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個月3次地震,這個省會怎麼了

今年以來,合肥累計發生了五次3.0級以上地震。
9月25日19時29分在安徽合肥市肥東縣(北緯32.00度,東經117.61度)發生3.8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就在上週,據中國地震臺網正式測定:9月18日20時08分在安徽合肥市肥東縣(北緯31.98度,東經117.60度)發生4.7級地震,震源深度12千米。
此次震中,距肥東縣16公里、距瑤海區31公里、距包河區34公里、距廬陽區34公里、距蜀山區35公里,距合肥市37公里。
地震發生時,不只合肥有震,南京、蕪湖、揚州、杭州等地也都有震感反饋。
事實上,這距離9月14日合肥市肥東縣發生3.9級地震僅僅只過去了10多天。上一次地震,震中位於肥東梁園鎮,震源深度10千米。
算上這次,合肥今年已連續5次發生3級以上地震,而最近半個月就發生了3次。
雖然這幾次地震威力不大,但合肥大部分市民都十分驚恐,因為不約而同想起了一個恐怖的“預言”。
網上傳聞,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在1966年的邢臺7.2級大地震後,曾預測國內還有四個可能發生強震的城市,隨後包括唐山在內的三個城市都果然發生地震了,只有郯廬斷裂帶的XX還沒有發震。
合肥人都知道,這個“XX”就是說的合肥。
先說下李四光這個人。
李四光是我國著名地質學家,曾任地質部部長,也是國內地質力學學派的開拓者。

李四光
因為邢臺大地震帶來的巨大損失,李四光深感地震災害對國家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的嚴重損失,隨後在他生命最後的幾年裡,幾乎將全部精力投入到了地震的預測、預報研究工作。

因李四光建議而誕生的中國地震資料年表
邢臺地震之後,李四光就提出要密切注意河北河間、滄州一帶地震危險性。
果然,1967年河北河間大城發生了6.3級地震。
1969年年底,李四光又指出雲南通海具有發生地震的危險性。
話音剛落,1970年1月5日,通海爆發了7.7級地震。
最令人遺憾的是,上世紀60年代末,李四光親自帶領地震地質大隊的華北三隊在唐山、灤縣一帶進行地質勘查,那時就提出,華北地區的地震依然存在,必須密切防範。
隨後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沒人將他的話放在心上,地震地質大隊活動也基本陷入癱瘓。
直到1976年唐山發生7.8級大地震,24.2萬同胞不幸遇難……

1976年唐山大地震
以上內容引自2006年02期《地殼構造與地殼應力》雜誌上發表的《李四光論地震地質與他的中長期地震預測》,作者是黃相寧,也是國內著名的地震研究學者。
值得一提的是,李四光預測地震並非“掐指一算”,而是在邢臺地震後便在河北省隆堯縣堯山建立第一個地應力監測臺站,隨後又在山東、山西、陝西、河南等地都設定了壓磁地應力站,用來連續監測地應力相對變化與地震關係。
可以說,李四光幾次預測成功,都是由於發現了各地壓磁地應力站某階段不同尋常資料後,結合經驗作出的判斷。
但是,這個壓磁地應力站也並非萬無一失,由於裝置老舊,加上各地資料採集手段不同,經常會誤報,極易造成地方恐慌和不安。
1971年,82歲的李四光因病去世,地震預報成為他未了的遺憾,他創立的壓磁地應力站也相繼停止了工作。
不過,所謂“李四光地震預言”倒並非空穴來風。
李四光成功預測了國內多個大地震
晚年,李四光基於歷史地震資料和地質構造特點等,指出我國有幾個值得注意的地震帶,即東南部的臺灣和福建沿海、華北的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西南青藏高原及其邊緣的四川雲南兩省、西部的新疆甘肅和寧夏,並對這些地區的地震大趨勢作出了較為準確的判斷。
這些內容也都如實記錄在《李四光全集》中,難得的地震預報與研究資料。
所以,如果說李四光成功預測了很多地震,其實更準確的說法是:李四光成功做了很多地震的中長期預測。
但從此之後,只要國內發生地震,總會有人提到 “李四光地震預言”,也都是將所謂“XX”城市改成發生地震的城市。
由於地震實在太恐怖,官方又尚不能及時有效地進行預報,民間才一直流傳著地質學家李四光那個令人不安的“第四座強震城市”預言。
那麼,合肥有沒有可能發生地震,或者說大地震呢?
網上曾有個參考國際地震災害危險度UERDI值評估,對我國所有省會和直轄市進行評估的表格。
國際地震災害危險度評估
很遺憾,合肥發生地震的機率確實比較高。
國際上,UERDI值代表地震風險度指數受三個指標的影響:導致災害的強度因素(如城市近源地震等效震級)、承災體的脆弱性指數(人口、GDP、建築抗震能力)和響應能力(疏散、救援等應急應變能力)。
通常來說,地震風險度指數(UERDI)大於0.25,具有較大的風險,需要格外注意對地震的防範。
因此,從這個表格來看,石家莊、合肥、西寧的地震災害危險度相對最高,而上海和重慶的地震災害危險度相對較低。
需要說明的是,地震風險度指數(UERDI)只是學界結合地質構造與歷史地震資料進行的理論評估。
事實上,這份表格其實是參考了中國若干次編制的全國性的地震烈度區劃圖。
和很多人想象不同,中國其實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開始了地震區劃工作,但直到新中國建立後,才分別於1956年、1977年和1990年編制修訂完成。
現行的1∶400萬《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1990年)的編制採用當前國際上通用的地震危險性分析的綜合機率法,並作了重要的改進。
《中國地震烈度區劃圖》(1990年)
制定這份表格主要目的是作為基建參考,既是國家制定減輕和防禦地震災害對策的依據,也是相關建築抗震設防基礎參考。
需要說明的是,由於地震成因複雜,全世界至今無法真正實現早期地震預報,相關資料也只是理論上的參考。
那麼,合肥為何會發生地震呢?
因為合肥正處於著名的郯廬地震帶上。
所有城市地震,都不是無緣無故發生,而是與城市所處的地質板塊有著密切聯絡,或者說與地震區分佈有關。
中國地震帶又主要劃分為華北地震區、青藏高原地震區、新疆地震區、臺灣地震區、華南地震區。

中國主要地震帶與城市近源地圖

有歷史記載以來,中國大陸的幾乎所有的8級和80%-90%的7級以上的強震都發生在這些區域。
華北地震區又分為四個地震帶,其中就包括郯廬地震帶。
郯廬地震帶,也稱郯廬斷裂帶,是一條縱貫中國大陸東部的巨型斷裂帶,泛指北起黑龍江,南止長江邊,總體上呈北東走向,縱貫中國大陸東部的巨型斷裂。
郯廬地震帶,圖片來源:星球研究所
不過郯廬地震帶真正的危險區域正是其全稱“郯城——廬江地震帶”,也就是山東郯城到安徽廬江這個區域。
郯城是山東臨沂市下面的一個縣,位於山東省最南部,地處魯蘇交界,也是華北板塊和華南板塊擠壓處;廬江縣原本是合肥市南部的一個縣,也是整個斷裂帶的尾部。
從有史料記載開始,郯廬斷裂帶及其附近兩側就曾發生過數百起大大小小的地震。
如清康熙七年,即公元1668年,山東郯城,就發生過8.5級大地震;2006年7月的時候,安徽省定遠縣程橋鄉,發生了4.2級地震;2020年2月的時候,安徽合肥市肥東縣(北緯31.93度,東經117.64度),就發生過2.9級地震。
1688年的郯城地震雖然不是發生在合肥,但合肥當時也有震感,當時合肥縣志都有記載。
根據地震部門監測,合肥9月18日的地震與9月14日的地震震中位置相距2.1千米。
幾乎同一地點,5天內發生2次3級以上地震,確實很嚇人。
合肥人也肯定想知道,未來究竟會不會發生破壞性地震?
目前,從官方到地震研究機構都表示,合肥肥東縣位於郯廬地震帶,發生區域性地震是正常現象,但近期發生5級以上地震的可能性不大。
目前,經中國地震局、安徽省地震局兩次會商研判認為,原震區近幾日發生破壞性地震可能性不大。而且肥東梁園鎮今年發生地震頻次不算特別突出,歷史上也從未發生過破壞性地震,居民可不用過分擔憂。
不過,李四光的“地震預言”之所以始終在民間流傳,其實就是人們不怕一萬,就怕“萬一”。
那麼,提前監測到地震,能否透過電視和手機等方式,提前1個小時,哪怕10分鐘預警麼?
現實情況是,提前3分鐘,都已經是極限了,大部分可能只有30秒的預警時間。
沒辦法,地震主要以橫波(S波)與縱波(P波)效應對地面產生破壞力。

地震主要是橫波(S波)與縱波(P波)共同造成破壞

其中橫波(剪下力造成地表破壞)的傳播速度是3.2千米~4千米/秒,縱波的速度是5.5千米~7千米/秒,人們現有的地震監測根本反應不過來。
換句話說,一場震源深度20千米的地震,從震中傳播30公里範圍都不到10秒時間,別說人反應不過來,現有的監測裝置能捕捉並立即發出預警就已經很不錯了。
這也使得目前人類地震預測時間,不到1分鐘。
這點時間,只能說聊勝於無。
精準預測地震並給出較長的避險時間,在全世界範圍至今都是難題。

我國第一顆觀測地震電磁資訊的衛星“張衡一號”
雖然地震前兆包括地震波、地表變形、地磁場變化,甚至還有很多動物的異常反應,可這些前兆也不代表一定會發生地震,也可能是其他地質變化所致。
何況地震預警不像火災或颱風,一旦出現誤判和誤報,必定會給所在城市帶來更為巨大的恐慌和經濟損失。
國際地震學者有個觀點:地震是微小效應的複雜級聯的結果,猶如地層深處未知的蝴蝶效應,這也使得地震本質上是難以預測的。
值得寬慰的是,由於地質構造的特殊性,大地震是有免疫作用的,大型破壞性地震積累需要極為漫長的時間。
或許熬過這段令人不安的時光,我們不僅會懂得敬畏自然,也更會珍惜活著的每一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