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鐵鍋燉為何火了

消費趨勢變化。
作者 | 星海老局
來源 | 星海情報局
(ID:junwu2333)
說到燉,很多人立馬會想到,東北。
豬肉燉粉條、小雞燉蘑菇、排骨燉豆角、鐵鍋燉大鵝,號稱東北"燉菜四大天王",但近幾年被“鐵鍋燉”三個字一統天下。食材不拘在刻板印象裡的搭配,抖音上的探店影片各式各樣,天上飛的,水裡遊的,地上跑的,石頭縫裡長的,給東北人一口鐵鍋,燉得下整個世界。
路邊隨便找個鐵鍋燉館子,踏進門 就是撲面而來的熱烈紅火。迎客的東北小哥帶著濃濃的笑意和東北口音,熱絡地跟你打招呼:“來啦老舅。”緊接著還要高聲大嗓地朝門裡吆喝一聲:“二丫,咱家來且(客)了!”
進門來是熱氣騰騰、滿滿當當的大堂,有後廚剛端出來的食材正被小哥往半米深的鍋子裡倒,旁邊一桌已經起了鍋,手腳利落的東北老姨正往鍋上貼餅子,蒸汽繚繞裡還不忘跟第一次吃鐵鍋燉的南方食客講吃法典故。
週末的飯點,鐵鍋燉排隊動輒就是兩三個小時。下雪天更是非鐵鍋燉不可,如果有東北的美食達人沒能在下雪天吃到鐵鍋燉,事後也必定要給網友們“補一頓”。
毫無疑問,每當凜冽的寒風開始呼嘯,鐵鍋燉便迎來了它一年中最為熱鬧的高光時刻。
鐵鍋裡的回憶
鐵鍋燉的熱鬧紅火,的的確確是東北才能長出來的。
老東北傳統民居的房子格局,通常是南北朝向三間房,正中進門就是灶間。灶上連著裡屋的火炕,往往飯做好了,炕也燒熱了。如今地道的鐵鍋燉店家,還是會還原這份灶炕相連的風俗,客人落座的地方暖暖的,還沒吃就先有了加分項。

天氣決定飲食習慣。東北菜量大一鍋燉的豪氣干雲,也是因為太冷了——量少了容易涼,做得樣數太多也容易涼,乾脆一鍋燉了,醇厚黏糊,量大管飽,做好了也不必盛出來,就放在鍋裡溫著,隨吃隨盛,什麼時候揭開鍋蓋都熱熱乎乎。
最正宗的鐵鍋燉要用柴火燒,柴是秋收後曬乾了的玉米稈和豆秸,填進去燒起火舌,呼呼地舔舐鍋底,熱騰騰的蒸汽順著鍋蓋邊緣的縫隙,嫋嫋婷婷地在屋裡四溢開來。東北小孩就是這麼圍著鐵鍋長大的。
在山河屯鐵鍋燉的創始人柯晶春的回憶裡,小時候在農村,誰家要是做了鐵鍋燉,孩子們都會開心得不得了。他的夢想也起於童年時對鐵鍋燉的溫暖記憶,父祖在黑龍江五常縣下轄的山河屯開過的燉菜館,成了他學廚十幾年裡都沒忘記過的夢想。

即便後來成了大慶最大的酒店裡的總廚,吃遍了當時被認為最高檔的粵菜,柯晶春都怎麼也放不下東北人這口關於燉菜的夢,終於還是決定離開酒店,開一家燉菜館,名字就叫“山河屯鐵鍋燉”。
柯晶春是新一代東北餐飲創業者的典型代表,無論是張亮麻辣燙,米村拌飯,還是山河屯鐵鍋燉的創始人,他們都是在家鄉的餐飲氛圍里長大,卻又接觸了大量先進的經營理念的餐飲人。他們放不下對鄉土眷戀,卻又明白餐飲是個必須不斷創新的行當,才能掀起了一場又一場對傳統家鄉餐飲的革新。
在口味上取其精華,去其糟粕;而保留下來的,是東北熱鬧,直爽的市井煙火。
抖音影片裡,東北不養i人。兩桌鐵鍋燉吃著吃著就成了異父異母的親兄弟,打卡的博主拍著影片,突然就錄到隔壁大哥A和大哥B興高采烈的說:你姓劉啊?我也姓劉!這不得喝一個!
過去,冬天吃鐵鍋燉,是獨屬於東北人的儀式感。但隨著短影片和直播把鐵鍋燉的“草”種到了全國,一入了冬,你就能到處刷到“集美們,我在北京/長沙/武漢/成都/上海/深圳吃到最正宗的鐵鍋燉啦!”
地域有東西南北,但感情卻往往是共通的。鍋邊圍坐的人,也很容易就會被食物的氛圍感染,變得鬆弛爽朗。吃的時候,也不需要太多的講究,反正鍋一端上來,所有的煩惱都在這一口一口熱氣騰騰的食物中融化了。這一切都讓鐵鍋燉成為了被全國食客共享的美食符號,成為了東北“美食名片”裡相當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
短影片加持的突圍
鐵鍋燉走向全國,和網際網路平臺的推介關係密切。
課本上總說“中國疆域遼闊,地大物博”,但在交通和資訊傳遞還不夠發達的時代,人們的世界被侷限在眼睛所能看到的一畝三分地裡,生活半徑和認知半徑取決於報紙和電視節目寫了什麼,拍了什麼,往往對真正的地大物博缺乏實感。

美食更是其中尤為特殊的品類。文字、圖片,都太容易損耗風味,只有影片才最適合展現全貌。
而如果講到“美食文化”,附加上早市上熱鬧的吆喝聲,摩肩擦踵的熱烈氛圍,更是隻有影片才能傳達其中“萬一”。
通訊技術的發展,就是不斷擴大這個半徑的過程。隨著更多普通人開始用手機拍攝短影片,受眾傳播的邏輯,開始變了。而對傳統餐飲行業來說,擴張的效率,也因此加快到了以前想都不敢想的地步。
鐵鍋燉就是這樣火起來的。南方的年輕人在短影片平臺上尋找北方的冬天,也看見了北方人的飲食。相隔萬里的普通食客舉起手機,將鏡頭對準半米深的大鐵鍋。
排骨在鍋裡被得軟爛,土豆和粉條吸足了湯汁,香氣四溢。旁邊的鍋包肉色澤鮮亮入口酥脆,凍梨被切成漂亮的擺盤,吃不到也能想象清涼的口感。
鍋裡燉得熱鬧,圍鍋而坐的人也熱鬧。沒有小橋流水的精緻優雅,只有大口吃肉大口喝酒的鬆弛恣意。北方人習以為常的冬日餐館日常,就這麼被手機鏡頭傳到南方,成了探索世界的南方年輕人們“此生必去”的心之所向。
於是傳統餐飲在向外走的時候發現,過去最難的問題,好像不再是問題了。
以前一種特色餐飲,從本土去往其他地區,往往是店開好了,名氣還沒打出來,走到哪都心裡沒底。
現在有了影片“種草”先行,一個地方的特色餐飲,往往是名氣已經打出來了,店卻還沒往外開,全國人民都等得心急火燎,品牌往哪走都是備受期待。
拿山河屯來說,早年幾乎成為東北鐵鍋燉的代名詞。到哈爾濱旅遊的南方年輕人幾乎都要去打卡。還有過不知內情的南方人鬧過烏龍,以為鐵鍋燉是山河屯的特有美食,專門跑到五常的山河屯鎮上去找館子吃鐵鍋燉。
名氣比店鋪先走向全國,讓山河屯後來到南方拓店變得容易了許多,幾乎是開一家火一家,很少出現傳統餐飲連鎖拓店時常見的“冷淡期”。
更深層的好處在於,這種情況極大改善了餐飲連鎖拓店時巨大的風險。
以前要做全國連鎖,大錢全都花在前面,效果卻完全未知,成不成有時像賭博,運氣不好,有可能因為一個開業酬賓沒做好,資金鍊就撐不下去了。
但現在,連鎖餐飲大多是名氣已經在網際網路上被反覆驗證過的品牌,山河屯在東北就能收到大量南方消費者的反饋:太鹹了,太熱了,量太大了……所有有效資訊,一早就被納入考量,不斷進行調整。等到真的去南方開店,很多問題已經被解決了。名氣先打出去,再建供應鏈拓店,極大提高了成功率,也大幅加強了確定性。
傳統的餐飲企業,真正享受到了“被看到”的快樂。
吃貨的力量
名氣先打出去,再建供應鏈拓店,極大提高了成功率,也大幅加強了確定性。只要稍作主題活動,就能獲得豐厚的回報。
今年入冬後,時令消費旺盛,冬日的第一口鐵鍋燉成為商家營銷的重要節點,山河屯在抖音活動期間銷售額環比增長了2181%,單日交易突破品牌歷史月交易峰值,登上了地方菜帶貨榜的Top1。
據山河屯黑龍江地區總經理李巍說,公司從來沒有專門請過明星來做傳播,但很多人到了哈爾濱想吃鐵鍋燉,卻很喜歡來山河屯。這和品牌在抖音上曾經被普通消費者們不斷傳播認可有不小的關係。店裡有個服務員突發奇想的一句“小公主燉好鍋了,請用餐”,也被當成笑點和感動被消費者拍了下來,上傳到平臺,瞬間引爆了無數的點贊與評論。
在年輕人自己自發“打卡”背後,是每個普通食客的認可,品牌傳播的很多工作,變成了潛移默化的日常,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餐飲品牌營銷的成本,讓這些品牌得以更專注於對產品和業務的打磨。
而傳播的同時,更多消費者的聲音被最快地傳遞給店家,有人說太鹹了,店家就會進一步調整配方的口味;有人說花捲樣子有點單調,山河屯就開始不斷研發好吃也好看的新品;南方人來的多了,發現鐵鍋燉量太大,進店都覺得有壓力,於是山河屯乾脆開了一條新的業務線,叫做“山河屯排骨村”,專攻mini鐵鍋燉;還有人說傳統配菜有點單調,能不能多來澳龍鮑魚小龍蝦,所以山河屯搞了個Plus版,讓你想燉什麼燉什麼。
山河屯的故事,只是鐵鍋燉走向全國的一個縮影。新媒體時代的高效傳播,正在讓“吃”這件事超越“食物”本身。
從飲食,到故事
比“被看到”更深層的,是傳統餐飲還在“被改變”。
2022年1月1日,有美食賬號發了一條影片,做法和鐵鍋燉排骨類似,只是鍋沒那麼大,開火前還要蓋上一層剛剛用發麵擀好的麵餅。蓋鍋燉上後,麵餅也在鍋中被水汽蒸起來,變得格外鬆軟,恰如蓋在菜上的一條暖和的棉被。
鏡頭裡,麵餅在鍋中慢慢與菜餚融為一體,蒸氣升騰,彷彿能聞到香氣撲鼻而來,厚厚的餅皮吸滿了燉菜的湯汁,吃上一口,彷彿是把整座冬天的溫暖都咬進了嘴裡。
影片的說明裡,寫道:小豬說它冷,於是我給它蓋了蓋被子。
沒過太久,“小豬蓋被”這個名字,就讓這道鐵鍋燉變種在抖音上一路爆火。
在此之前,這種做法只是東北一些地方才有的小眾做法,不是傳統鐵鍋燉常見的吃法。一些地方叫這層“被子”為“烀餅”,但在另一些地方,烀餅指的卻又不是這種“小被子”,而是圍繞鐵鍋鍋邊一整圈的“面龍”。
兩種稱呼經常讓不同地區的東北人爭得面紅耳赤,直到在網上爆火,名字才被徹底統一為“小豬蓋被”,從一種相對小眾的做法,成了各家鐵鍋燉的一種標配做法。
鐵鍋燉裡的主食,更是隨著東北飲食文化在全國風靡,被各種各樣的“二創”玩出了花。上海就搞出了jellycat鐵鍋燉,以前鐵鍋燉的主食花捲,換成了仿jellycat造型的精緻麵點,鄉土氣變洋氣,可愛得你都有點不好意思下嘴。
“花捲”這種品類從此一發不可收拾,發展出了番茄造型,茄子造型,胡蘿蔔造型……鐵鍋燉大鵝也隨之一路進化為鐵鍋燉jellycat,鐵鍋燉星黛露,鐵鍋燉玲娜貝兒,甚至鐵鍋燉蜜雪冰城的雪王……
據第三方資料顯示,在抖音爆火後,jellycat鐵鍋燉幾乎成為冬季時尚單品,在鐵鍋裡完成了一場南北消費文化融合,搜尋量幾天內就飆升了970%。
東北有文旅文創店受此啟發,把毛絨玩偶展示區做成了鐵鍋燉的明檔檔口樣式,像展示菜品一樣展示玩偶,旁邊放上一口大鐵鍋,你要哪個玩偶,都要進鍋燉一燉,再出鍋讓你“打包帶走”。
傳統的飲食文化,在“玩出來”的二創裡,迅速和年輕的消費者建立了聯絡,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而始終追求新鮮,在抖音上探索世界的年輕人們,又反過來自發傳播這種新鮮的吃法,不斷完成從好奇,探索,種草,打卡還願,重新開發新玩法的傳播閉環。
END
在電子世界中馳騁的年輕一代,很願意花時間去“攻略”他們的每一頓餐。與其說他們是在尋找食物,不如說他們在尋找一個能讓自己有所歸屬、能與他人分享的故事。
一道鐵鍋燉,從選單上的介紹,到食物的擺盤,再到店內的每一段小插曲,都在抖音上成了可以被放大和分享的細節。食物的香氣或許會褪去,但鮮活的故事卻有近乎永恆的生命力。
而短影片與直播,觸動了傳統餐飲品牌過去最薄弱的短板:傳播效率。你很難想象,曾經侷限在寒冷東北大地上的鐵鍋燉,如今卻能在一個影片的點選間,飛越千山萬水,走進南方的街頭巷尾。它解決了過去傳統餐飲品牌化過程中最大的痛點,將傳播的速度和廣度帶到了新的高度。
商業的效率似乎正在以我們難以想象的速度不斷提升,傳統的地方餐飲也在這股浪潮中找到了自己的節奏,一如東北的鐵鍋燉,逐漸從一鍋家常便飯,蛻變成了代表東北文化的符號之一。那些能夠及時跟上的品牌,開始以更高效的步伐走向全國,走向那些原本難以觸及的城市和市場。
更多地方的飲食文化,正在打破時間與空間的侷限,變得更加生動鮮活,裝點生活裡的煙火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