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長風采丨張羽:以科技之力,逐低空經濟之夢

2024年,“低空經濟”被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政策環境持續最佳化,市場需求不斷增長,技術創新層層突破,產業生態繁榮壯大,低空經濟從概念走向現實,從“空中飛”走向“落地用”,迎來了快速發展的機遇。
在低空經濟的浪潮中,南京歐美同學會理事、拓攻機器人創始人張羽憑藉著留學海外所積累的知識與經驗,懷揣著科技報國的熱忱,毅然踏上了創業之路。
留學:從工程精研到金融視野的雙重積澱
2005年,張羽在南京大學電子工程系畢業後赴美留學。留學期間,他多次到美國的大農場和大型農機裝備企業考察學習。當時美國的大型農場已經達到了完全的機械化耕種管收,也大量運用了飛機、衛星遙感等現代化技術和裝備,這讓張羽看到了現代化農業生產的方向,也意識到機器人技術與實際生產活動結合能產生巨大的價值。
在紐約州立大學電子工程專業碩士階段的學習經歷,為他奠定了堅實的技術基礎;而隨後在伊利諾伊大學獲得金融學碩士學位,則為他打開了資本世界的大門。
技術思維與商業嗅覺的化學反應在張羽身上得到了完美體現。他回憶留學生涯時談到,“實驗室裡的電路板除錯教會我係統性思維,而金融課堂上的案例分析則培養了我的商業敏感度。”這使他能夠從技術可行性、市場需求和資本回報多個維度評估創新專案,為他日後在風險投資和創業領域的成功埋下了伏筆。
“我覺得美國的教育更注重興趣的培養和激發,培養模式上鼓勵各種新奇的嘗試,更容易出專才。對我們的啟示在於,應該專注感興趣的領域,走專精特新之路,在自己擅長的領域裡持續攻關。”張羽說。
2009年,張羽考取了美國FAA飛行執照,利用業餘時間,完成了幾百小時的飛行。後來又取得了中國民航局飛行員執照。這段獨特的經歷不僅滿足了他對藍天的嚮往,更讓他從操作者的角度深入理解了航空器的效能邊界和使用者真實需求。
“坐在駕駛艙裡,能最直接地感受到技術如何影響操作體驗,這種第一手認知是任何市場調研都無法替代的。”張羽說,這種使用者視角也成為拓攻機器人產品設計的重要哲學。
淬鍊:從科研到風投的多維歷練
2010年至2015年,在軟銀賽富基金擔任投資總監的5年,是張羽職業發展的關鍵階段。
這段經歷賦予他獨特的產業洞察力,“深入瞭解各種創業專案後,開始能夠辨別什麼是真正的技術創新,什麼是包裝出來的概念泡沫。”出於對飛行行業的熱愛,在做風投工作時張羽也會關注以無人機為代表的科技類專案,尤其是技術商業化路徑的可行性。“很多技術出身的創業者容易陷入‘技術完美主義’陷阱,而忽略了商業節奏和資本效率。”他坦言,在賽富的經歷教會他如何平衡技術創新與商業現實。同時,在科研崗位的工作經歷使他對技術研發的規律有著本能的尊重,“技術突破需要時間沉澱,不能簡單用資本邏輯來催熟。”
他先後在科研機構和風險投資行業積累了經驗,這種“產—學—研—投”的完整閉環,為他日後創業提供了全方位的準備。
創業:把握低空經濟的時代機遇
2015年,張羽作出了人生中的重要抉擇——離開風光無限的投資行業,回到家鄉南京創辦拓攻機器人。這一決定背後,是他對國內無人機市場爆發式增長的敏銳預判,更飽含了一位海歸學子科技報國的赤子之心。
低空經濟的國家戰略視窗期成為張羽創業的重要考量。他回憶道,“當時看到國家開始逐步放開低空領域政策,意識到這將催生一個萬億級的新興市場。”憑藉在航空領域的專業積累,他精準鎖定了無人機控制系統這一技術門檻高、附加值大的核心環節作為創業切入點。
張羽在介紹無人機產品
困難是創業路上的常態,也是一個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創業初期,公司僅有7人,沒有自己的辦公室,沒有固定的飛行測試場地,他們就在公司註冊地附近尚未完工的工地進行試飛。
張羽對公司的定位是“工業級無人機和飛控方案提供商”,商業模式選擇了B2B,將公司研發的無人機定位為生產工具平臺,致力於打造可靠和智慧的飛行工具,以適應各種複雜作業場景的需求。因此,公司從飛控產品的研發起步,逐步延伸到整機產品,憑藉在飛控技術上的豐富經驗和領先優勢,打造出了一整套純自研的飛控系統。
“在商業化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挑戰,我們最初開發的飛控系統技術指標很漂亮,但使用者實際使用中卻遇到各種問題。透過不斷的研發迭代,也逐步批次交付了越來越多的產品,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客戶。”他說,實驗室技術到工業級產品之間,隔著巨大的工程化鴻溝,攻克這些技術壁壘沒有捷徑,就是厚積薄發,死磕問題,不斷測試、調整、最佳化。透過持續迭代和與客戶深度合作,拓攻機器人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產品體系。
對張羽來說,選擇聚焦農業無人機和低空經濟領域,是一個“雙向奔赴”的過程。在公司早期飛控產品的客戶群體中,有大量的農用無人機廠家,所以便嘗試著將無人機運用到農業生產中。此後經多方調研發現,隨著中國城鎮化的程序,務農勞動力越來越短缺,市場急需適合中國農情的新型農機裝置,植保無人機是個很好的解決方案。“無人機是一種飛行機器人,是一個非常高效的生產工具門類,它可以與很多場景結合,提升生產力。”張羽表示,從農業無人機擴充套件到更廣泛的機器人應用,是公司發展的主線。
“我們不是為技術而技術,而是深入物流、農業、巡檢等具體場景,解決真實痛點。”張羽說,這種市場導向的研發策略使拓攻快速贏得了行業客戶的認可。目前,拓攻機器人生產的農用植保無人機已經通過了江蘇、浙江、山東、重慶等省市的國家級農機檢測,產品銷往全國各地,受到種植大戶的一致好評。
隨著5G、人工智慧、新能源等技術的融合創新,拓攻機器人不斷拓展應用場景,已覆蓋農業、測繪、電力巡檢、安防等行業應用,並推出多款行業應用無人機及相關軟硬體產品,覆蓋不同區域的作業要求,產品不僅國內熱銷,還遠銷30多個國家和地區。
張羽說,“出國留學開闊了我的視野,但回國創業才真正實現了我的價值。能夠參與國家低空經濟建設,是時代給予我們這代人的機遇。我們將持續聚焦無人飛行器這一品類,把飛行器做到更高效能、更多機型、更智慧化、覆蓋更多場景,助力國家戰略產業的發展,在低空經濟這片新藍海中,以創新為翼,向著更廣闊的天空進發。”
來源 :《留學生》雜誌
文:王威
今日文章推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