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坎迴圈火鍋,你還敢吃嗎?

作者 | 燕公子
沸騰的是鍋底,涼透的是良心。
2025年3月,湖北漢川一家小龍坎火鍋店的後廚監控影片,讓全國消費者集體反胃。
畫面中,服務員將顧客吃剩的毛肚、肥牛、金針菇倒進髒兮兮的不鏽鋼盆,戴著油汙手套的店員用手指扒拉殘渣,挑出“品相完好”的肉片重新裝盤上桌。
你以為只有菜品是回收的嗎?不,湯底也是。服務員用發黑的漏勺,從汙水桶裡撈出漂浮的辣椒皮,直接扔進下一鍋沸騰的紅湯裡。
這一幕,連回鍋肉都要自殘形愧,人家“回鍋肉”好歹也只回一頓,小龍坎這是隻要客人沒吃完就能一直往鍋裡回啊!
這還沒完,後廚調味粉過期結塊,硬得像磚頭,店員卻面不改色地用它熬製高湯,更絕的是,店內清潔桶堪稱“萬能神器”——
洗拖把、倒殘渣、涮茶壺、泡餐具,全部在一個桶裡解決,而且使用之前都不帶重新清洗的。
在獲悉情況後,3月14日,當地市監局到涉事小龍坎門店進行檢查,發現其售賣過期食品、門店環境衛生問題等問題屬實,回收剩菜行為則未抓到“現行”,目前市監局已經責令該門店停業,並對該門店進行立案調查。
又是熟悉的“停業整改+調查”三件套,可是有用嗎?事實上,這早已不是小龍坎第一次出現食品安全問題了。
自2018年起,這個標榜“川味正宗”的連鎖品牌,就以每年至少一次的頻率重新整理食品安全底線:
2018年‌,央視曝光“口水油”黑產業鏈,店員將顧客吃剩的鍋底油過濾再售,酸肉刷豬血偽裝新鮮,餐具與拖把共浴一桶;
2020年‌,杭州門店筷子檢出超標190倍的大腸桿菌;2021年315,南京、蘇州門店又因發芽土豆照用、掃帚搗製冰機等事件登上熱搜。
2021年‌,成都消費者從鍋底撈出避孕套,店員辯解“可能是前桌客人惡作劇”;2023年‌,暗訪發現洗碗工用84消毒液兌自來水浸泡餐具,濃度超標7倍。
轉眼到了2025年,果然小龍坎不負眾望,再次為315添磚加瓦。3月15日下午,小龍坎官微準時推送宣告:“對漢川店違規行為零容忍,即日起取消該店經營資格。”
可是,人們依稀記得,每一次出事,小龍坎都是“停業整改調查”三件套。2021年成都門店曝出避孕套事件時,宣告中“永久閉店”的涉事門店,半年後改名“小龍坎老火鍋”,又在原址重新營業了!
更諷刺的是什麼呢?在漢川店被查前48小時,小龍坎剛在成都舉辦“食品安全峰會”,宣稱建立“AI智慧後廚監控系統”。
而現實中的後廚,AI攝像頭被塑膠袋罩住,成了應付檢查的擺設。有離職員工透露:“總部檢查前會發‘考題’,教我們用貼紙蓋住過期標籤,把發黴食材藏進送貨車。”
總部直接下場“培訓”如何應付檢查,難怪小龍坎的整改,像極了渣男發誓——態度誠懇,行為照舊。而小龍坎屢教不改的背後,藏著餐飲行業最難拔出的兩大頑疾:
一是加盟模式難以管理,小龍坎幾年內瘋狂擴張至800家店(現縮水至522家),加盟商為降成本鋌而走險,總部監管形同虛設;
二是違法成本過低:罰款不過數萬,而回收剩菜、濫用過期調料能省下數十萬成本,堪稱“高風險低收益”的典型教材;
某連鎖餐飲顧問算過一筆賬:使用回收食材的單店月省2.8萬元,即便被查處,最高5萬元罰款不及三天營業額。
這就是場賭局用腐爛的牛肉卷,可能毒倒十個人;用回收油,或許讓一百人拉肚子。但只要吃不死人,賺的就是純利潤。
總部對加盟店的“食品安全保證金”僅收3萬元,卻要從加盟商處抽走25%的利潤。吃人嘴短,拿人手軟,總部既以圈錢為導向,也就無所謂什麼管理不管理了。
三鹿奶粉事件十週年時,記者問及行業變化,前管理人員直言:“一切照舊,只是少了個三鹿。”
這句話撕開了食品安全的遮羞布——小龍坎們不過是三鹿的火鍋版,而在這個版本之外,很大可能還有奶茶版、烤肉版、甚至學校食堂版。
十年來,我們見證了蘇丹紅鴨蛋、地溝油、鎘大米輪番登場,監管總在曝光後“連夜突擊”,企業總在輿論中“痛改前非”,每次都說“絕不姑息”。
可結果呢?不過是把三聚氰胺換成火鍋老油,把三鹿換成小龍坎。我們懲罰罪惡的方式,就是等它換個馬甲再殺一遍。
若《舌尖上的中國》只歌頌美味,卻無視砧板上的汙漬;若監管的大棒,總在熱搜炸鍋後才慌忙舉起——
老百姓天正的每一口食物,都將成為不法者的墓誌銘。

– End – 
   位卑未敢忘憂國!
@關注和轉發,就是最大的支援@
對話作者請新增微信:
ydx2021202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