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擔心孩子過度使用手機,幾乎是每一位學齡期家長們共同的焦慮。
“手機焦慮”背後,是許多急需明確的問題:如何定義“沉迷”?如何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強行禁止,引發孩子的逆反心理又該怎麼辦?
對於這些問題,近日在抖音上線的家庭訪談實錄節目《家有“網”事》或許能為我們帶來不少啟發。
家住朝陽的淼淼懷疑自己10歲的女兒可樂“沉迷手機”,學習成績也似乎因此下降。可當淼淼開始強硬地限制可樂用手機的時間時,卻又引發了母女間的信任危機,情況反而變得更糟……最終,這對母女找到了理想答案嗎?

緣起:當可樂偷偷給遊戲充值

像許多小朋友一樣,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可樂,在2歲左右喜歡上了用手機看動畫片。在媽媽淼淼看來,那時候沒有學習壓力,給可樂一個手機,能迅速讓她從聒噪變安靜,只要保護好視力,讓她稍微多玩玩手機也未嘗不可。
然而,事情的轉折發生在可樂小學三年級的下半學期。淼淼發現,可樂在一週的時間內,在某款手遊中充值了近千元。很快,可樂的考試成績也似乎有所下降,淼淼因此焦慮不已,並不自覺地聯想:現在可樂因為手機影響成績,未來因為壞成績找不到好工作,生存都會成問題!這些想象,讓淼淼的焦慮感進一步擴大。

正在寫作業的可樂
淼淼的心態和許多家長一樣,是一種典型的“滑坡謬誤”——從某種擔心出發,使用一連串因果推論,誇大每個環節的因果強度,得到不合理的結論。用通俗的話說,就是她“心態崩了”。然而,心態是科學育兒的大前提,淼淼失衡的心態,為後續矛盾升級埋下了伏筆。

爆發:母子間的貓鼠遊戲

為了“挽救可樂的學習成績”,或者說為了遏制自己的焦慮,淼淼開始“一刀切”式的嚴格控制可樂的上網時長。勒令可樂每天只能玩半小時手機,雷打不動。
但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可樂覺得媽媽過於嚴苛。母女間最大的分歧在於對“沉迷”的認定。在可樂看來,所謂“沉迷”,是為了玩手機放棄寫作業,而她只是既要玩手機,又要寫作業,自己並未“沉迷”。而且,手機早已成為她和同學們重要的社交手段,限制手機使用,幾乎等於切斷了她的社交。

為了手機的使用時長,母女間展開了一場拉鋸戰
於是,可樂開始想方設法摸魚,比如增加上廁所的時間和頻率,這樣可以在上廁所時玩玩手機。或者藉著用手機查資料的機會再多玩一會。母女之間,展開了一場關於手機的“貓鼠遊戲”。淼淼不得已對可樂進行更加嚴格的“管控”,只要可樂手握手機淼淼就會全程監督。這引發了可樂巨大的逆反心理。為了和媽媽較勁,她不再認真寫作業。6+5明明等於11,她偏偏要寫成8。原本的“手機危機”,變成了“親子關係危機”。這場母女對抗的殺傷力比手機的危害更大,可樂的數學考試成績驟降到70分。
最終,這對母女間的爭端不可避免地大爆發。有一次抓到可樂偷偷玩手機後,淼淼徹底失態,將可樂的手機從窗戶扔下6樓,扔到了樓宇間無人的、存放雜物的天井裡。
美國作家史蒂芬·柯維曾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提出過“情感賬戶理論”,即人與人的信任關係就像銀行儲存,存款可以建立關係,修復關係。取款使得人們的關係變得疏遠。這一理論在親子關係中同樣適用。顯然,在“手機焦慮”出現後,淼淼略顯生硬的處理方式,和可樂的叛逆行為,相互透支了各自的“存款”,最終形成了情感赤字,引發了惡性迴圈。

和解:“潤滑劑”的榜樣作用

在那次劇烈的衝突後,可樂的姥爺起到了“潤滑劑”的作用。姥爺一邊勸慰女兒注意情緒,一邊偷偷把已經摔壞的手機撿回,還給可樂,並允諾:“之後姥爺再給你買個新的。前提是你也不能老玩手機,更不能和媽媽較勁。”,在姥爺的兩頭安撫下,母女雙方在情緒和用手機時長上都暫時有了收斂。
姥爺溫和的做法,給了淼淼不小的啟發,“透過這件事,我爸算是給我‘打了個樣兒’,越對立越逆反,溫和的溝通反而能說通道理。”
事情真正的轉機,是可樂受同學的影響喜歡上了漫畫。那之後,她不再玩手遊,轉而將玩手機的時間用來看漫畫教學影片。在“手機半小時”之外,她也不再過多地玩手機,而是透過畫畫實踐自己在影片中學到的知識。

繪畫是激發孩子創造力的好方式
這讓淼淼的“滑坡謬誤”大為緩解,畢竟繪畫不僅能陶冶情操,說不定還能成為可樂日後的生存技能。在自己不再焦慮後,她開始修復與女兒間的信任關係,她鼓勵和陪伴女兒畫畫。無形中,“情感賬戶”中的儲蓄逐漸增加,母女不再對立。在關係融洽後,她和女兒在手機問題上的溝通也變得順暢了不少。與此同時,淼淼還採用了美國兒科學會的建議——每一段螢幕時間可匹配同等時間創造性活動。也就是可樂能用半小時以上的畫畫時間兌換額外半小時的上網時長。可樂自然樂享其成。
“手機半小時”的規定沒有變,但執行方式變得溫柔、得當了不少,收效自然也顯著了許多。

尾聲:育兒,要愛與規則並存

在《家有“網”事》節目中,資深媒體人李小萌就可樂一家的問題,對淼淼、可樂、姥爺和心理學專家攸佳寧進行了多方訪談,透過多維度地透視,生動地還原和解答了可樂家的“手機難題”。
點選影片觀看影片
正如攸佳寧在節目中所言,可樂一家的故事並非個案,青少年的上網時長問題,引發了無數家庭的家庭矛盾。這組矛盾看似很難緩和,但其實也並非無解。
在攸佳寧看來,親子教育中始終有兩條經緯度,一條是規則,一條是關係。具體到網路使用管理上,父母要做到愛與規則並存。一方面,父母究竟該如何表達愛?現實中,許多家長表達愛的方式,是關心“孩子考了多少分,作業寫完了沒有?”,這種方式,其實很難讓孩子感受到愛,反而會覺得自己像一個工具。如果換一各角度,去關心“孩子在學校過得好不好,今天跟同學聊了什麼?”,孩子的內心會感到輕鬆和溫暖許多。另一方面,在融洽親子關係的基礎上,父母也需要溫柔而堅定地執行規則。其中,溫柔是用穩定的情緒告訴孩子:“現在時間到了,你不能玩了,我要把你的手機拿回來”,而不是聲嘶力竭地喊說:“時間到了你怎麼還不拿回來?”。很多孩子怕的並不是來自家長的批評,而是父母的情緒失控。而堅定,則是家長在進行時間管理的過程中言出必行,即使孩子再不情願,也要及時提醒孩子:“馬上我要把手機收回來了,你要再開一局的話不夠時間了,所以接下來你就看看短影片、回同學的訊息吧”。

學習之餘正在擼貓的可樂
就像可樂一家一樣,起初淼淼強硬地干涉很容易讓局面適得其反甚至失控,正如攸佳寧在節目中所言,每個人都需要自主權,孩子也不例外,家長應當把一部分自主權換給孩子。而後續良好親子關係所營造的良性溝通,則為可樂營造了一個安全、信任的心裡環境,讓她更願意主動與家長溝通自己在網路使用中的困惑與需求,從而使淼淼及時引導,避免孩子過度沉迷網路。在更廣泛的意義上,良好的親子關係不僅有助於孩子正確使用網路,顯然也能助力孩子全面成長。
同時,攸佳寧也認為,內容豐富、有益、多元的網路內容環境,同樣對孩子的健康上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就像包括抖音在內,目前許多社交媒體都設有未成年人模式,模式內提供了諸如繪畫、科普、文學類的豐富欄目,如果孩子喜歡畫畫,父母可以將抖音未成年人模式裡繪畫相關的內容推送比重增加,更加靈活地“調節”演算法。正如可樂的轉變,恰恰是因為她在同學的影響下喜歡上了畫畫,恰好網際網路又為她提供了豐富的教學影片。在自主意願和外部條件的共同作用下,她的手機使用變得更有目的、更健康了。因此,家長需要做的是“變堵為導”,透過幫助孩子找到螢幕之外的愛好與興趣,引導孩子將手機變為發展愛好的工具,更加良性、更有目的性地使用手機。
解決學齡期家庭的“手機焦慮”問題,需要孩子、父母和網路平臺多方的共同努力。透過經營良好的親子關係,孩子對創造力的自我發現和良性的上網環境,最終才能讓孩子真正合理地使用手機,從而健康成長。
策劃丨三聯.CREATIVE
微信編輯丨李雨旋
排版丨花椒
作者丨morlee
圖片來源丨受訪者、視覺中國

*文章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轉載請聯絡後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