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者需求為槳,vivo的新航程

全球智慧手機復甦主題再度確認。
在Counterpoint釋出的中國智慧手機第二季度出貨榜上,vivo再次坐上頭把交椅,整個上半年同比增幅來到5%,穩居第一[1]
過去的三年,手機品牌的經營其實相當艱難。
2023年,全球智慧手機出貨量創下近十年來新低,將存量博弈時代的肅殺演繹至冰點。與此同時,換機週期拉長至歷史最高的51個月[2],也就是說,相當數量的消費者在過去的四年都沒有買過新手機。
這些因素讓2024年的市場復甦顯得彌足珍貴,正如Counterpoint中國區研究負責人齊英楠所說,復甦的背後是四五年的積累,是長期經營的沉澱。
導演這一輪換機潮的是兩大技術趨勢:
一是硬體層面摺疊屏的迅速普及
隨著部分機型售價打至10000元以內,摺疊手機價格門檻進一步降低,鉸鏈等關鍵技術的完善改善了使用體驗,目前各大品牌進入規律迭代期,Counterpoint資料顯示,第一季度摺疊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49%,遠高於同期智慧手機整體2%的增幅[3]。
二是軟體層面人工智慧的逐步滲透。
從最初簡單透過API接入大模型,到自研大模型紛紛適配,再到深入系統底層的研發思路,AI手機的發展路徑變得清晰,角鬥廠規模正在擴大。加上蘋果下半年入場,技術研發的軍備競賽重新打響。
不變的存量市場現狀,給復甦的市場籠罩了足夠的火藥味。秣馬厲兵之際,品牌們開始重新梳理經營策略和組織結構,其中的關鍵在於,要以哪種姿態,面對全新的市場的校驗。
vivo給出的答案是:將“使用者滿意”置於“銷量第一”之上。
研發是一個體系
手機市場上一個轉折點出現在2016年。
智慧手機出貨量增長定格,消費者需求則從“從有到無”開始向“效能更好、價效比更高”升級。市場由增量轉向存量、消費者需求“由量轉質”,倒逼著手機品牌在功能上推陳出新。
創新不敢鬆懈,手機品牌試圖在不斷拉長的換機週期裡,以更高的利潤率換取更長久的生存。
然而,在蘋果“教鞭”下高度成熟的供應鏈,使得這些創新鮮有顛覆式的,看似差異化的功能背後可能是完全成熟的解決方案,或是能被輕易模仿的“微創新”,一家品牌驗證,其餘品牌迅速跟進,磨平“差異化”甚至不需要一年。
智慧手機因此一度陷入無止境的“堆料”軍備競賽,擁有最多頭部手機品牌的中國市場身處旋渦中心,成為了全球最擁擠的手機市場。
高強度的淬鍊下,中國手機品牌逐漸接過蘋果的“教鞭”,主導新技術的創新、落地和迭代。
從全面屏、多攝,到摺疊屏和大電池,激進的量變積累下,質變同樣暗流湧動。2022年,智慧手機市場在經歷了短暫的回暖後再次跌落谷底,市場參與者不約而同進入了“硬體清醒”期。
但看似放緩的引數提升背後,是手機品牌研發戰略的集體轉舵。
2020年之前,手機品牌的技術投資趨勢,大多體現為藉助零部件更新增加產品賣點。但近幾年,手機市場在影像和摺疊屏領域的投資,越來越多呈現出軟硬體結合的特徵,也意味著背後的研發策略向體系化的創新戰略轉變。
何為軟硬體結合?即透過軟硬體的協同能力,提高手機在某個場景而非引數上的體驗
舉例來說,當相機畫素堆到5000萬甚至1億以上,對於拍照體驗的改善會快速遞減。此時,產品開發思路將注意力轉向演算法,透過降低快門延遲、加快成像速度等提高拍照效能。
同樣,當快充功率開始衝擊240W甚至300W,充電速率同樣出現邊際遞減,於是品牌們掏出曾經的120W快充,藉助改變軟體的執行策略降低功耗。
vivo從X50系列到X100系列的迭代,深刻地體現了這種變化。
2020年,X50首次搭載“微雲臺”防抖技術,口碑顯著回升;X60與蔡司聯合開發,搭載了蔡司招牌的T*鍍膜和Tessar鏡頭以及聯合打造的Biotar人像效果,極大刺激了銷量;X70首次搭載vivo自研的專業影像晶片V1,大獲好評;X90銷量開始爆發,X100搭載了APO超級潛望長焦,再次創造銷售紀錄。
vivo X100系列
這個迭代過程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單純的“懟硬體、升引數”,轉向基於產品價值的技術實現,在這個框架下,自研配套的演算法、晶片,並與合作伙伴開展聯合研發,實現“拍照”這個使用場景的體驗提升,而非某個引數的提高。
擁擠的AI賽道上,vivo也保持了與影像賽道同樣的打法。
ChatGPT出現後,vivo透過自研通用AI大模型矩陣藍心大模型BlueLM,讓AI獲得了“理解”的能力,並考慮到成本和不同應用終端在能耗比上的不同要求,進行不同規模的劃分;
vivo自研通用大模型矩陣“藍心大模型”
與此同時,vivo自研了藍河作業系統BlueOS,讓AI大模型融入系統的底層設計中,實現從應用到工具鏈的全方位突破;與之對應,vivo與聯發科合作了藍晶晶片技術棧,以更強的算力和更低的功耗保證大模型在終端的正常運作。
過去是找一幫工程師開個誓師大會、大幹三個月以達到某一引數標準,如今是以研發體系為單位升級整體效能,涉及到的是從組織架構、技術投資策略到設計與營銷思路的全方位變化,考驗的是品牌在手機這一長坡賽道的長期積累。
在這樣的研發體系下,品牌們首先要釐清的問題是:使用者的需求是什麼?
使用者的認可比銷量更重要
太陽是攝影愛好者永恆宏大的主題,但要拍出落日懸河的開闊壯麗卻是個技術活。
一個常見的情況是,拍出來的太陽和自己肉眼見到的完全不是一回事,關鍵問題在於色差——太陽光由七種顏色的光組成,通過鏡片時由於折射率不同而分離,在不同的點上聚焦,因此產生了色差。
光的色散現象
APO是英文“Apochromatic”的縮寫,是一種降低色差的技術,蔡司最早將其應用至顯微鏡,早在1923年就推出Zeiss APO-Tessar鏡頭。
時至今日,攝影愛好者們扛著配備APO鏡頭的專業相機半夜三更奔赴海邊,趕在太陽昇起前選好拍攝角度,一等就是幾個鐘頭,只為拍下日出的壯麗一幕——只不過,並非所有人都有這樣的熱情和時間。
去年11月,vivo釋出X100系列,將蔡司的APO技術首次從專業相機上移植到了手機上。APO長焦鏡頭以外,X100系列還配備了全新升級的蔡司 T* 鍍膜,用以消除眩光、保障對比度。同時,X100系列還搭載了vivo自研影像晶片V3,解決色彩和影調的問題。
vivo X100系列拍攝的懸日
自此,“長焦懸日”成為了vivo深耕影像領域多年的一個里程碑式的符號,它也代表了vivo創新模式向體系化蹁躚,以及研發思路的根本性轉變:不是設定一個工程或引數的目標、繼而在實驗室落地,而是定義一個與使用者體驗息息相關的能力或產品價值,再完成技術實現。
在X100系列的開發中,vivo的產品團隊並沒有把精力放在提升某個對使用者體驗沒有實際影響的引數上,而是捕捉到了使用者“用手機拍太陽”的需求,並透過一系列技術方案的組合實現它。
將X系列影像旗艦的形象勾畫得更加清晰。vivo的成功之道在於,沒有將目標定位於“怎麼把太陽拍好”,而是怎麼滿足“手機隨手拍日出日落”的場景。
正如vivo副總裁,vivo中國區總裁程剛所說:
決策者不能只坐在會議室看PPT上的使用者需求,要穿著使用者的鞋子在企業裡奔跑。所以vivo研發和產品部門經常組織和真實使用者的閉門溝通,目的都是在於傾聽一線的聲音,瞭解真實使用者的需求和痛點,最終服務好使用者。在設計上,要給到使用者“驚喜感、超出期望、有共鳴、你懂我”這樣的追求。
vivo曾將自己的研發觀念總結為“圍繞使用者導向需求,聚焦技術創新,形成實業思維支撐的創新型研發”,“使用者導向型創新”。其關鍵在於產品能為使用者創造何種價值,而不是在工程層面突破了哪些極限。
日本學者湯之上隆曾有一個類似的描述:工程師總會為把電視做薄哪怕一釐米興奮不已,但消費者真正的訴求是色彩、亮度和解析度,它們和電視的薄厚沒有關係。
這也是程剛所說的,避免自High,避免自己覺得有差異化,但是使用者覺得這並不重要,再把一些資源消耗到使用者覺得不重要的體驗上。
“藍科技”的另一個分支藍海電池上,vivo開發了行業內首個“藍海碳元重組技術”,讓讓電池在擁有5000mAh的超大容量的同時,搭載電池的機身厚度和重量卻保持在了7.19mm和193g。背後的研發思路,同樣是針對使用者對續航和輕薄的雙重訴求,去考慮技術實現路徑。
在定義的產品價值框架內,儘可能透過產品為使用者創造價值,是vivo的研發體系在過去幾年最鮮明的變化。與之帶來的結果,是使用者的滿意度從對“產品”的認可轉向對“品牌”的認可。
按照vivo的調研,中國消費者平均每個人至少擁有過七代左右的智慧手機,就像開了七臺車,對自己下一步換什麼車是有非常明確的需求和期待。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對品牌的粘性與忠誠度更加重要。
手機市場百舸爭流的年代,透過爆款產品提高市場份額是行業的通行法則。但存量競爭的時期,能否以透過技術投資和研發的長期性,建立使用者對品牌的長期認可,是立於不敗之地的不二法則。
所以程剛說,相比暫時的銷量領先,vivo更在意的是使用者的滿意度、使用者的淨推薦值(NPS),使用者滿意是比短期的銷量第一更開心的事情。
不要一枝獨秀
在研發與創新決策中,vivo有一個堅持多年的核心原則:在擅長的領域由自己做到最好,在不擅長的領域相信合作伙伴。
為了實現“長焦懸日”,vivo自己開發了影像晶片V3和軟體層面的原像引擎,光學方案則採用了多年合作伙伴蔡司的APO超級潛望長焦和蔡司 T* 鍍膜,為上下游協同的創新路徑,提供了新的正規化。
過去幾年,手機品牌自研晶片一度蔚然成風。晶片製造是人類迄今為止最複雜的生產活動,也是技術密集與資本密集的集合,“不計成本”的口號之下,本質是把良率和效能的爬坡交由消費者買單,這不符合vivo的價值觀。
2021年,vivo與聯發科達成戰略級技術合作,對vivo自研影像晶片V1和聯發科當時的旗艦移動處理器天璣9000測試聯調,目的在於提高兩者的相容性,最大程度釋放兩者效能。
整個過程持續了350天,雙方實現了從底層技術到軟體的多層面聯合開發,vivo透過軟體調優充分釋放天璣9000效能,聯發科則根據vivo終端需求提供相應能力的介面和聯合調優。
2022年4月底,搭載V1和天璣9000的vivo X80系列開售,次月即問鼎3500-5000元價位段高階市場。
X80系列搭載V1+天璣9000
藉由X80,vivo開始在高階市場建立起口碑,與聯發科的合作模式也延續至今:X90系列搭載V2+天璣9200,銷量開售同期的較X80增長了2倍;X100系列搭載V3+天璣9300,開售5分鐘銷量即超過X90系列全天銷量。
長期續存的深度合作背面,是vivo建立在技術共享和利他之心的基礎上,和合作方真正實現的互利共贏。
在自研的協處理器上,vivo會在某一特性功能驗證成熟之後將其IP化,然後交由聯發科等晶片設計公司,將這一功能搬進主SoC,最終成為全行業通用SoC的一部分,與其他的手機品牌共享。
從蔡司到聯發科,vivo目前有合作伙伴近400家,涵蓋顯示、拍照、電子、結構、半導體等多個領域,合作十年以上的夥伴達25%,在半導體等領域十年以上的合作伙伴多達100%,夥伴中有多家企業在合作期間上市,還有一些夥伴營業額由十幾億做到上百億。
在與供應商共同進步這件事上,蘋果是所有品牌的老師。
蘋果在iPhone 4上採用的一種柔性電路板(FPC)的技術,即軟性材料做成的印刷電路板,可以彎曲摺疊,能縮小電子產品的體積和重量。iPhone 4之後,FPC技術在消費電子產業迅速推廣,帶動了一批PCB廠商的發展。
電子產業發展至今,分工已變得無比複雜,蘋果沒有一座工廠,但核心供應商已逼近200家。複雜的分工意味著更加緊密的協作,也解釋了品牌與供應商進步的協同性。
同樣的道理,“高質量發展”的核心不是某個產品的成功,也不是某個品牌的銷量,而是一個產業的繁榮。
電子產業的超級工程不是一枝獨秀的參天大樹,而是互信共贏的長期利益分享紐帶,和以此為根基的生態系統。
如今,中國品牌開始引領電子產業的技術創新,面對的是一個更加成熟卻也更加龐大、複雜的產業鏈,考驗的是品牌對技術更深層次的理解,和對整個產業發展的根本性思考。
實驗室和生產線上無數的智慧與汗水組成了vivo的一張答卷,它目前還不夠完美,但足夠有參考價值。
全文完,感謝您的耐心閱讀。
參考資料
[1] 2024年第二季度中國智慧手機需求保持復甦,銷量同比增長6%,Counterpoint Research
[2] Global Smartphone Replacement Rate By Region:2008-2028, Techinsights
[3] 2024 年Q1全球摺疊屏智慧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 49%,Counterpoint Research
[4] 當vivo不再彷徨,飯統戴老闆
[5] 駛向深海,中國手機品牌的新徵程,遠川研究所
作者:何律衡
編輯:李墨天
視覺設計:疏睿
責任編輯:李墨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