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記者到博主,從專欄作家到時堂主理人,林劍的經歷不同程度地折射著整個中國時尚行業的發展軌跡。每一個光環般的頭銜,記錄著這條軌跡上曾經發生的覺醒、萌芽、建構、轉型。
林劍文如其人。言談間的爽利、坦率與直接,盤活了往日的崢嶸。那些發生在世紀之交的對話與寫作,為渴望表達的中國時尚媒體搭建了與西方、與世界彼此凝望的平臺,讓好奇的、鮮活的目光得以停留。哪怕用文字打下的江山已然成為一方滋養時尚從業者的水土,宣告封筆、轉身投入下一片藍海,林劍也是那麼的乾脆、果斷。
“棄文從商”不是小打小鬧,更何況是填補一塊對於中國時尚產業商業執行至關重要的行業空白。作為國內showroom的先行者,林劍與朋友一同創立的時堂如今已走過11個年頭,與之同行的還有上海時裝週以及中國獨立設計師品牌。當一個人思考潮水的流向後作出決定,由此掀起的波瀾足以激發出中國本土時裝產業的韌性與爆發力。

一本名為《音像世界》的刊物記錄了林劍撰稿之初的青蔥歲月。
這是中國大陸第一本音像類刊物,在當時流行樂迷心中的分量舉足輕重,有讀者將其視為向大陸樂迷介紹搖滾樂、電子音樂、爵士樂以及先鋒音樂的先驅與燈塔。《音像世界》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代樂評人的濫觴,甚至白巖松、曹可凡等名字也位列其中。
林劍從大學時期開始為這本刊物供稿,畢業後順理成章地成為他的第一份工作。

《音像世界》編輯部
右一 林劍
採編合一是《音像世界》每位編輯的基本素質,主理一塊內容,按時交版面。為了避開當時如火如荼的搖滾樂評論、找到自己的差異化,林劍選擇去寫尚未被開墾的電子樂。大量的文字訓練,需要迅速掌握適當的方法,才能在很短的時間裡完成高質、高頻的輸出。
除了業務能力上的鍛鍊,能夠接觸到許多音樂類的外刊也是近水樓臺的優勢,那些時髦的、先鋒的、投射了歐美文化的視覺造型也是從那時起在林劍心裡埋下種子。

《音像世界》急速擴張之時,正值中國本土時尚雜誌興起。從時髦消費品到時尚生活觀,物慾的蓬勃喚醒了精神文化層面的渴望,無論音樂評論還是時尚表達,在時代浪潮的律動中摸索屬於中國特色的脈搏。
尋求對話,是自上世紀八九十年代起、延續到新千年的一股媒體熱潮。對於篳路藍縷的中國時尚雜誌而言,與國際時尚刊物達成版權合作只是開始,滿腔熱情的從業者們期待源源不斷的對話發生在中西方之間。
在當時的情況下,想要促成一場滿意的對話,難點在於尚未儲備好相應的人才。“特別是文字部分,既要懂點英文,然後中文也要寫得不錯,還要具備採訪、表達能力。”林劍補充道。

時勢似乎早有準備,為林劍的登場搭好了舞臺。時尚雜誌開始向林劍丟擲橄欖枝。林劍第一次為《時尚芭莎》撰稿,正是受邀完成一次與Dunhill設計師的面對面採訪。
回憶起現場的情形,林劍直言自己並不是熱情的、侃侃而談的採訪風格。“我的風格不是去和受訪者聊天,我覺得采訪者需要讓自己退到一個相對後面的位置,我的角色是最終去交付一篇稿子,這個稿子是重要的。”
林劍形容自己在現場是一個“沒有偶然”的人,意味著採訪設問儘可能精準、利落,避免無謂的旁逸斜出。“因為我功課做得足夠多,我很清楚這篇稿子我要一個什麼結構、需要有幾個問題,我問到了我關心的問題,其實對我來講就夠了。”
此後,越來越多的對話發生在林劍與高階時裝品牌的設計師之間。

現在回想起來,林劍覺得早些年的採訪與寫作算是一種對時尚文化的普及。時裝設計與風格背後的文化歸因,往往是林劍真正的落筆之處,這也意味著需要耗費相當大的氣力,查閱資料,梳理脈絡,形成邏輯,落成文字的時候,觀點才會自動清晰起來。
一套方法論的熟成,源自林劍對於目標的明確和把握。他很清楚自己想要什麼,這種判斷力也為日後的轉向埋下伏筆。

爽利的文風、豐富的視角、獨到的觀點,讓林劍成為時尚評論的一塊“金字招牌”,各家雜誌爭先恐後邀約他寫專欄。
2005年,新浪部落格正式運營,得益於入口網站的名氣與明星策略的打法,一時風頭無兩。
部落格的興盛也催生了“博主”這一身份。人們不再滿足於被動接受資訊,而是希望主動分享自己的生活、想法和專業知識,以此呼喚同頻共振。一家之言或是真知灼見,“少年維特之煩惱”或是“讀者文摘”,思想的潮水在網路空間裡流動,共享與分享重新定義著資訊的價值。
林劍坦言自己沒有特別強烈的分享欲。他在部落格上的分享,大多是此前已經在雜誌上發表過的文章,他形容自己的部落格更像一本個人文集。經由網際網路的傳播,獲得了來自時尚媒體圈內圈外更多的關注,他也自然而然地成為大家眼中的“時尚博主”、意見領袖。

提及“初代時尚博主”這類稱號,林劍顯得雲淡風輕。旁人看來頗有分量的頭銜,在他的描述裡帶著幾分無心插柳的意味,更無謂留戀。
在那個萬類霜天競自由的時代語境下,林劍只管交付自己的稿子,把自己做好。至於商業傳播的訴求如何夾擊創作、媒介與技術試圖掀起怎樣的變革,無非是又一場大浪淘沙。
從專欄作家到時尚博主,身處時代的水位之中,林劍保持著資深媒體人的審慎,甄別、思考著潮水退去之後,還能留下些什麼。


如今開啟林劍的新浪部落格,訪客可見的文章僅餘四篇。最新一篇的釋出時間停留在2014年。
那一年,林劍宣告封筆。
關於為何封筆,林劍在不同場合、不同媒體的採訪中已經回答過很多次。望塵莫及的後輩們透過一再的追問,試圖挖掘出這位在中國時尚媒體黃金時代久負盛名的媒體人轉身那一刻、某個決定性的瞬間與契機。

事實上,封筆與轉行的思考伴隨著林劍的時尚寫作。
一方面,他覺得倦了。與媒介轉型所產生的碎片化、快餐式觀點輸出不同,林劍的寫作要從大量零散的資料中整理出一個有邏輯性的框架,從抽絲剝繭中得出清晰的觀點,這種寫作方式絕非依靠在網際網路上搜索拼湊可以實現。
也正是因為耗費如此大的力氣,林劍在對中國本土設計師的關注與報道中,察覺到中國時裝產業商業模式中的空白以及獨立設計師品牌面臨的生存危機。“深入瞭解之後,我發現整天給他們(中國獨立設計師)搖旗吶喊,他們也有了名氣,但他們的名氣和收益不成正比。”

這讓林劍重新思考時尚評論的意義。
“單純從審美或者從時裝評論的角度,可以稱讚獨立設計師的設計有非常獨特的想法;但是隨著對這個行業越來越深入,你會覺得商品才是最終成立的,設計可能只佔到品牌權重的20%。”

2014年,林劍結束了包括時尚專欄作家、時尚評論人、時尚博主在內的多個身份,轉身去做生意,和朋友創立了中國第一家專業showroom——時堂。
一片尚未成型的藍海,等待著執燈人的拓荒。時堂創立之前的上海時裝週,僅有T臺上零星的show,而做秀之外,看不到商貿展會和showroom,也不存在實打實的交易。林劍回憶道:“早年的(上海)時裝週非常尷尬,搞完幾場秀給誰看呢?給設計師的朋友們,再加上一些媒體。沒有任何商業的轉化,時裝秀怎麼能夠維持下去呢?”

時堂的出現,首先解決了設計師與買手雙方的需求,承擔起設計師品牌與買手和零售之間的橋樑作用。林劍形容showroom像是一個飛機場,飛機與乘客往來、停駐,總要有碰頭會面的地方;而買手店更像是飛機,要載著品牌衝出去。每個環節各司其職,才能讓上海時裝週和中國獨立設計師品牌走得更遠。

時堂17秋冬展

時堂21春夏展
第一屆時堂最初計劃招募8-10個品牌,隨著訊息不脛而走,水漲船高,最終落定26個設計師品牌參展。時堂收穫的不僅是設計師朋友們幾乎無條件的信仰,還有遠超預期的交易額。
信任轉化成時堂與獨立設計師品牌之間更為實質性的推動,時堂的品質與口碑,隨著營業額逐年飛昇的驚人數字,展現出showroom的價值核心,也激發出中國本土時裝產業的爆發力。

時堂25秋冬展

“太早創立時堂,其實設計師們沒有準備好,市場也沒有準備好。時堂創立的時候,一方面,上海時裝週也在加大對獨立設計師的扶持,另一方面,已經有一部分設計師慢慢開始走向了買手店。買手店雖然不多,但已經形成了一個市場。大家都在為未來的爆發蓄力。”林劍解釋道。
當設計師品牌展會這片藍海被時堂照亮,隨即吸引了同類型的showroom源源不斷地入局。

面對激烈的競爭,林劍不想跟他們卷,只想著如何破圈、如何到更大的市場去尋找機會。他也感謝競爭對手們,“倒逼我能夠找到一個和大家不一樣的道路,為了不讓別人捲到自己,只能自己卷自己”。
寫而思則商,林劍似乎一直是那個解決問題的人。曾經用文字和寫作為舶來的媒介樣態找尋落地生根的可能,又在功成名就之後轉身填補時裝產業商業發展中的空白,將一片藍海耕耘成聚焦需求的深海市場。


然而林劍並不覺得自己或是時堂在幫中國獨立設計師解決他們製造出來的問題。“我只是搭一個平臺,為他們提供更容易被市場看到的機會,能不能解決這些問題,要靠他們自己。”
從記者到博主,從專欄作家到時堂主理人,林劍的經歷不同程度地折射著整個中國時尚行業的發展軌跡。每一個光環般的頭銜,記錄著這條軌跡上曾經發生的覺醒、萌芽、建構、轉型。
毫無疑問,這條軌跡仍在繼續。


青紅 by 時堂
推出新中式品牌集合店“青紅”,開設二手衣物交易平臺“出櫃百貨公司”,林劍帶領時堂繼續在時代的水流中投石問路,得到的回答又將標記屬於當下的水位。正如林劍所說:“所謂的生命力不是追求它的永恆,生命就是會不停地被迭代。我不覺得我當年的文章有什麼了不起,它就是會不停地被一望無際的網際網路淹沒;我也不覺得現在的小朋友有多了不起,總有一天他們也會被遺忘;我也不覺得市場有多了不起,總有一天時堂也會不被需要。可是我們活在當下,幹就完了。”


出櫃百貨 by 時堂
林劍也好,中國獨立設計師也好,來自不同媒介平臺創作者的發聲與對話也好,關於中國時尚的一切,會在一場又一場春風裡,像野草一樣拼命生長。
出品/沙小荔
監製/寧李Sherry
責編/Yee
採訪、撰文/高鈺涵
設計/WJLdesign溫加林
圖片提供/林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