姐在這一刻學會了釋然…

她飛奔回家,拿出外婆生前釀造的最後一瓶梅子酒,送到車站,交給母親。
外婆生前沒給母親道過歉,現在,她已經去世六年了…
母親也沒有給女兒道過歉,現在,女兒把這瓶酒交到母親的手裡…
這一刻,三代母女似乎完成了某種對話。
漫畫補足的細節,才讓電影的這一刻更加動人…
傷害、怨懟、思念、疏離,母女之間的愛恨糾葛,全在這酒裡…
酸澀的青梅變成了甘甜酒漿,似乎象徵著生活的酸楚、創傷轉化為了理解、包容與內在的力量。




是枝裕和導演曾說,這是一部關於街道和時間的作品。
在季節輪轉、週而復始的日常生活中,性格迥異的四姐妹,彼此陪伴、治癒,一起成長。
我認為,它更是一部優秀的關注女性生命的作品。
這年頭,很多作品都把女性主義作為賣點,但《海街日記》從來沒有宣揚什麼主義,也沒有什麼大女主的套路,相反,故事裡的女孩子都有缺點。
放在現在的輿論環境裡,都可以被道德審判:
大姐“知三當三”,二姐菸酒不離手,還戀愛腦,三姐簡單幼稚沒有事業心,小妹總是心口不一…
三個姐姐怎麼這麼拎不清,去收養爸爸小三的女兒,明明是她的母親搶走了爸爸啊…
但正是這樣的作品,深深地打動我。


到底一個好的女性主義作品是什麼樣的?
我認為,好的作品不應該簡單地貼上標籤或堆砌口號,而是在於它能深刻呈現女性的真實處境,挑戰固有結構,並激發關於平等與自由的思考。
作品中的女性不是非要做一個強者,而是能夠坦然承認,自己做不到那麼強大。
她們可以接受另類的、不完美的自己,也可以接受不同的她人。

在《海街日記》中,每一個女孩都那麼特別,也有各自不同的成長線。
比如,小鈴熱愛踢足球,她和一幫男生混在一起踢球,從來沒有“女孩應該怎樣”的束縛;
因為家庭變故,她內心敏感而封閉,在和姐姐的相處中,才慢慢解開心結。

比如,大姐因為“代理母親”的巨大壓力,愛上了能給她安慰的有婦之夫,陷入婚外戀的泥淖之中…
後來,她逐漸走出來,懂得學習放下一些負擔,允許自己追求幸福。

比如,二姐總是養軟飯男,實則有一顆敏感脆弱的心,後來她慢慢成熟,找到了人生方向。

再比如,古靈精怪的三姐,從小沒有爸爸,所以有點戀父情結,選擇了運動店店長這樣比她年長很多的物件。
她不必是什麼獨立大女主,她的天真和善良一樣閃閃發光。

讓我印象特別深的是,當小鈴跟她坦白說,爸爸以前經常給自己做小沙丁魚飯,還喜歡釣魚…
她開心地說:我不記得爸爸的事了,你一定有很多關於爸爸的回憶,告訴我一些吧。


她明明有理由難過、嫉妒、憤怒,爸爸沒有給她做過飯,沒有陪她釣過魚,是眼前這個妹妹搶走了本應屬於她的父愛…
但那一刻,她那麼高興。
雖然生活在愛的缺失中,三姐主動選擇用理解和開放去創造愛,她的率真和包容,成為了姐妹間情感的潤滑劑。
她的“善良”不是未經世事的單純,而是在認識到生活苦澀後,依然選擇擁抱那一點點甜。

《海街日記》就是有這樣大量閃光細節的作品。
原著漫畫的魅力在於,它坦然擁抱生活的複雜性,它承認失去的痛楚,它珍視平凡的溫暖,它展現傷口癒合的非線性,它歌頌微小生命力的頑強。
沒有驚天動地的戲劇衝突,只有日常瑣碎裡閃爍的人性微光。
一餐飯、一次散步、一場對話,在畫格間都充滿了無聲的張力與綿長的餘韻。
吉田秋生的畫風清新雋永,線條柔和卻充滿力量。


如果你渴望一部能讓你靜下心來,在平淡日常中品味人生況味,感受時光流逝之美與人性堅韌之光的作品…
如果你曾被電影打動,想更深入角色內心世界、體會原作更豐富的細節與留白。
那麼,《海街日記》漫畫是不可錯過的選擇。
點選下方圖片,把鎌倉的四季,帶到你身邊——



-
點選下方卡片關注我 點亮“ ”
,《海街日記》它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