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卜松
來源:創業邦(ID:ichuangyebang)
文章已獲授權
全稱:北京優解未來科技有限公司
融資輪次:A+輪
產品/服務:新一代生成式智慧設計工業軟體與超材料技術
創始人:張海西
出生年份:1990
教育背景: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碩士
2025年2月,生成式智慧設計工業軟體與超材料技術公司優解未來宣佈,近一年內連續完成A輪及A+輪股權融資,本輪融資金額達數千萬元。A輪融資由中關村發展集團旗下雨林基金領投、老股東峰瑞資本跟投,A+輪由合世家資本獨家投資。

“我們的軟體就像工業界的DeepSeek,你輸入需求,它經過思考,直接給出最優解。”優解未來創始人、CEO張海西如此定義公司的OptFuture軟體。
“打個比方,過去設計一座橋,工程師需要考慮承重、使用壽命、成本,拍腦袋試錯無數次;現在,只需輸入基本的要求,AI就能直接‘反向’生成最優的橋樑結構,節省大量的工時。”
優解未來定位“新一代生成式設計工業軟體”,成立四年時間,2024年實現了近3000萬人民幣的業務合同。客戶遍及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九州雲箭、美團無人機、大眾汽車等頭部企業,商業化拓展初見成效。
這家初創企業的產品,逐步代替原先佔據國內壟斷地位的海外工業設計巨頭,正在軍工、航天、新能源汽車領域掀起效率革命。

做國產替代,打造新一代智慧設計工業軟體
創辦優解未來,源自張海西的職業經歷。
張海西出生於河南商丘,2017年碩士畢業於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研究方向是拓撲最佳化與AI深度學習。畢業後,他先後在航天科工集團和一家民營商業火箭公司任職。在結構設計工中,張海西曾使用過不少海外工業模擬軟體,如大型通用有限元設計軟體ANSYS、2024年底被西門子收購的Altair,以及曾主導研發赫赫有名的幻影-2000戰鬥機的達索軟體等。
然而,這些軟體在早期的使用體驗並不佳。
在航天、軍工和汽車製造領域,大多數產品的整體以及零部件的結構都相當複雜,在設計前期,需要透過計算機模型來預測產品效能,也就是模擬分析(CAE)。“比如設計一款電動汽車的電池包或者電機,要畫一個高質量的網格,傳統的大型有限元軟體畫一套網格,快的話要2周,慢就得1個月,汽車和火箭裡成千上萬個部件,模擬週期特別長,非常影響研發進度”。張海西說。

這些軟體是否有最佳化改進的空間?是張海西一直思考的問題。恰逢此時,國際形勢對行業市場的波及,堅定了他的創業決心。
2020年,包括Matlab在內的多款海外工業軟體被遠端封禁,我國軍工、航天、晶片等領域的重點高校和企業,急需國產替代產品。
張海西想到了母校清華的實驗室。
讀書時,張海西曾參與早期AI工業設計軟體的開發,而這款軟體從1999年就開始做。從導師杜建鑌教授那裡,張海西瞭解到,該軟體的開發效果很好,AI演算法的介入,使得設計週期被革命性地縮短。而且,和國外頂級大廠的產品相比,不僅關鍵模組的效能持平,部分模組甚至有領先優勢,唯一缺陷是功能不夠全面。
在一站式AI生成設計領域,海外巨頭如ANSYS、達索旗下的CATIA,以及新興勢力nTopology已經加速佈局,但國內尚屬空白。“中國工業設計人不能永遠用CAD畫手工圖紙。”張海西意識到,這是一個商業轉化的絕佳機會。
張海西力邀杜建鑌教授加盟,還拉上清華汽車工程系的博士後周平章,於2021年初在北京成立了優解未來,專注新一代智慧設計工業軟體的研發。

縮短研發週期40%,降低製造成本30%
事實證明,張海西的判斷是正確的。公司成立四年後,開發的軟體OptFuture,使用者提出需求,可以迅速給出最優解。
這是如何做到的?
傳統工業設計軟體依賴人工經驗,工程師需要在CAD(設計)、CAE(模擬)、CAM(製造)幾款相互獨立的軟體之間,反覆切換使用,耗時動輒數月。而優解未來的OptFuture將三者整合到一起,這款全新的軟體平臺被定義為CAX(生成式設計工業軟體)。
CAX用三招實現了破局:空間網格法、AI最佳化演算法模型、超材料模組。
首先,針對傳統有限元網格“難畫”的問題,優解未來團隊在查閱行業資料之後,發現了全新的技術路線——空間網格技術。
這項技術的優點,是對複雜模型可“一鍵劃分網格”,且效果均勻一致,即使模型發生畸變,對精度的影響也微乎其微。如果做個類比,傳統網格像費時費力的手工刺繡,而空間網格像標準化的3D列印。

作為國內首創該技術的公司,最終效果堪稱驚豔。張海西說,在對腳踏車架CAD設計模型的測試中,儘管需要處理小碎面、過渡稜角和異形曲面等複雜情況,空間網格技術也僅用15秒就完成任務,而使用有限元網格的ANSYS要耗費34分鐘。
其次,透過引入AI拓撲最佳化演算法模型,並以此為基礎開發出力、熱、聲學求解器,OptFuture軟體數秒內即可提供多種最優結構方案。
“我們改用AI來做加速計算,把原來幾小時或者幾周的複雜數學方程組求解過程,壓縮到了幾秒鐘。”張海西說。
而將超材料技術模組內建到軟體平臺,讓優解未來擁有了與國際軟體巨頭“叫板”的實力。
一塊普通的木頭,將其內部結構變成類似蜂窩或者海綿的孔隙狀,就能大幅提升其隔音和散熱效能。如果需要隔音30分貝,這塊木頭的孔隙結構應該長什麼樣?具體引數是什麼?OptFuture用自研的AI拓撲演算法,結合超材料技術,實現微結構最佳化設計,最終生成木頭的模型。
張海西透露,依靠這套技術,優解未來幫助解決了美團無人機和中國載人月球車的輕量化設計、振動、散熱隔熱等難題。

例如,在某無人機客戶研發中,匯入電池包模型後,原本需要兩週處理的有限元網格,在優解未來開發的OptFuture平臺上3分鐘自動生成。輸入“減重15%、續航增加10%”、“散熱效率提升20%”等需求後,AI在1小時內能給出7種創新結構方案——這相當於過去整個團隊半個月的工作量。
“超材料的用途在高階製造業非常廣泛,但是目前全世界有我們這種功能的軟體不超過3家。”張海西說。
除設計之外,OptFuture還能兼顧製造環節,工程師輸入效能、加工工藝、成本、運輸條件等引數,就會得到一份綜合最優設計方案。
“做一款兼顧個性化需求和標準化功能的軟體,本質就是提供了一種超值服務。”張海西說。傳統的同行,提供的是一個設計工具,但是優解未來提供的是生成式設計工業軟體,把工具升級成解決方案或者設計服務。
“優解雖然交付的還是軟體,其實是為客戶提供了一套先進的設計能力。使得客戶不再需要依賴有經驗的工程師以及大量的時間投入,把軟體的附加值從工具變成了服務,市場天花板顯著提升。”峰瑞資本執行董事劉鵬琦表示。
張海西透露,如今,OptFuture已落地超過100個高複雜度工程設計專案,相較行業平均水平縮短研發週期40%,降低製造成本30%。

提高市場天花板,未來做工業設計的Github
要向市場和投資人介紹公司的技術產品,張海西團隊面臨了不小的挑戰。
“我們見了二三十個投資人,跟人家講拓撲最佳化演算法,對方都聽不懂。”張海西回憶,很多人對“生成式工業設計”、“超材料技術”名詞或不明白,或心有疑慮。那段時期,他密切接觸資本兩三個月,沒有一家願意出手。
陷於最艱難的谷底之際,啟迪之星創投投資了優解未來種子輪,這也是公司的第一筆啟動資金。在投資人的啟發下,張海西迅速轉變了思路,“無論是產品、場景還是PPT,都應該學會做減法,解決最核心的痛點”。他還借鑑網際網路的快速迭代思維,儘管這不符合行業傳統做法,“創業公司的試錯成本太高了,快就還有改正的機會。”
對於張海西來說,更重要的任務,是儘快找到可落地的商業模式。光靠賣軟體,利潤率太低,而且國內的企業級客戶用慣了盜版軟體,付費的意願不強。
為了培育市場,優解未來團隊一度免費為客戶驗證專案,比如設計一條輪轂、一個電池包,不滿意不收費。軟體還開透過長達3-6個月的試用許可權,透過頭部客戶的標杆案例,打響知名度。張海西記得,產品在商業化的頭半年,“基本不要錢,但是客戶反饋的使用體驗遠比海外軟體好”。
此外,優解未來也致力拓展軟體的平臺通用性,將業務擴充套件至汽車、船舶、無人機、人形機器人等領域。

發展到第四年,優解未來已經有30多人的規模,營收節節攀升,2024年公司實現了近3000萬人民幣的業務合同。客戶遍及中國兵器工業集團、中國航天科工集團、九州雲箭、美團無人機、大眾汽車等頭部企業,商業化拓展初見成效。
隨著產品理念逐步被認可,優解未來在資本市場開始受到關注。從天使輪到Pre-A輪,峰瑞資本、金沙江創投、藍馳創投等知名機構陸續押注。在最新披露的A輪與A+輪,公司還引入了中關村創投、合世家資本等產業資本。
劉鵬琦對張海西的綜合能力有很高的評價:“從一個工程師,變為產品經理,又變成了銷售負責人,這種組織和個人的進化能力才有可能支撐公司走的更遠。”
他認為,優解未來的創新正在重塑工業設計流程,“透過拓撲最佳化的技術能力,不僅能實現更高的效率,還能實現更好的質量,帶來的附加值遠遠大於國產替代。”
談到未來中長期的規劃,張海西總結為“技術全棧化、場景全球化、生態開源化”。
技術全棧化是團隊的開發目標,把OptFuture升級成“CAE即時模擬+生成式AI+超材料”一體化平臺,覆蓋設計-模擬-製造全鏈路,並整體遷至雲端;
場景全球化即探索國際出海和深耕國內渠道,深度切入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供應鏈;
而生態開源化,則是開放部分演算法模組和二次開發介面,與高校、企業共建智慧設計開發者社群。
“我們的最終願景,是建一個工業設計領域的Github。”張海西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