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素材來源:unsplash
之前看過一個印象深刻的影片,來自美國的一位釣魚愛好者。某一天,天氣尚好,他穿上了新買的厚靴子,乘著自己的小皮划艇靜靜地漂浮在海面上垂釣。
不久後,他釣上來了一隻十餘釐米長的蝦。拉起魚竿後,他不小心把蝦掉在了自己的腳邊。幾乎就在一瞬間,他開始捂著腳發出陣陣慘叫。
腳上剛買來的厚靴子——那天是隻是他第二次穿——像是被什麼東西擊穿,出現了一個大洞。他掙扎著脫下靴子,只見腳上出現了一個明顯的傷口,血流不止。
子彈般的拳頭
他釣上來的這隻小蝦,正是有著“世界上最快的拳頭”稱號的螳螂蝦(Stomatopoda)。螳螂蝦生活在許多熱帶和亞熱帶的淺海區域,體長通常在10到18釐米之間,它們第二胸節上長著一對巨大的附肢,有著不同的形狀,其中一些螳螂蝦的這一對附肢呈棒狀,看起來就像身前長了一對錘子,又好似一雙帶了拳套的大拳頭。

螳螂蝦的拳頭(圖中黃綠色的結構,圖片來源:Andy Law)
而這一對拳頭的威力可是舉世聞名,螳螂蝦能夠用這對5mm寬的拳頭在2.7毫秒內擊打出超過自身體重1000倍的力,最高可達1500N。它們出拳的速度超過了20m/s,加速度超過105m/s^2,堪比一顆.22子彈!
不管是獵物、捕食者,還是入侵領地的侵犯者,遇上螳螂蝦的拳頭都很難全身而退。螳螂蝦僅一拳就能擊斷螃蟹的鉗子、擊碎魚的頭骨或貝類動物的堅硬外殼,人工養殖的螳螂蝦還經常一拳打碎水族館的玻璃。

能達到此般威力,螳螂蝦需要在極短時間內釋放大量能量,而這都得益於它們拳頭的特殊結構。它們附肢上的肌肉形成了一種類似彈簧的結構,而肌腱形成了類似閂鎖的結構。當它們準備出拳時,肌肉會以最大限度收縮蓄力,就像壓縮一個彈簧一樣——而閂鎖狀肌腱的作用,便是“鎖住”這個彈簧。等到“彈簧”被壓到極限,彈性勢能達到了最大時,“閂鎖”就會立即開啟,瞬間釋放螳螂蝦蓄足了力的拳頭。科學家保守地計算了一下,發現要完成這個過程,至少需要每千克肌肉達到4.7×10^5瓦特的功率,這比已知的收縮最快的肌肉的功率還高出幾個數量級。
螳螂蝦一拳下去,直接施加在對手身上的力大約在400到1501N之間,但這只是螳螂蝦給對手造成的第一重傷害。
二次傷害
在水中以極快的速度擊中對手並回縮拳頭時,螳螂蝦拳頭周圍的水流速度異常之快,以至於形成一個低壓區域。而眾所周知,水的沸點會隨壓強的降低而降低。因此,拳頭周圍的低壓環境會直接讓這個區域的水發生區域性沸騰,產生氣泡,這個現象叫作“空化”(cavitation)。
這些“空化”氣泡就像一個個小炸彈,會迅速坍塌破裂,並以光、熱等形式釋放大量能量,給螳螂蝦的對手造成二次傷害——螳螂蝦一次出拳後,因為“空化”產生的額外衝擊力可以達到504N!

螳螂蝦出拳時給對手造成的“雙重傷害”(來源:Patek & Caldwell, 2005)
值得注意的是,船的螺旋槳在水中轉動時,也會導致周圍產生“空化”氣泡。一個直徑2.7毫米的“空化”氣泡坍塌時,可以在大約5μs的時間內產生超過9兆帕的衝擊壓力,有時能直接摧毀船槳。因此,在船舶製造過程中,製造商都會想盡辦法去除“空化”氣泡對船體的影響。

船的螺旋槳在水中轉動時,也會導致周圍產生“空化”氣泡(圖片來源:U.S. Navy – Public Domain)
三重防禦
讓我們回到螳螂蝦的拳頭。牛頓第三定律告訴我們,你打一個人越用力,你的拳頭受到的反作用力也會越大。而螳螂蝦的一拳的力量能達到1500N並附加504N的“空化”傷害,在粉碎敵人的同時,它們自己又到底是怎樣全身而退的?
對此,科學家一直有許多有意思的猜想,而最近發表在《科學》(Science)上的一項新研究中,科學家使用了一種基於雷射的光譜分析技術,分析了應力波在螳螂蝦拳頭結構中的傳遞方式,又採用了皮秒雷射超聲波技術,進一步瞭解了螳螂蝦拳頭中的微觀結構,最終驗證了此前的猜想。
螳螂蝦的拳頭實際上由三層結構組成。第一層是直接參與撞擊的接觸表面,稱為“撞擊表面”(impact surface),十分薄,厚度僅為約70奈米,主要結構是奈米級別的羥基磷灰石,十分堅硬。第二層是厚度約為500奈米的“撞擊區域”(impact region),由礦化的甲殼素纖維構成,呈“人字形”結構排列,這樣的結構能有效地抵消和分散自身受到的衝擊力。
第三層結構十分有趣,叫作“週期性區域”(periodic region),同樣由甲殼素纖維束構成。在“週期性區域”中,甲殼素纖維束以一種特殊的螺旋結構分層排列,這使得這個區域形成了一種特殊的聲學結構——“聲子晶體”(phonoic crystal),這讓它們能夠選擇性地過濾掉因為“空化”產生的高頻應力波,防止破壞性振動傳回螳螂蝦的附肢和身體。

螳螂蝦拳頭的聲學結構(圖片來源:H. D. Espinosa Image with mantis shrimp hitting shell: R. Caldwell)
“高頻橫波對生物組織的破壞性尤為巨大,而’週期性區域’在選擇性過濾高頻橫波方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該研究的通訊作者之一,來自美國西北大學的奧拉西奧·D. 埃斯皮諾薩(Horacio D. Espinosa),“這有效地保護了螳螂蝦,讓它們免受直接撞擊和氣泡坍塌造成的破壞性應力波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具有“聲子晶體”特性的人造材料經常出現在建築學的領域中,這些材料都可以反射、吸收、散射具有特定頻率的機械波。而此次對螳螂蝦拳頭結構的解析,則是罕見地發現了自然界中的天然“聲子晶體”。研究者希望,此次的發現或許能給相關領域的超材料(metamaterial)設計,帶來新的靈感。
參考連結: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q7100
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podcast/how-mantis-shrimp-builds-its-powerful-club-and-mysteries-middle-earth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adv3100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5-00386-8
https://www.eurekalert.org/news-releases/1072500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1218764
https://journals.biologists.com/jeb/article/208/19/3655/15838/Extreme-impact-and-cavitation-forces-of-a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ence.122264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28819a#Fig2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環球科學”。如需轉載,請在“環球科學”後臺回覆“轉載”,還可透過公眾號選單、傳送郵件到[email protected]與我們取得聯絡。相關內容禁止用於營銷宣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