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全球消亡潮,從哈佛開始了

本文授權轉載自公眾號:
遠播教育(ID: gi-114study)
作者:安妮
大家好,我是馬安妮,土生土長魔都媽媽,長年國際教育界搬磚,家有昆蟲迷普娃一枚。
作為一個從小到大,徹頭徹尾的文科生,看到#文科消亡成為一股全球性浪潮 上了熱搜,哈佛開始裁撤文科專案時,還是挺震驚的,同時也覺得可以理解。
圖 | 微博熱搜
今年秋季,哈佛本科生學院取消了至少30門課程,涉及20多個系,其中大多是文科。
被取消的課程中,歷史和文學系受影響最大,包括《從莎士比亞到杜阿·利帕的英國軟實力》、《購物中心的馬克思:消費文化及其批評》、《全球變性史》、《北美土著性別與性》以及《拉丁美洲種族的形成》等。
此外,藝術與建築史系和宗教研究委員會也各取消了三門課程,其中宗教研究的課程取消是由於“教師意外請病假”,其它幾個少數做出解釋的專案,給到的取消理由,也是因為教師轉入其它專案或者辭職。
圖 | 哈佛大學校報《深紅》
有學生感到憤怒和迷茫。2026屆的學生Zion原本選了“全球跨性別歷史”研討會,如今課程沒了,他只能另選它課。另一位2027屆的學生,Cober,則對自己選修的義大利語課程“《神曲》的宇宙”被取消感到“非常沮喪”,因為這門課程是他一直期待的。 
學生們之所以如此憤怒,還因為一點——學校“避而不談”為什麼取消,拿師資來說事,但背地裡的真實緣由,大家心知肚明。
經濟下行+AI時代,文科,到了全球性改革的重要時刻。
文科不吃香,大家多多少少是心裡有數的。

從我讀大學開始,就有人對我選的中文系表示嗤之以鼻了。理由是,文科門檻太低。一個學理的,他可以轉行來做文,但學文的,卻一點轉不了數理化生。
但門檻好踏,不代表沒有用,也不代表上限低,只不過市場贏面和升值速度,確實比理科弱一點。

這個問題,放以前還好,但如今經濟下行時代,就顯得尤為突出了。大家在選專業的時候,更傾向於理工科,爸爸媽媽們在雞娃時,也不管不顧孩子的興趣和天賦,就一個勁地洗腦”學文沒前途,一定要學理“。
一些自媒體,比如某選科指導大神,也放出這樣的風向,“文科都是服務業”,雖然人家後面道歉了,但很多人還是聽進去了。
圖 | 影片號截圖
再加上AI迅速發展,很多簡單的文科工作,都將被人工智慧所取代,傳統文科專業的優勢逐漸被削弱,同時理工科,特別是CS行業崛起,叫好又叫座,此消彼長之下,顯得文科不吃香了。
而大學,作為未來社會工作者們的“預備役”階段,對這樣的風潮更為敏感。
在哈佛大學,2022年僅有7%的新生計劃主修人文學科。這一現象並非孤立存在,許多國家都面臨著文科人數不斷下降的問題。資料顯示,從2012年到2020年,人文學位的畢業生人數下降了近30%。
圖 | Benjamin Schmidt的個人網站
大家都去選理科了,多開理科課程能招募更多的學生,對於一個需要自負盈虧的私立大學來說,自然要對投入產出做出計劃調整。
於是,大家都紛紛拿文科專案開刀,特別是那些學生少的冷門小眾課程,或者被合併,或者直接被拿掉。
從2012年到2020年,TOP20塔夫茨大學近50%人文專業被取消。
2023年,西弗吉尼亞大學削減28個專業(約佔總數的 8%)和裁撤143個教職(約佔總數的 5%),包括完全撤銷了世界語言系的教職崗位。
一場全球性的文科消亡潮,就這樣開始了。
圖 | pexels
但你說,文科真的就不值得選了嗎?
你去網上搜,去問AI,肯定都會回答你,不,文科的價值不容忽視,blablabla……
然後你默默點一下叉叉,繼續掙扎。
我就不講大道理了,對於我們要精心籌劃孩子前程的父母來說,我認為,未來文科當然可以選,只不過要更加關注以下幾點——
第一,傳統文科,慎選。
舉個例子,放在10年前,如果你是英語系畢業的高材生, 能找到很多體面又高薪的工作;如果你選擇法律系,考出律師證後就基本職業無憂;哪怕你只是中文系畢業,也能找到不錯的文職工作,做做辦公室白領。
但是如今,翻譯類的小程式、APP、人工智慧隨處可見,大家很方便就能完成翻譯工作,速記都可以靠機器;網上自助下載的法律模板、智慧指南、小程式讓素人DIY法律問題也不是那麼困難;普通的文職就更不談了,我一個做了20年標書的大學同學說,她兒子初三暑假裡就可以在家幫她幹活了。
時代不同了,如果我們還要考慮文科,就先想想,哪些工作如今或者未來,是會被AI所取代的,傳統單一的文科,很有可能“畢業即失業”。
圖 | pexels
第二,無論是文是理,以後都要“跨學科”。
2024年諾貝爾獎頒佈,物理獎和化學獎的獲獎者都出現了AI領域的專家,這個現象引起了一部分教育者的關注。
如果將來人類世界已經離不開AI,那麼文科也必然要和AI做結合,傳統的人文學科,將很大程度上和“數字化”掛鉤,比如數字化經濟,數字化教學,數字化社會學、心理學、管理學……未來學科交叉和融合會成為常態。
2024Fall,芝加哥大學就有一個跨學科專案招生:MS in Computational Analysis and PublicPolicy(計算科學和公共政策碩士),是受STEM認證的。這個專案的交叉學科內容主要側重於經濟領域,學生要學習包括計算機、數學、資料科學和經濟等方面的知識,綜合性非常強。

圖 | 芝加哥大學官網
國內高校也在緊隨時代腳步,探索“數字+”的交叉學科專案。可以說,人工智慧時代,對於人才甚至是普通人的要求,都會變得更全面、綜合。
第三,文科不會消亡,但需要走向更深度、更復雜的世界。
關注文科生數量下降時,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一個細節——國外學者在報道英語等傳統專業入學人數下降的同時,也提到了文化、種族、性別研究等領域,並沒有發生嚴重縮減。
圖 | Benjamin Schmidt的個人網站
上海科技館館長倪閩景先生,在分析未來世界的教育趨勢時,曾提到一個點,讓我記憶深刻。他說——
人類歷史上有過一個非常有意思的時期——古希臘時代。那時候,貴族是自由人,因為有大量的奴隸為他們服務。那他們幹什麼?他們發展了哲學、科學、藝術、體育等領域,比如奧林匹克就是那個時候開始的。我們也一樣,未來很多事情都由機器來做,孩子主要就是從事體育、藝術、科創,這將成為未來孩子生活、工作的常態,也一定會成為教育的常態。
他認為,將來機器人作為主要勞動力,替人類做掉了很多機械性工作,人類就空下來了,然後就有時間去思索、研究更多精神層面、發明創造的東西。
我覺得很有道理。如今,大家都削尖腦袋在思考,未來哪個領域不會被AI替代,不會下崗失業。但反過來,AI越發達,越是會將人類推向思想領域的新高度,推動我們去尋找人類文明的獨特性,不被AI統治的關鍵,這就是人文科學的使命,也是它的價值。
圖 | pexels
所以,綜上所述,不是文科“消亡”了,而是文科面臨全球改革,它的重要性依然存在,並會慢慢地融合和滲透在更多的學科裡。
最後我要為喜歡文科的孩子說一句。如今,我們已經明白“不能逼一條魚去爬樹”,不能盲目讓所有孩子去學奧數,同樣的道理,我們不能因為理科潮大興,就硬逼文科孩子去轉碼。
對於一個真心喜愛文科的孩子來說,文科,必然不止於語言或文字,它能帶領我們通往更大的世界,更高的天空。
本文來源:遠播教育(ID: gj_114study),專注國際教育15年,為家長提供及時、有效、實用的國際化教育資訊
FindingSchool

Andover、Exeter的夏校均已開放申請。
FindingSchool更新了一份寄宿美高夏校專案清單,撒福利給各位讀者啦!
今年的彙總收錄了13所私立寄宿美國高中的夏校專案,以表格的形式呈現給大家。
👇掃碼新增FndingSchool小助手👇
免費獲取美高寄宿夏校專案清單
(備註:美高夏校清單)
更多留學教育資訊點選關注FindingSchool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