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葉惠平再一次來到馬蘭湖那天,眼前的景象讓她難以置信。

馬蘭湖,這個名字雖然帶著“湖”字,實際上卻是一片廣袤的沙漠。去年春天,她在這裡種下的200萬棵樹苗,如今竟消失得無影無蹤。那是她投入的真金白銀,就這樣被沙漠無聲地吞噬,連同她建立綠洲的希望一起。這並不能完全責怪葉惠平,畢竟當時能成功在沙漠中種樹的本來就寥寥無幾,何況她還只是一個初次從南方來到沙漠的姑娘。

可以棄之不管嗎?葉惠平是不服氣的。尤其當熱愛植物的她獲悉,沙漠是在不斷擴大的,挨著沙漠的城鎮會被黃沙吞噬。人在沙漠面前,是渺小的,又是強大的。

葉惠平
曾幾何時,三毛筆下的撒哈拉沙漠充滿了浪漫色彩,這讓作為福建人的葉惠平在第一次來到沙漠時倍感新鮮。然而,隨著在黃沙上留下第一個腳印,接下來的十多年裡,她努力改變著沙漠,沙漠也在悄然改變著她。
沙漠的殺傷力
陽光可以在臉上跳舞。這是葉惠平在2011年看到沙漠時的內心感慨。十三年前,她跟著老師第一次踏入沙漠,在這個沒有任何樹木遮擋、也沒有任何綠色調和的、黃色鋪天蓋地的世界裡,幾乎忘記了幾個小時前,自己還身處在溼潤的中國南方。

“從小到大沒有過這樣的感覺。那天16度左右,很冷,但陽光烈的刺眼。沙丘十分乾淨。黃沙漫漫,天大地大。”沙漠的磅礴氣勢,讓人感覺到自己的渺小。甚至後來葉惠平第一次面對申請的3萬畝沙漠作為治沙基地時,禁不住在心裡盤算,居然比老家的一個鎮子還要大!
讓葉惠平更難忘的是自己第一次在沙漠中看到日出的情景。在湛藍色天空的襯托下,片刻前還是微明的東方,太陽猛然躍出。葉惠平的腦子裡冒出四個字,“天地相連”。
除了明媚的陽光,在別人眼中,寸草不生、生命少見的沙漠,對葉惠平而言別具意味。在沙漠裡,不要說常見的鳥類和動物,就連蟲子都難見。在南方長期被各種蟲子困擾的葉惠平,到了這片天地,“有一種恐懼。安靜到周邊沒有任何東西。”也許是年輕,也許是憧憬,也許是對未知世界的新鮮感和探索欲,沙漠輕而易舉地征服了葉惠平。

新鮮感很快被沙漠表達出的力量所替代。那天,葉惠平和同伴們正在沙漠裡行走,遠遠望到天邊騰起一堵“牆”。距離雖遠,卻能感覺到那堵牆前行的速度。由於幾個人都是剛到沙漠不久,所以帶著好奇地駐足打量。短短幾分鐘,眼見著這堵黃色高牆,就在幾十米外了。這時大家才明白過來,這哪裡是什麼自然奇觀,分明就是沙塵暴!
不知道誰第一個跑起來,大家你追我趕地轉身向不遠處的彩鋼房跑去。人還沒跑到,沙塵暴已經包圍上來。沙子像雨點一樣打在臉上身上,地面上的塑膠布都被捲了起來。甚至沒來得及關上的彩鋼房門也被吹得呼啦作響,沙子一股腦地湧了進去。這是葉惠平第一次真切地體驗到大自然的力量。


怕了嗎?不如說葉惠平更瞭解沙漠了。她不再單純地認為沙漠是一個帶著異域風情、明媚可愛的存在,反而是一個蘊含著強大破壞力和野性、需要去改變的環境。
可只靠腦子琢磨,是很難改變沙漠的。沙子是會“跑”的。如果只在沙漠內部,沙子跑來跑去地影響不算明顯。“越是沙漠的邊緣,擴張的速度越快。”葉惠平不忍看到,那些喧鬧的、鼎沸的、煙火氣的小鎮隨著沙化而在地圖上消失。
葉惠平下定決心要做的,也是接下來十餘年堅持的,是在小鎮和沙漠之間,建立起“鎖邊帶”。不要小看了這些鎖邊帶,守護住的是很多人的家。
在葉惠平思考自己如何與沙漠相處時,車子卻陷在了黃沙之中。她和幾個夥伴想盡辦法,無論如何都拖不出來。無奈之下,他們去往當地的牧民家裡求助,也就是那次葉惠平才知道,沙漠中的牧民的飲食生活非常簡單,家中沒有多餘的電器電視,更不要提城市中乾淨的廚房和衛生間。沙漠裡的生活,也不該是這樣的呀!葉惠平決定留在沙漠裡,讓這裡變綠,也讓這裡的生活變得更美。

“媽媽,你明天要回沙漠嗎?”葉惠平在家收拾行李時,還在讀小學的孩子小心翼翼地問,言語中充滿了不捨。每次從福建回到馬蘭湖,葉惠平總是想趁著孩子還沒醒,5點就離開家乘坐早班飛機回去。但每一次,孩子都會堅持讓葉惠平叫醒他,他要站在陽臺上,目送媽媽離去。那時的孩子還不知道,他的媽媽要在沙漠中守護很多人的家,也要自己建立一個家。
在沙漠中“白手起家”
從當年“浪費”200萬開始,葉惠平紮根沙漠,成為了大家眼中的“奇女子”。
“植物才是人和黃沙之間溝通的語言。”對植物情有獨鍾的葉惠平,琢磨出了聽起來浪漫,做起來並不容易的“人沙對話”。就像沙柳,用龐大的根系扎進沙子平鋪十幾米遠,甚至更遠的沙土中,緊緊地握住。這是人類對沙漠的語言,也是沙漠對人類的回應。

她和團隊成員面臨著一個個實際的挑戰,比如平時在土地上種植農作物,可以用鋤頭刨開土壤。但在沙漠裡,用鐵鍬、鋤頭會破壞土層使水分流失。比如耐旱耐風沙的植物在沙漠中成長,不僅需要水,而且還需要在不破壞沙層結構的情況下深種。葉惠平與夥伴們發明了水槍即給樹木澆了水,同時又把樹木種到深處有水分的沙子裡。讓樹木有成長的水分又不被風沙颳走。
正是在這樣的不懈努力下,到了2015年春天,葉惠平和夥伴們在沙漠中種植的沙柳不僅存活,而且生長茂盛。葉惠平站在7000畝沙柳形成的綠洲前,望著那片綠意盎然的景象,心中充滿了希望。
回憶起那段日子,葉惠平感覺挺有意思,“我們實地考察以後,把沙漠中適合種的植物,先往馬蘭湖種。結果,馬蘭湖現在相當於一個植物博物館了。沙生植物在這裡基本都能見到。”


隨著治沙植物越種越多,除了馬蘭湖外,葉惠平等人陸續建立了三個基地,總面積達到21萬畝。而最先建成的馬蘭湖成為了治沙隊員在這一片廣袤世界中的工作和生活聚集所在。
既然基地有了雛形,葉惠平又迫不及待地開啟了另一項嘗試——一邊治沙一邊蓋房子,要在沙漠中紮下根來。然而在沙漠裡建一個家並不比建一個基地容易。家不僅是一個房子,還包括著生活的方方面面。就拿飲水來說,沙漠裡缺水,就連人們好不容易發現的、僅存的水也是鹽鹼水。沙漠的寸草不生,不僅因為缺少土壤,還因為鹽鹼過高。鹽鹼超標的水對於沙漠附近的汙水處理廠來說,遠離城鎮無法像城鎮一樣進行水處理。
鹽鹼水不適合人們飲用,但在沙漠裡依舊非常寶貴。於是,治沙隊員自己動手,在沙漠裡建了一個簡易水庫蓄水。殊不知,沙漠裡的沙子是可以行走的。在風力的加持下,30 米高的沙丘一年可以移動12 米。這相當於一棟二十層的高樓每年在城市裡走出半個街區。再加上空氣乾燥,隊員們辛苦建成的水庫很快被沙子掩蓋了一半。


生活的不易總是體現在這些“需要將就、克服”的細枝末節上,比如廚房,但當時沒有設計師、施工隊,沒有規劃過走線和操作檯,不僅造成了日後生活的不方便,還埋藏了未知的危險。
這天還不到七點,葉惠平就發動了汽車。今天是每週一次的採購日,接下來她要往返近百公里,去距離最近的小鎮。除了治沙隊員的生活用品外,採購的重點是食物。她需要一次性為接下來一週13個人的飲食做好計劃,“必須做好計劃,哪怕一個螺絲釘,都要事先想好,因為交通成本太高了。食物當然是最重要的,其他一些不太重要的東西,比如玩的,就得讓步了。”葉惠平邊開車邊盤算。“另外,也不能買太嬌貴的食物。”
所謂嬌貴的食物,竟然只是再平常不過的豆腐。儘管廚房裡已經有了一個冰箱,有基本的冷藏功能。可豆腐買回來,放在裡面,短短兩天就酸掉。隊員們可捨不得扔掉這些壞豆腐,會拿到水裡煮一煮。綠葉菜也同樣不好儲存。所以葉惠平一般會買上一些不容易壞的食材,比如西紅柿、土豆、白菜。


沙漠中食物的珍貴,讓每位治沙隊員從家鄉返回大漠時,都會帶很多家鄉的食物。這對於其他治沙隊員來說,吃好吃的,不亞於過節。
“我一直以家的形式來打造基地。用家的熱情面對員工和前來的朋友。這麼荒蕪的地方,如果再沒有人性的溫度,其實是很可怕的。”可此刻的葉惠平就像觸碰到了一面透明的玻璃牆。她希望好好治沙,也好好生活。在沙漠面前,這些似乎都是空想。
重新定義家
我們想到一個儘可能舒適的家,多半離不開帶著熨貼心靈的食物香氣、一家人邊聊邊聊的溫馨氛圍。家之所不再是一個建築,是因為無數個角落埋藏了各種回憶,在這裡吃過的一餐一食,在這裡有過的歡笑與擁抱。而這些對於曾經的葉惠平而言又是多麼遙不可及。

就拿廚房來說,是大家用幾張舊桌子七拼八湊搭建起來的,有點像過家家一樣地“滑稽”,但又透著無奈。而一臺能不讓豆腐壞掉、綠葉菜也可以好好待上一週的冰箱,成為了她最迫切的需求。


在這個秋天,海爾三翼鳥瞭解到葉惠平治沙站的故事,我們希望能透過定製化改造,給他們創造一個美好的“沙漠之家”,帶來一場生活升級之旅。今年5月起,新週刊聯合海爾三翼鳥啟動了公益改造工程。
從烏海市到治沙站,往返有1000多公里的路程。海爾三翼鳥團隊一早就出發,實際勘測、收集需求、製作設計方案,對於海爾三翼鳥看來,這次改造不僅僅只是提供一臺冰箱,而有更美好的心願:一個可以為治沙隊員與來訪的朋友烹飪出美食的家。

“葉惠平之前的廚房除了缺少裝置,還有一部分是操作檯面不夠用,而且流程比較混亂。”三翼鳥的設計師第一時間給出了建議。設計師發現葉惠平做飯時習慣右手拿調料,但在沙漠之家的廚房裡,調料放在左手一側。操作檯面缺少儲物空間,需要的食材常要臨時去翻箱倒櫃。

規劃料理臺還只是第一步。三翼鳥的工作人員深知沙漠環境的特殊性,飲用水問題成為了下一個需要解決的挑戰。“沙漠水質不好,和平常家裡面用的那種機器肯定是不一樣的。我們提供給沙漠之家的裝置,都是根據實際經過了特殊升級,加強了過濾的能力,同步減少後期維護操作。”三翼鳥透過智慧飲水機,使得沙漠之家的飲用水達到礦泉水水平。

令葉惠平驚喜的細節還有很多,三翼鳥在飲水機上增加了排水孔,把那些過濾出的廢水引到了外面的花圃區。一舉兩得的巧思,也是對他們沙漠生活的細心觀察。
接下來是備受期待的冰箱的更換。經過工作人員的“診斷”,原來的冰箱是一個工程上用的冰箱,儲存東西少、冷凍效果差,更不要提保鮮功能。三翼鳥甚至考慮到了沙漠中的能耗問題,特別挑選了一級能耗的超大儲存空間冰箱,但保鮮功能卻不打折,能夠實現食材即使放一個月,拿出來還是新鮮的。


這次的公益升級之旅令人意外的是,竟然只用了一天就完成了整個廚房的改造。葉惠平環顧經過三翼鳥改良後的廚房,她迫不及待想要給大家做點兒家鄉菜。她和來自五湖四海的治沙隊員在三翼鳥改造的廚房裡各顯身手,讓沙漠之家的餐桌上出現了豐富的融合菜的滋味。

如果說以前是葉惠平更多地考慮什麼是沙漠之家,那麼現在對於治沙隊員而言,家不僅是一個物理空間,更是一種情感的寄託和力量的源泉,讓他們這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實現願景。改造後的沙漠之家還會擔任公共教育的作用,接待來自各地的朋友們,瞭解和學習治沙知識和環保意識。
經過多年的努力,葉惠平和她的團隊已經成功將3萬多畝沙漠轉變為綠洲,植被覆蓋率提升至70%以上,顯著降低了風沙對當地環境的影響。這些綠洲成為了人們在沙漠中的“家”。
葉惠平的追求不止於此,她希望在沙漠之家營造出家的鬆弛感。
葉惠平注意到生活正在發生改變,“以前沙漠裡都沒有wifi,現在也有了。以前不舒適的廚房,現在也得到了改善。”科技和便利的融入,讓家的概念得以延續,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希望和未來。

這天早上,一個孩子在葉惠平建立的沙漠之家外探頭探腦。被葉惠平看到了,招呼著小傢伙進來。不僅給小傢伙吃好吃的,還帶小傢伙看電腦、用手機。從那天起,這個孩子只要有空就會來這裡玩耍。葉惠平和小孩子聊起來時,小孩子說自己將來希望擁有這樣的家,讓自己留在沙漠裡也能舒服地生活。葉惠平建設的沙漠之家,不再只是治沙隊員的落腳地,還成為年輕的下一代留在沙漠守著邊疆的第一站。
葉惠平和治沙同伴們一邊吃飯一邊笑談,“創造更接近現代城市的生活,讓年輕人也能安心地留在這裡,繼續創造新的家園。”從建設一個家到守護更多的家,從看到希望,到培育希望、散播希望,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
🎬
專案管理:大美 策劃:左子影
導演:張華揚 攝影:徐鑫、劉鵬
攝影助理:彭步英 後期剪輯:琦琦
作者:吳楠 運營:小石 監製:Algae
特別嗚謝:內蒙古烏海市三翼鳥001號店提供空間改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