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大就懂了?不讓中小學生用手機,大人們究竟在擔心什麼?|KnockKnock世界

你有沒有屬於自己的手機?有沒有自己的社交媒體賬號,比如 QQ、微信、小紅書賬號等?你會和自己的父母討論,怎麼使用手機、怎麼使用社交媒體嗎?
最近,一部叫做《混沌少年時》的英國電視劇在全球引起熱議。英國首相斯塔默發帖表示,他和 16 歲的兒子、14 歲的女兒一起觀看了這部劇,看完後「非常震撼」。在他的推動下,英國所有中學現在都可以將這部劇作為教學材料,免費播放給學生觀看。
一部電視劇竟然能成為教材,它到底講述了什麼呢?
這部劇的英文原名是 Adolescence,意為「青春期」。故事講述了一名 13 歲男孩因涉嫌殺害同校女生而被警方逮捕。雖然聽起來像是破案劇,但警方在第一集就掌握了關鍵證據。接下來的劇情主要探討:為什麼這個成績優秀、熱愛歷史的男孩會走向極端?
隨著劇情發展,人們發現:孩子們在社交媒體上看似熱絡的留言、可愛的表情包背後,往往隱藏著羞辱、霸凌甚至煽動性的內容。許多孩子每天手機不離身,而他們在手機上經歷的這一切,父母和老師卻全然不知。
 青少年所使用的網路語言,對家長來說是陌生的另一個領域 | 圖源:Adolescence 劇照
這部劇在海外的分級是 M,即不建議 15 歲以下人群觀看,但只要有父母同意並陪同,法律上並不禁止。作為父親的英國首相斯塔默之所以鼓勵全英國中學生觀看,是因為他認為劇中涉及的網路霸凌和社交媒體影響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的任何一個孩子身上。該劇編劇傑克·索恩也是一位父親,他不僅呼籲禁止在校園內使用手機,還支援一項「家長協議」,主張青少年至少要到 16 歲才能使用手機。這項協議的影響力相當大,已獲得眾多英國演員、記者以及超過 1 萬所學校的支援。
前不久,我們「Knock Knock 世界」的選題投遞箱收到了聽友 aiden 的提問:為什麼小學生不能用手機?事實上,按照英國的「家長協議」,不僅小學生,連初中生都不能使用手機。你可能會好奇:大人們到底是怎麼想的呢?
2018 年,也就是 7 年前,法國就出臺了一項法案,禁止中小學生在校園內使用手機及其他電子通訊裝置,包括智慧手錶。學生可以攜帶手機入校,但必須在上學期間保持關機。2024 年 9 月,200 所法國初中開始試行更嚴格的措施——學生到校時必須上交手機,由學校統一保管,放學時再領回。這一做法被稱為「數字休息」。
 法國禁止手機進入校園 | 圖源:CNN
為什麼法國要推行更嚴格的「數字休息」政策呢?這與法國總統去年五月收到的一份專家報告有關。這份名為《孩子與螢幕——尋找失去的時間》的報告指出,智慧手機和平板已經取代電視,成為孩子房間裡最常見的裝置。這是不是和你們家的情況一樣?
報告還顯示,兒童開始越來越早、越來越獨立地使用這些電子裝置——2 歲兒童中,63% 都看過影片;到 4 歲,這一比例達到 94%;到了 8 歲,每兩個孩子中就有一個擁有自己的手機或平板;而 10 到 14 歲的青少年,每天花在手機、平板上的時間平均超過 5 個小時,相當於整整 7 節課的時間。這種現象在報告中被稱為「過度聯網」。
所謂的「過度聯網」,除了指使用網路時間過長外,還指手機等裝置已不再是簡單的網路工具,而是一個完整的生活空間。你可以隨時隨地用手機看動畫片;可以透過發圖片、語音、點贊與朋友交流,不必非要見面;可以在網上與不太熟的朋友聊天,甚至認識平時接觸不到的人;想買零食也不用找父母要錢、跑去商店,動動手指就能在網上購買。
這樣的「過度聯網」聽起來似乎很便利,那它有什麼問題呢?首先,這個完整的生活空間被裝在小小的手機裡,父母在家裡看不見,老師在學校也看不見。
《混沌少年時》中就出現了這樣的情況。男主角 Jamie 在網上接觸到一種觀點,認為只有少數男生能吸引女生,其他人只能被迫單身。Jamie 因此認為自己不受女生歡迎是因為不夠有男子氣概,而他的父母完全不知道兒子為此感到自卑,無法及時與他溝通。劇中被害的女孩 Katie 曾給喜歡的男生髮送親密照片,結果被對方到處轉發。之後,Katie 開始在網上反擊,辱罵那些羞辱她的人——這一切就發生在老師眼皮底下,卻因為都在手機裡而未被察覺。
 劇中展示了青少年的學生之間會發生的語言和肢體接觸 | 圖源:Adolescence 劇照
除了家長和老師難以監管外,這個數字化生活空間還有一個問題:它由少數幾個商業平臺主導,這些平臺是針對成年人而非兒童設計的,其目標是獲取更多利潤。比如,我們日常使用的微信、抖音、小紅書等主流平臺大多免費,它們主要靠什麼盈利呢?答案是廣告。而且,使用者使用時間越長,它們的廣告就越好賣。因此,這些平臺會想方設法讓使用者停留更久。比如,它會很「懂」你,不斷推送你喜歡的內容,讓你看完一個影片後忍不住點開下一個。當你感到無聊時,又會突然出現一個吸引眼球的話題來抓住你的注意力。
在平臺這種「想方設法留住使用者」的機制下,青少年受到的影響比成年人更大。研究表明,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花費越來越多時間,這導致了諸多心理問題。首當其衝是睡眠障礙。你可以問問父母,如果睡前刷社交媒體,是否也會遇到類似問題——明明困得要命,卻放不下手機,最終導致睡眠質量下降,這會對身體和情緒產生負面影響。此外,青少年的焦慮和抑鬱感也會明顯增加。想象一下,當你在社交媒體上不斷刷到他人釋出的照片,看到別人生活多麼精彩、外表多麼完美……這種無處不在的過度比較難道不讓人感到壓力嗎?更糟糕的是,當你心情低落時點開一個宣洩情緒的帖子,平臺就會誤認為你喜歡這類內容,不斷推送類似帖子,讓你的情緒越發失控。因此,當青少年在社交媒體上花費大量時間、情緒被平臺左右時,他們就很難集中注意力,也就難以專注學習、培養真正的興趣,建立自己的判斷力。
▲ 《監視資本主義:智慧陷阱 The Social Dilemma》用視覺化的敘述方式介紹了社交平臺吸引使用者注意力的手段 | 圖源:The Social Dilemma 劇照
因此,今年澳大利亞成為全球首個透過立法設定社交媒體最低使用年齡的國家——禁止 16 歲以下青少年使用社交媒體。即使之前已註冊賬號,在法律生效後也不能繼續登入。被限制使用的社交媒體就是法國報告中提到的少數幾個平臺,包括 Instagram、海外版抖音 TikTok 以及 Facebook 等。
你可能會問:難道成年人就沒有「過度聯網」的問題嗎?現在不讓你們用手機,等你們長大後,不是還會遇到同樣的問題?實際上,澳大利亞的中小學生,包括一些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專家,也提出了相同的疑問。但是,澳大利亞總理給出了一個解釋,他認為設定社交媒體最低年齡,和設定飲酒最低年齡是一個道理。也就是說,先給孩子們一個乾淨的環境,讓他們健康成長,等到他們具備更強的自制力和判斷力後,再去面對這個複雜的數字生活空間。
還有一個你可能沒想到的原因——大人們面對這個數字生活空間時,也缺乏經驗。特別是,他們並不清楚小學生、中學生應該如何正確使用手機。設想一下,如果你的父母是 1980 年出生的,他們可能要到高中才有了第一臺電腦,大學才有了第一部手機,30 歲才開始使用你現在熟悉的智慧手機。至於那些讓許多人沉迷的網路產品,如王者榮耀、抖音,都是在他們 35 歲後才出現的。換句話說,他們沒有「從小就擁有手機、可以隨意上網」的經歷,所以也在一邊學習,一邊摸索如何引導你們。設立禁令,其實也是大人們在給自己爭取時間,來理解和適應這個新的數字生活空間。
不過,單純的禁止顯然是行不通的。大人們在爭取到的時間裡也需要採取行動,幫助你們做好準備。
比如,澳大利亞雖然禁止 16 歲以下青少年使用現有社交媒體,但同時也在探索專門為青少年設計的社交媒體平臺,讓孩子們能擺脫平臺設計的沉迷機制,真實地與同齡人交流。當地還有一檔兒童播客,會在節目中指出近期流傳的假新聞,在愚人節還特別製作了影片,教導孩子們如何辨別 AI 生成的假圖片。
幫助青少年建立數字媒體素養,是各國努力的重點。例如,瑞典的課程大綱中明確規定了「公民教育」內容,要求學生了解媒體如何產生、如何影響人們,其中也包括當今各種數字媒體。
英國在中小學開設了一門法定課程「關係、性和健康教育」(RSE)。許多網路中出現的問題都會被納入這門課程,幫助學生學會正確看待這些問題。例如,《混沌少年時》播出後,劇中提到的厭女言論——即對女性帶有惡意偏見的言論——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於是「關係、性和健康教育」課程計劃增設「反厭女」教學內容。
▲ 「關係、性和健康教育」(RSE) 中對於網際網路使用的教學要求 | 圖源:英國教育部官網
然而,要形成一門系統的課程需要很長時間。英國的「關係、性和健康教育」課程從提出到試點再到正式實施,歷時整整 3 年。在此期間,技術發展日新月異,所以你可能會覺得大人提供的教育總是略顯滯後。那麼,作為比上學更早就接觸智慧手機的你,有沒有想過自己可以做些什麼呢?
透過英國電視劇《混沌少年時》,我們看到了社交媒體可能對青少年的思想和情緒產生重大影響;從法國的「數字休息」政策和澳大利亞的社交媒體禁令,我們瞭解了「過度聯網」的問題;我們還看到了各國如何透過課程和教育幫助孩子更好地適應數字世界。
當然,大人其實也在學習中。所以,也許你可以主動和父母、老師一起討論——究竟什麼才是「好好使用手機」?
以上內容整理自
聲動活潑旗下播客「Knock Knock 世界」
想更多瞭解青少年使用手機
可在各大音訊、播客平臺搜尋本期節目
或點選底部的閱讀全文跳轉收聽
原創/「Knock Knock 世界」
排版/Riley
運營/George
更多有趣問題
歡迎來聲動活潑找答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