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潤:內卷的盡頭,是“不一樣”

“問道全球”在日本調研參訪的第三天,我陪同20多位企業家,繼續探索日本的零售企業。和時尚產業。
時尚產業?是的。時尚產業。
先給你介紹一位朋友。

日本,獨立設計師的天堂

這位朋友,叫做“增田絵莉香”。是一位獨立設計師。
設計什麼?設計服裝。為了接待我們,她前一天從新加坡飛回東京。後一天,再從東京飛歐洲。特別感謝。
她告訴我,在日本,有數不清的獨立設計師。你不瞭解這個行業?沒關係。但你一定聽過三宅一生吧?聽過山本耀司吧?是的。他們都是獨立設計師。全球知名。
可是為什麼呢?
所有的文化現象,都是經濟土壤裡開出來的花。
上世紀90年代,日本房地產泡沫破滅,少子化老齡化問題突顯,帶來消費市場低迷。年輕人從過度消費,轉變為理性消費。個性化、簡約化、精神化的消費時代,開始興起。
說人話,就是沒錢了。慾望降低了。不買大品牌和奢侈品了。
那買什麼呢?
買簡約一些的東西。最好與眾不同。更重要的是,能讓自己內心愉悅。
獨立設計師正好滿足了這個需求。因為買大品牌是希望被識別。獨立設計師是希望不被定義。
這是一個原因。另一個原因,是購物中心。

擺脫內卷的最好方式,就是差異化

今天中國的購物中心,非常“卷”。
什麼是“卷”?卷就是:高強度的同質化競爭。
你進中國的購物中心,不管多漂亮,一樓大機率就是那幾家奢侈品。二樓大機率就是那幾家女裝。三樓大機率就是那幾家男裝。四樓大機率就是那幾家體育品牌。
都是那幾家。每個購物中心都一樣。所以,你去哪家購物中心沒區別。這就是高強度的同質化競爭。
日本也曾如此。卷得非常激烈。甚至捲到了慘烈。所以,日本政府甚至出臺了《大店法》《大店立地法》來規範競爭。
但這樣卷下去,終究不是辦法。逐漸,日本購物中心,比我們更早意識到一件事,擺脫內卷最好的辦法,就是:差異化。
什麼意思?如果在我的店裡能買到的東西,其他店裡買不到,使用者不就不去別的店裡了嗎?不就差異化了嗎?
啊?這可能嗎?
當然可能。如果你覺得不可能,那一定是工業化思維限制了你的想象力。

60%的服裝,與別的購物中心“不一樣”

看圖。
(日本東京Tommy Wear的旗艦店)
這張照片,拍自日本東京Tommy Wear的旗艦店。Tommy日本的副總裁片岡正宏,給我們介紹。他說,你看到的這幾排衣服,都只有在這家旗艦店裡才能買到。
是的。只在這家店。在東京乃至整個日本,所有其他的Tommy店,都買不到。
啊?為什麼啊?好東西大家一起賣,不是效率最高嗎?是效率高。但如果每家店都一樣,消費者去誰那裡不都一樣,為什麼一定要來“你”這家店?
所以,“不一樣”,就成了每家店,每家購物中心的核心競爭力。大量購物中心,滿世界尋找“不一樣”的商品,“不一樣”的品牌。於是,天生追求“不一樣”的優秀獨立設計師,就變得非常搶手。
我們的嚮導,用怒其不爭的語氣說:中國線下做得不好,不是因為電商太厲害,而是因為線下零售太不“支稜”了。你看很多日本的購物中心,甚至60%以上的服裝,你在別的店都看不到。這就是:與其更便宜,不如“不一樣”。
有意思。原來卷贏的終極方法,不是比你更卷,而是跳出內卷。
世界時裝公司,就是一個典型。

我們碰巧參加了一場“訂貨會”

世界時裝,是日本最大的時裝集團之一。它的英文名字很霸氣:World。它也確實很霸氣。最輝煌的時候,旗下有100多個時裝品牌。雖然近些年遇到挑戰,但旗下也還有50多個品牌。一年收入大約在3000億日元(150億人民幣)。
我們參觀世界時裝的總部時,正好趕上了他們的一場“訂貨會”。
什麼訂貨會?就是很多購物中心負責人,到這裡來參觀,世界服裝旗下品牌的新品,決定是否邀請它們入駐自己購物中心,以增加自己的“不一樣”。
我問他們的負責人,旗下50個名牌,每個品牌有多少人,能盈利嗎?
他說,人不多。有的品牌,甚至只有10幾個人。對他們來說,一年銷售額10億日元(5000萬人民幣),就可以盈利了。
講完後,他給我名片。名片背後印著它們的幾個典型品牌。
Untitled(未命名)。Indivi(Individual,個性化)。果然,天生“不一樣”。
其實在日本,這種對“不一樣”的追求,遠不止是服裝業。

下北澤不歡迎連鎖店

東京都世田谷區,有一個地區,叫下北澤。這個地方,以其獨特的文化氛圍、時尚的小店、和豐富的二手商品而聞名。
它大概長這樣。
(圖片來源:三浦展)
這個地方非常受遊客歡迎。但是隨著遊客的增多,商家之間的競爭激烈,房租在不斷上漲。然後,大量小店經營不下去。經營能力強的連鎖店,大量入駐。
但是這樣,也導致了下北澤的特色逐漸消失,變成了泯然於眾人矣的旅遊打卡點。
你是不是和我一樣,腦海中浮現出了中國幾乎每個城市都有的“古鎮”?不能說是千篇一律,簡直可以說是一模一樣。就連小吃和紀念品,也是全國統一。
痛定思痛的下北澤,決定做出改變。
他們特意下調了店鋪租金,然後定向租給獨立的特色小商店,而不是大型連鎖。然後,下北澤逐漸恢復那種“不一樣”的魅力。
內卷的盡頭,是“不一樣”。
“不一樣”好是好,但這也同時意味著“小”吧?
小沒關係。小,有時也是一種獨特的競爭力。

我們缺的是機器人嗎?

我們前幾天,參觀了一家機器人公司。準確地說,是一家用機器人提供康復訓練的公司。
我還試了一下他們的產品。
他們用一種肌電(肌肉電流)感測器,檢測到你想動但是動不了,就給一些助力,幫助你運動,實現逐漸康復。
看了一些影片。一位坐輪椅的患者,做了幾十次訓練後,可以站起來走路了。
當時一位同行的企業家就很受感動。他分享了自己媽媽康復時的艱難。很希望引進這項技術到中國。
我也很感興趣。於是發了條朋友圈,問中國有沒有這樣的公司。還沒參訪完,就找到好幾家類似的公司。我一看技術都要更先進。
但是,看這家公司的PPT,雖然中國有類似的技術,但他們最多的客人,其實來自中國。
啊?為什麼?
因為康復最主要的,其實不是靠“機器人”,而是靠背後操作機器人的那個“人”。影片採訪一位中國患者時,她說,在這裡,她感受到了,她不是被當做一個“病體”,而是被當做“人”一樣的看待,一樣的尊重。她非常感動。
“被當做人一樣看待”。這聽上去是多低的一個要求。但這其實非常難。因為這個要求,需要耗費大量的耐心和時間。這就註定了這家康復中心做不大。“小”是他們的宿命。
但是,這個“小”,也變成了他們的壁壘。讓一切都很“大”的中國人,來這裡做康復治療。
甘於“小”,甚至把“小”做成核心競爭力,也許是內卷時代的致勝法門。
第四消費時代,不僅“小”是趨勢。還有慢。

最高時速45公里

你看這輛車。
小不小?很小。但這輛車不但小,而且還慢。最高時速45公里。
在第三消費時代,很多人追求百公里加速5秒,4秒,3秒,甚至2秒。到了第四消費時代,越來越多日本人開始喜歡:最高時速45公里。
慢一點吧。
這次來日本,發現日本街頭大量的車,都長得一副“開不快”的樣子。
為什麼?
因為卷不動了。不捲了可以嗎。慢一點吧,求求你們了。
還不僅是汽車。圖書也一樣。

卷什麼,都不要捲圖書

最近618。中國的圖書業,正在經歷一場2-3折的破價風波。我想,這些受波及的書商,一定很羨慕日本。因為日本的圖書業,有一套“再販賣價格維持制度”(Reiawa System)。
什麼意思?
就是在日本市場的圖書,全國所有書店都必須統一定價。零售商無權漲價,也無權降價。
(在書店買到我2019年出版的《新零售》日文版)
為什麼?因為圖書是人類智慧的載體。過低的圖書價格,會讓思想者沒有動力沉澱和傳播自己的知識。所以,為了避免冷門書消失,求你們卷什麼,都不要捲圖書。
捲到最後,就是不卷。

最終的目的是幸福,而不是增長

一切的卷,都是為了增長。但增長的目的,又是什麼?
是幸福。
給你講一個小故事。關於日本東京成田機場。
你知道,日本東京成田機場,晚上是不能起落航班的嗎?是的。確實不能。根據規定,成田機場禁止晚上11點到早上6點之間,起降航班。為什麼?因為怕影響到附近居民休息。
成田機場建設的過程當中,部分居民不同意搬遷。也就是“釘子戶”。最後,成田機場不得不修改設計,繞開這些居民。最後機場雖然建好了,但因為離居民太近,噪音太大。白天還行。晚上根本睡不著覺。
所以,成田機場規定,晚上飛機不允許起落。
一個全球最繁忙的機場,為了少部分居民能睡個好覺,不允許晚上起落。
為什麼?機場確實能帶來增長。但是不能因為這個增長,影響附近居民的幸福。

所以,不卷是“失去的三十年”的饋贈嗎?

人們常說“失去的三十年”。
這個詞聽上去,就像“黑暗的中世紀”一樣,非常可怕。
可是當你見到生活在“失去的三十年”中的日本人時,發現他們並不愁眉緊鎖,他們並不苦大仇深,他們並不是在憋個大招,以求一夜翻身。
相反,他們平靜淡定,悅己向上。甚至我見到的每一位分享者,還有點東亞人少有的幽默感。
幽默感,來自於舉重若輕。
我不由得在想,這到底是為什麼?
這種“不卷”之後的淡定,恰恰是“失去的三十年”的饋贈嗎?
增長,到底是治癒焦慮的良藥,還是導致焦慮的毒藥?
不知道。
明天繼續探索。
P.S.
天氣,暖和起來了。又到了出發的時間。
今年,我們重新啟動了,暫停了4年的“問道全球”。
1月份,我們去到了中東(沙特、阿聯酋)。6月份的現在,我們正在日本。
接下來的9月份,我們要去美國、墨西哥。看看人工智慧的最前端,有哪些技術,從“天上掉下來”,又有哪些應用,從“地上長出來”。看看美國的友岸外包,到底會怎麼影響我們的製造業,和供應鏈格局。
之後的12月份,我們要去東南亞(越南、印尼)。看看中國供應鏈溢位的地方,到底會發生什麼。看看那些完全不一樣的土壤裡,能開出什麼花。
現在,我也想邀請你,與我同行。
一個人,要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
因為,一個人的成就,大不過他的夢想。一個人的夢想,大不過他的所見所聞。
如果,你也對這樣的一線遊學感興趣,歡迎你加入我們。
讓我們一起,行萬里路,問道中國,問道全球。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作者 / 劉潤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72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