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民營企業家群體正陷入一場史無前例的財務困境,這個現象絕非偶然。我早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時就警告過:中國企業家對風險的認知存在致命缺陷。今天這個預言正在應驗!當我們在江浙滬地區調研時發現,超過68%的實體企業主將90%以上資產投入生產經營,更有45%的企業主存在"企業資產=家庭資產"的認知誤區。這種刀尖舔血的財務模式,正在把整個企業家階層推向深淵!更令人痛心的是,這場危機並非天災,而是人禍——是企業家對經濟規律的漠視、對資產配置的無知、對風險管理的傲慢共同釀成的苦果。
從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們企業家經過了多重考驗,成長出很多優秀的企業家,但在財富管理上理念還是非常的落後,存在著中國式財富管理的"死亡陷阱":從認知破產到財務破產。中國企業家對“財富”的認知存在嚴重偏差。在深圳調研時,某建材企業老闆驕傲地展示他的財務報表:企業年利潤3000萬,名下五套房產總價1.2億,股票賬戶市值800萬。當我們詢問其家庭應急資金時,他竟表示"隨時可以賣房套現"。這種將流動性資產等同於現金儲備的致命錯誤,在2019年深圳樓市凍結期直接導致其資金鍊斷裂。更荒謬的是,當法院查封其房產時,這位曾自詡資產過億的企業家,連500萬訴訟保全金都拿不出!
在平時大家都覺得對自己的財務很自信,但往往自信的背後是無窮的困境,比如以下一些案例:

–利潤幻覺:吞噬財富的無底洞。浙江某服裝企業連續十年保持20%增長,老闆將全部利潤投入購置德國生產線。但當2020年出口訂單腰斬時,賬上8000萬裝置投資變成無法變現的鋼鐵墳墓。這種把經營性資產等同於財富積累的思維,本質上是在進行一場危險的財務裸奔!資料顯示,中國製造業裝置平均利用率已從2012年的72%暴跌至2022年的58%,這意味著每投入1億裝置資金,就有4200萬在閒置中蒸發。
–債務槓桿的“俄羅斯套娃”遊戲。江蘇某製造業上市公司,在2017-2021年間透過股權質押獲取資金用於跨界影視投資,最終形成43億商譽暴雷。這種用經營槓桿撬動投機槓桿的融資模式,正在製造比2008年次貸危機更危險的金融地雷。根據證監會資料,A股上市公司股權質押比例超過50%的企業已達623家,質押總市值高達4.8萬億——這相當於整個海南省三年的GDP!
–家庭資產的“企業寄生”困局。更觸目驚心的是,我們在長三角調研發現,83%的企業主用個人房產抵押為企業貸款,67%的家庭支出直接依賴企業現金流。這種將家庭財務寄生在企業肌體上的模式,一旦遭遇行業波動,輕則家庭消費降級,重則妻離子散!2022年某地方法院資料顯示,企業家離婚訴訟中涉及企業股權分割的佔比高達79%,其中34%因財務危機引發惡性債務糾紛。
經濟有其自然規律,不以人為意志為轉移,經濟週期規律下的財富絞殺戰更為殘酷,涵蓋從商業週期到人性週期。中國經濟的週期性波動遠超企業家想象。從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到2015年股災,從2018年貿易戰到2020年疫情衝擊,平均每3.5年就會出現一次重大經濟震盪。但我們的調研顯示,85%的企業主從未做過完整的週期壓力測試。
–資產價格波動的“財富絞肉機”。 北京某投資公司老闆2016年將2億資金投入P2P理財,年化收益15%的"穩健產品"在監管風暴中瞬間清零。這種對金融產品風險定價的漠視,本質上是對現代金融體系的認知缺失。資料顯示,2015-2022年間,中國私募基金暴雷規模達1.2萬億,涉及投資者超300萬人,但其中76%的受害者為高淨值人群!
–行業興衰的“冰河期滅絕”。 曾壟斷某省70%市場份額的教培巨頭,在“雙減”政策後3個月內市值蒸發90%。企業家必須明白:沒有任何行業能穿越所有經濟週期。日本經濟產業省的研究顯示,一個行業從鼎盛到衰退的平均週期已從20世紀的15年縮短至7年,而中國由於政策調控力度更強,這個週期可能縮短至3-5年!
–人性弱點的“反身性收割”。最危險的往往不是經濟週期,而是人性週期。2021年比特幣暴漲期間,某溫州企業家抵押工廠借款5000萬炒幣,最終在2022年崩盤中血本無歸。索羅斯的“反身性理論”在此展現得淋漓盡致:當市場參與者集體陷入非理性亢奮時,崩盤已成為必然。但可悲的是,88%的中國企業家仍相信“這次不一樣”!

作為企業家一定要知道如何讓財富永續的“諾亞方舟”建造法則:從被動防禦到主動佈局,如財富防禦體系的“五層裝甲”,現金護城河(佔比15%-20%)、保險防火牆(佔比25%-30%)、穩健收益基座(佔比35%-40%)、對沖型配置(佔比10%-15%)、進攻性資產(佔比5%-10%),同時一定要做好司法隔離、稅務規劃等。
在這個黑天鵝頻發的時代,財富管理早已不是簡單的數字遊戲。那些還在炫耀企業估值、沉迷槓桿遊戲的企業家應該清醒了:過去十年靠運氣賺的錢,很可能在未來三年憑本事虧光!真正的智者早已在晴天修屋頂,在豐年儲冬糧。記住:當經濟海嘯來臨時,能活下來的不是最會游泳的,而是早準備好救生艇的。那些還在裸泳的企業家們,是時候穿上你們的財務救生衣了!
商務合作:汪先生 電話:13524738918

2024年,隨著經濟走勢、房價與利率下行,國內大類資產收益率普遍跌破2%,且極有可能長期維持在低位。這意味著從2025年起,中國家庭面臨長期低利率環境下的資產保值難題。
在低利率、低通脹與老齡化時代,除了降低房地產比例,增配國債、保險等避險資產。更好的做法是將選取標的擴大到全球的核心資產(比如鎖定4%利率的美債),讓家庭資產配置的收益率更穩健、風險對沖性更充分。
有全球資產配置諮詢需求的朋友,請新增運營微信(lang202501),或者長按下方二維碼預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