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5月7日,美國前總統拜登在卸任後首次接受BBC專訪,一開口就“直抒胸臆”,認為繼任者特朗普已經讓美國這個聚寶盆黯然失色。

在專訪裡,拜登表示,無論是特朗普的外交政策還是對內政策,對美國來說都是一場“滅頂之災”,毫無疑問,特朗普親手砸了這個“金飯碗”。
這場專訪不僅讓吃瓜群眾看得津津有味,更折射出美國政治生態的深層裂痕。
拜登先把矛頭指向特朗普的外交政策,直言外交場變成了“菜市場”,盟友關係成了“交易籌碼”。這不僅沒有讓美國增值,反而“掉價”了。

特別是對特朗普對待盟友的態度,拜登直呼“收回巴拿馬”“強買格陵蘭島”等言論讓美國“顏面掃地”,並諷刺道:“當美國總統開口談‘自由世界’時,卻滿腦子算著土地和金錢,這讓盟友如何相信我們代表‘民主燈塔’?”
言下之意就是,當“美國優先”變成“美國孤立”,當盟友淪為房地產交易市場,誰還願當美國狗腿子,為美國霸權買單?
分析人士指出,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已動搖歐洲信任基礎,北約內部裂痕持續擴大。
在俄烏問題上,拜登更是給特朗普扣上了“現代綏靖政策”的大帽子,痛斥特朗普“把主權國家當棋盤籌碼,這不是領導力,是殖民主義思維的現代翻版”,還擔心這會讓歐洲國家在俄羅斯面前屈服,並嘲諷特朗普“今天對俄強硬,明天求著談判,這種外交連跳蚤市場的小販都不如”。

拜登著重強調“國際信譽是美國最大資產”,而特朗普砸向全球的關稅大棒導致全球貿易成本激增15%,美國農場主、零售商每年損失超500億美元。同時,退出巴黎協定、世衛組織、聯合國人權理事會等17個國際組織,讓美國成為“最不受多邊機制歡迎的常任理事國”,特朗普的“單邊主義狂飆”正在耗盡這份家底。
雖然拜登批評特朗普的外交政策非常起勁,不過他在臺上時也好不到哪去,屬於半斤八兩。拜登任內雖高舉“民主峰會”旗幟,卻在巴以衝突中持續軍援以色列,在晶片貿易中以“去風險”之名行保護主義之實。
現在,特朗普的“交易式外交”不過是將美國長期奉行的霸權主義策略推向極端,差異更多在於姿態而非本質。
而美國這種一邊宣揚“民主”價值觀、一邊無底線攫取利益的雙重標準,已讓“美式領導力”信譽破產。歐洲盟友對北約的疑慮,發展中國家對美式“規則秩序”的疏離,都顯示出美國構建的全球敘事正在失效。
正如拜登自己所言,“跨大西洋聯盟的衰亡將改變世界歷史”,這一危機恰恰源於美國將國際公共產品私有化的戰略慣性——從特朗普的“北約過時論”到拜登的“民主國家供應鏈”,本質都是將多邊機制工具化。
除了詬病特朗普外交政策,拜登不忘補刀特朗普“劫貧濟富”的國內政策,認為這是對美國社會的“內傷式破壞”。“給富豪減稅10萬億,卻砍掉600萬人醫保——這不是治國,是合法搶劫”。拜登不僅是針對具體政策,還試圖把這場批評上升到價值層面。
他說特朗普的行為“不像共和黨總統”,並樂觀地預測共和黨人早晚會“覺醒”。

當然,對待拜登,特朗普從來都不甘示弱,對拜登冷嘲熱諷簡直成了家常便飯,一套“政策否定+人格貶損”的組合拳打得虎虎生風。
早前,白宮發言人就暗諷拜登“應該早點睡覺”,特朗普本人更是過猶不及,最近的一項分析顯示,特朗普執政前100天內,至少提到或寫下了580次“拜登”。

特別是美國第一季度GDP下跌0.3%,創下2022年以來首次負增長後,特朗普忙著在社交媒體大寫“甩鍋拜登小作文”。總歸一句話,只要出問題,“都是拜登的錯”。
不過,一個靠“前任背鍋”來不斷轉移矛盾,另一個則打破“前總統不批評繼任者”的潛規則,則深刻反映出美國政治極化已經嚴重到突破了“傳統的默契”,政治矛盾愈發尖銳。
從選舉角度來看,隨著2026年美國中期選舉的臨近,如何贏得選票是擺在美國民主、共和兩黨面前最現實的問題。特朗普的“掉價行為”是否會成為共和黨勝選的“定時炸彈”,或許投票箱會給出答案。
從政策制度來看,美國民主、共和兩黨在移民、醫保等問題上尖銳對立。拜登主張移民合法化與醫保改革,特朗普重啟邊境牆、限制墮胎權,讓美國社會分歧加劇、更加撕裂。
現在,無論誰在臺上,都改變不了美國政治已淪為資本與權力交易場的事實,而從“民主峰會”到“外交菜市場”,美國國家信用早已透支。
美國正站在十字路口:是調整身段適應多極化現實,還是繼續沉溺於“唯一領導者”的幻夢?不過“前任與現任”互撕,終將成為美國霸權黃昏時代的註腳。
圖片源自網路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關注公眾號:
有理兒有面
理 性|揭 秘|探 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