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普林斯頓評論》調查揭秘美國夢校趨勢~

文/Stoooges三士渡
微訊號:StooogesEducation
《普林斯頓評論》的“大學期望與擔憂”調查(College Hopes and Worries)已經進行到了第23個年頭。這項調查會在每年一到二月收集學生和家長們對大學申請的意見和看法,並在三月公佈調查結果。目前已有累計235,000多名受訪參與了調查,其中70%-80%是正在申請大學的學生,20%-30%是申請者的家長。
這份調查包含20個問題,內容涉及到大學申請中最困難的部分、壓力水平和大學申請過程中最大的擔憂等。除了幾個常規的問題,每年還會出現一些與當下熱門話題有關的個性化問題。
2025年度的“大學期望與擔憂”調查收集到了9,317位受訪者的回答,其中75%是正在申請大學的學生,25%是申請者的家長。受訪者來自美國50個州、加拿大和一些其他的國家。今年的調查結果產生了哪些變化,反映出大學申請怎樣的趨勢?一起來看一下!
01
學生&家長的夢校Top10
首先來看看每年必問的問題:你的夢校是哪所(被錄取的話肯定會去/希望你的孩子去)?
看來,學生和家長的期待有些出入。調查結果顯示,學生們心目中的Top1夢校是MIT,而家長們則最希望孩子進入普林斯頓大學。
不過,哈耶普斯麻這幾個頂尖大學在學生和家長心目中的地位都是很高的,只是排名位置略有不同,總體差別不大。
學生心目中的夢校Top10裡僅有兩所公立大校:UMich和UCLA,而家長們選擇的夢校則是UMich和UT Austin,可見這三所公立學校在學生家長中的認可度還是很高的。私立學校中,NYU的人氣也很高,不管是學術科研還是生活休閒,NYU可以說是應有僅有,收穫了學生和家長的一致認可。
02
參加標化考試的原因
“是否會參加SAT或ACT考試?為什麼?”是自2023年以來每年都會問的問題。

選擇參加標化考試的受訪者中,47%稱他們參加的原因是“考試成績可以區分開申請者並提高他們被錄取的機會”。30%的人認為“考試分數會在獎學金和助學金錄取決定中被考慮”,還有20%的人稱標化考試分數是自己申請的學校可能會要求的。

03
申請中最困難的部分是?
有35%的受訪者選擇了“填寫入學及財政援助申請表格”作為申請中最困難的部分,32%的受訪者選擇了“參加SAT、ACT或AP考試”,相差不大。這一題的最高票答案在過去22次調查中有18次都是參加標化考試,看來這兩年經濟是真的不好了。
04
大學申請的壓力有多大?
這也是個每年必問的問題。2025年,73%的受訪者在申請壓力程度上選擇了“非常高”或“高”,而2003年選擇“非常高”或“高”的學生家長比例只佔56%,可見大學申請的壓力比起20年前真的大了很多。
05
申請時最擔心的問題
當被問及“大學申請中對擔心的是什麼”時,38%的受訪者表示最擔心“為了償還學費貸款所要承擔的債務”,29%的人最擔心進不了第一志願的學校,還有26%的人擔心的是“被夢校錄取,但上不起”,剩下7%的人則擔心自己可能會進入一所自己不滿意的學校。
06
大學選校
當被問及“會選擇什麼樣的學校”時,47%的受訪者選擇了“整體契合度最高的大學”,而且這部分受訪者中,家長的比例(58%)比學生更高(43%)。32%的人選擇“為我(我孩子)的職業興趣提供最佳課程的大學”,11%的人選擇了“最實惠的大學”(most affordable),只有10%的人會選擇“學術聲譽最佳的大學”。
由此看來,儘管大家都十分關注排名,但在實際擇校時,“學校是否適合我”仍然是被優先考慮的因素。
在這道題中,只有11%的受訪者會選擇“最實惠的大學”,儘管在前文中許多受訪者表示債務方面的壓力很大。
07
希望大學離家多遠?
當被問及“理想情況下,你希望大學離家多遠”時,39%的受訪者選擇了“少於250英里”,31%選擇了“250-500英里”,18%選擇“500-1000英里”,還有12%選擇了“超過1000英里”。
在選擇選擇了“少於250英里”的受訪者中,顯然家長的比例(50%)比學生(35%)更高,而選擇其餘三個答案的受訪者中學生的比例更高(61%)。
總的來說,家長更希望學校離家近些,學生則更希望去到遠一些的學校。
08
對你來說,獲得大學學位的好處是?
當被問及“認為獲得大學學位的主要好處是什麼”時,46% 的受訪者選擇了“可能獲得更好的工作和更高的收入”,29% 的人選擇了“接觸新思想”,25% 的人選擇了“教育”。這道題是自2010年起增加的,連續13年來最高票答案都沒有發生變化。看來,美國人民對待高等教育的態度也挺實際的。
09
上大學,值得嗎?
調查問卷的最後一題是,“總的來說,你覺得讀大學對你(你孩子)來說值得嗎”。這道題從2014年起被加到了問卷裡,99%的受訪者都選擇了“值得”。
▶ 調查問卷的最後是一道可選問題,詢問受訪者對下一年的申請者及其父母的建議。出現頻率最多的建議便是“早點開始(Start early)”。
拖延症果然年年都有。今年受訪者們給出的建議包括:
● 聽聽你的孩子要說什麼
● 造就學生的不是大學,而是學生用他們接受的教育所做的事情
● 對於一些非常難進的學校來說,這就像中彩票一樣,別太把它當回事
● 被拒絕只是重新導航
● 如果成千上萬的高中生都能度過這一關,你也能
而家長們則留下了這些話:
● 不要忘記與你的孩子享受這個旅程
● 讓你的孩子來引導這個過程,這是他們的道路,而我們只是嚮導
● 選擇一所能讓他們成為更好的人的大學。學校的適合度比學校的名氣更重要

倡導理性閱讀,離夢校更近一步
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那就點個「❤️」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