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識字的阿包出了一本書:她的故事她來講!

本文轉自:樂府文化LOVE
·如果你年幼輟學,幾乎不識字,被拐賣到了離家幾千公里的河北,能怎麼辦?
· 如果你從大山走出來,沒機會沒選擇,甚至找不到一個像樣的工作,該怎麼辦?
· 如果你做著辛苦的工作,領著微薄的薪水,家裡有幾口人要吃飯,孩子要上學,親人又相繼重病,又要怎麼辦?
這任何一件事看起來都是不可戰勝的困難,但,你能想象嗎?這些事竟然發生在同一個人身上。
她叫阿包,是一個苗族女人。讓人敬佩的是,她咬牙從這密不透風的厄運牢籠中破土而出,活成了自己的光。
如果不是她對著手機講話,透過語音轉文字,再一字一字謄抄記錄下來,寫成了《阿包》這本書,我們無法看到一個生活在底層的女性,是如何與命運纏鬥的,是如何在社會邊緣掙扎求生的,也無法看到一個渺小的人如何在逆境中迸發出鼓舞人心的生命力量!
– ① –
不識字的她寫了一本書
1968年,阿包出生在貴州黔東南一個貧困苗寨。阿包的母親在她8歲時去世。後來,爸爸續絃的繼母又帶來了四個孩子,家裡一下子有了8個正在長個的孩子,糧食不夠,年幼的阿包必須每天餓肚子去幹苦力活。即使自己給自己賺學費,也只上了一年學,就被迫輟學了,所以阿包的一生,基本上不識字。
阿包在書稿的開頭寫道:“在寫這本書之前,不要說寫書,就是寫字都不敢想。”事實上,她這一生寫字的機會都很少,最難忘的一次寫字是她被拐賣後好不容易逃到了北京的收容所裡,收容所需要她簽名,阿包很擔心自己寫得不好他們不會送自己回家。

《阿包》實拍圖
第一次萌生寫作的念頭,正是在被拐之後。她屢次都覺得自己真的活不下去了,但如果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死掉了,這些苦衷就不會有人知道。她想寫下來,讓女兒們看到自己是怎樣走過來的。
這是阿包人生中所照的第一張相,當時她大約5歲。
左起:哥哥、媽媽、姐姐,阿包、爸爸、舅舅。
2021年,年過五旬的阿包透過手機上語音轉文字,再一個字一個字抄寫在紙上,謄寫出這本書,給它取名叫《阿包》。
阿包取自她的苗族名字“包裡給”,“包”是路邊生長的一根刺的意思。貴州漫山遍野生長著這種植物,父親就給她取了這個名字,而這個名字似乎為她的大半輩子埋下伏筆,她亦像一根刺,一頭扎進了生活的暗處。
阿包在寫作(圖片來源:南方週末)
這本書前前後後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寫滿了兩本信箋紙和兩個筆記本,阿包現在的丈夫潘哥為它做了初步的編輯工作。之後潘哥聯絡了好幾家出版社,有的出版社看過文字之後,覺得內容太過口語化,希望將它改成《秋園》那樣的文字。
但潘哥覺得不對,《秋園》的作者是有文化的人,而阿包幾乎不識字,她的文字是口語的,但也是真實的,用真實的語言呈現現實的荒唐,這種文字無需修飾,自有萬鈞力量。
在潘哥即將放棄出版之際,最終的出版人看到了這份書稿,他也同意潘哥的看法,應當保留這些文字的原貌,保留其最直擊人心的力量。最終除了標點符號、錯別字以及講述順序的改動之外,出版社最大程度地保護了這本書的原貌。就這樣,幾乎凝結了阿包一生的這本書在經歷重重難關之後終於得以出版上市。
《阿包》內頁圖
全書口語,平實動人,好像阿包就在和你面對面嘮嗑,翻開就忍不住一口氣看完。
阿包說,不知道這本書是否會對別人和社會有用,但希望每個能讀到這個故事的人不要再經歷這樣的苦日子。“吃飽飯”是阿包也是《阿包》對我們誠摯而樸素的祝願。
點選圖片購買,和阿包一起吃飽飯!
– ② –
一部真實的底層女性生存史
一個渺小卻充滿力量的人生故事
阿包曾被輟學、被拐賣、被詐騙、被抄家……
赤手空拳的她,靠打零工、賣菜、做護工、打掃廁所、做保潔勤勉求生,掙扎在社會的最底層。最辛苦的時候她同時做過25戶人家的保潔,兩隻手每天都泡在水裡,變得脫皮而粗糙。
17歲,阿包來到省城貴陽,給表姐帶孩子
她作為1968年生人,和很多90後的媽媽一樣大。阿包的故事,對於大多數讀者來說,一定不相信發生在自己的同時代。
但事實是,阿包確實是我們同時代的人,她才度過了人生的前半。只是,她的故事超出了我們的經驗,如果她不說,就不會有人知道;如果她不寫下來,就不會有很多的人知道。
厄運專挑苦命人,阿包的一生就像書開頭的苗族民歌《傷心的歌》那般苦澀。
苗族民歌《傷心的歌》
她的父親、哥哥、丈夫相繼生病,花去了高額的醫藥費和喪葬費。當時丈夫老趙的化療藥物10顆就要3000多,相當於阿包一個月的工資……
但她沒有抱怨和放棄,而是全力以赴地做工,毫無保留地付出。她會在給哥哥看病的路上給他買一碗自己從來捨不得吃的牛肉粉,她一邊流淚一邊看著哥哥吃,對於親人的付出她從不計較回報,“只要哥哥活著就好,有哥哥才有家”。
一份心酸的賬單
“我是一個很苦命的女人。我受的那些苦每每想起來都讓我掉眼淚,但是我不怪誰,我只怪我自己的命不好。”命不好的阿包卻從不認命,她用善良和勤勞一次次咬牙對抗厄運和疾苦。
看到她的故事不禁會想到我們熟知的廚房作家楊本芬奶奶、50歲自駕出走的蘇敏阿姨,想起身邊的姑姑舅媽,鄰居大嬸。她們有的和阿包一樣,年幼輟學;有的是童養媳,她們一生都被困在女兒、妻子、母親的角色裡,承擔生活的重擔。
時代沒有給她們太多的機會、選擇,她們總在隱忍苦澀地生活;但她們像阿包一樣,依然努力保持尊嚴、體面、善良,是一個個讓人敬佩的高貴的人。
阿包在勞作
如果不是阿包用語音轉文字的方式將這些故事記錄下來,我們不會有機會看見一個底層女性的掙扎與痛苦。一次次被現實打倒,又一次次奮力爬起,她將自己的人生故事都寫進這本書裡。
《阿包》直面生命的苦難,但不自怨自艾,在樸素的字裡行間,我們看到的是阿包堅韌、鮮活的生命力,傳遞給我們對抗世間萬難的勇氣。
– ③ –
年過半百,重啟人生
走出深淵,活出微光
年過五旬的阿包經歷結婚生子,照顧生病的丈夫、哥哥、父親,又相繼送走他們,在咬牙扛過了一系列的磨難和打擊之後,終於過上了難得的平靜生活。
十幾年前,貴陽市規劃了棚戶區改造搬遷專案,在市中心的南明區,將會建一個全國最大的動遷小區。當時,阿包在給一位富婆做保姆,在富婆建議和借款幫助下,她終於湊齊了自己人生第一套房子的首付。
阿包還記得,買下這個房子的時候,周圍全是高聳的荒山。售樓人員問她想買幾樓,阿包說想要高一點的,才看得到光。
一年以後交房時,這一片的高樓拔地而起。阿包選的房子,在39樓,每個房間都能看到陽光。
前半生的阿包是女兒、是妻子、是母親,但如今阿包開始更多地做自己了。每天早上,全家沒起的時候,她會早起先跳一個小時的舞。跟著潘哥,阿包也學會了攝影,她的鏡頭,更偏愛那些鮮活的面容。

《阿包》內頁圖
在帶孫女和外甥女之餘,等孩子睡著了,安靜了,阿包就開始寫作。她先對著手機說話,轉換成文字,再一個字一個字謄抄下來。抄完她又繼續對著手機說,繼續寫。
在潘哥的鼓勵下,阿包甚至已經寫了自己的第二本書,也許會叫《姊妹》。講述自己做家政時遇到的事,那些憋在心裡的故事,她決定一一講完。
從大字不識到手抄出版《阿包》到續寫新書,她直面生命的卑微和脆弱,活出自己的微光。
點選圖片購買,和阿包一起活成自己的光!

【作者介紹】
這是一個卑微平凡但昂揚活出微光的女人
被輟學,被拐賣,但不被命運壓倒
在底層,不識字,卻大聲講出自己
在命運的困苦中,她咬牙堅持
她善良而純樸的底色、野草般的堅韌的生命力、全力以赴的幹勁,
充滿勇氣地過好自己的人生
活出了一個人的尊嚴、體面和高貴
足以讓每一個讀到這個故事的人動容
身穿苗族服飾的阿包
阿包,包裡給,苗族人,漢名李玉春,1968年生,幼年喪母,幾乎沒上過學,她賣過菜、做過護工、保姆、家政,一生坎坷,有兩個女兒,供她們讀到了大學和大專,現在生活在貴州。
她幾乎不識字,這是她的第一本書,透過口述,用手機將語音轉成文字,再用手謄抄下來,完成這本屬於自己人生的故事。
【圖書簡介】
(點選圖片可跳轉購買連結)
《阿包
阿包/著
出品方:樂府文化&果麥文化
出版社:廣東人民出版社
一個叫阿包的女人自述她“牲口一樣的命運”。
她生在黔東南一個貧困的苗寨,“阿包”是她的苗族名字,幼年父母雙全時過了幾年幸福的生活,自從媽媽去世,直到後來自己成為母親、外婆,一生都在受苦、奔忙——被後媽阻攔、不能讀書,十幾歲給人做保姆,懵懵懂懂嫁人、生孩子,打零工勞累養家,人才市場被拐賣,逃返途中被收容,歸家後面臨婚姻危機,家人重病幾次花掉她全部積蓄,丈夫死後再嫁、被騙、打工受欺負,年紀大了幹不動了仍要給女兒帶孩子……她說,“我是一個很苦命的女人。我受的那些苦每每想起來都讓我掉眼淚,但是我不怪誰,我只怪我自己的命不好。”這樣想著的阿包。從不怨天尤人,只是默默承受,咬緊牙關,抱定“要活著”的信念,全力以赴,度過了一個又一個難關。如今的她,和伴侶過著平凡而踏實的日子……
阿包把自己的故事寫出來,是想告訴女兒和外孫女們,自己的一生到底經歷了什麼,希望她們不要再吃她那樣的苦。
阿包幾乎不識字,這本書是她對著手機講,透過手機轉成漢字,再一個字一個字照抄下來,這樣寫成的。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