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 綜合報道
“我們辦的不是案子,而是別人的人生。”
近日,電影《第二十條》引發社會公眾廣泛關注。影片由發生在檢察官韓明身上的三個故事串聯而成:此前一起案件的被告人不服處理結果,認為自己是正當防衛而非故意傷害;兒子為制止校園霸凌打傷了教導主任的兒子,一直拒絕道歉;同事呂玲玲承辦的一起故意傷害案存在認定爭議,被副檢察長更換承辦人,指定自己主辦……
影片展現了韓明的內心成長,也從他的角度全面系統地呈現了從不敢適用、不願適用到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維護公平正義的過程。
據燈塔專業版,截止2月13日21時,影片《第二十條》13日(大年初四),票房超12日(大年初三)1.426億,連續2天實現票房逆跌!
另據燈塔專業版即時資料,截至2月14日19時55分,影片《第二十條》票房突破8億。今日票房達1.53億,超過昨日票房,實現連續3天票房上漲!
片名中的“第二十條”指什麼?我們該如何理解影片中講述的“正當防衛”?一起來看↓
電影《第二十條》指的就是刑法第二十條,也就是“正當防衛”條款。刑法第二十條明確指出:
為了使國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財產和其他權利免受正在進行的不法侵害,而採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為,對不法侵害人造成損害的,屬於正當防衛,不負刑事責任。
正當防衛明顯超過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損害的,應當負刑事責任,但是應當減輕或者免除處罰。
對正在進行行兇、殺人、搶劫、強姦、綁架以及其他嚴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採取防衛行為,造成不法侵害人傷亡的,不屬於防衛過當,不負刑事責任。
導演張藝謀在接受總檯記者採訪時表示,這個電影是拍給千家萬戶的觀眾看的,因為電影的故事蘊含了大家共同面對的很多問題,能跟公眾產生共鳴。
對於這部電影,最高人民檢察院也連發兩篇影評,指出電影中的故事“是真真切切發生在我們百姓身邊的事情,看似遙遠,卻時時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
影評還提到,《第二十條》不僅是一部法律題材的電影,更是一部屬於每個人的生活片,會影響一個人的是非觀和正義感。
法律不是冰冷的邏輯。最高檢用通俗的話語解釋了“正當防衛”:“被打了為什麼不能還手?見義勇為有什麼錯?被反覆折磨、欺辱,面臨重大人身安全,為什麼不能勇敢反抗?正義應該有自己的底氣。當人們在保護自己和他人的時候,我們不能過於苛責。”
12日,中國政法大學教授羅翔看《第二十條》回憶普法初心,也引發網友們的關注。
羅翔在影片中,就電影《第二十條》展開討論,還科普了刑法中的正當防衛究竟該如何理解,普通人遇到類似的情況又該如何自處。
羅翔表示:“法律中沒有理性人,只有有血有肉的一般人。我們都是不完美的一般人,因此要身臨其境帶入防衛人的立場,不要對防衛人過於苛責。”
2020年9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依法適用正當防衛制度的指導意見》指出,對於不法侵害是否已經開始或者結束,應當立足防衛人在防衛時所處的情境,按照社會公眾的一般認知,依法作出合乎情理的判斷,不能苛求防衛人。
“法律沒有那麼高深,它無非體現的就是一般人的常情常感。如果你是張三,看到妻子被性侵,看到性侵者揚長而去,你還會冷靜?看到對方去車裡拿刀,你還要問一問人工智慧,這時候可以拿剪刀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