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城建築設計新作|打破邊界的台州黃巖區職教中心

怕錯過好文章?快把我們設為⭐星標👆

校園鳥瞰圖 ©QCAD
生境後的黃岩職教(影片) ©QCAD
工業化的發展,推動形成了界限分明的學科分類,在教育領域也產生了根深蒂固的影響。然而隨著現代經濟、社會與科技的進一步發展,學科融合成為了高等教育的重要趨勢。學科之間透過“交叉”“融合”“跨界”才能培養出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的創新型、複合型、應用型人才。在此背景下職業教育需要打破學科邊界,實現跨界融合。
校園南側效果圖 ©QCAD
專案位於浙江省台州市黃巖區,建設用地約312畝,總建築面積約22萬平方米,涵蓋汽修、計算機、烹飪、設計、旅遊、學前、財經、機械、模具、電商等專業。在校生9000人,規劃辦學規模為 180個教學班。主要包括教學、實訓、宿舍、食堂&風雨操場、學術融合環、圖書館、報告廳、展覽中心、綜合行政樓、成教學院、400米田徑場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公眾AT建築技藝

設計思考
打破學科邊界:互聯互通,學術融合
新質生產力主導:新質生產力是以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以勞動者、勞動資料、勞動物件等全生產要素大幅提升為核心標誌。新質生產力需打通“基礎研究、技術創新、產品開發和商業化”等環節,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學科邊界的模糊:隨著時代發展現代職業教育逐漸呈現跨專業學術交融,人才鏈、產業鏈、創新鏈深度融合的特點。職教學校設計必須打破學科邊界,才能實現教育的整合創新締造未來產業變革。
人工智慧的發展:AI、物聯網和虛擬現實等技術對職業教育將產生著深遠的影響,推動著教育理念、方法、內容和管理等方面的變革,也打破了教育的時間和空間限制。校園建築空間設計勢必走向人本化、人文化、自由化的特點。
學術融合環架空層 ©QCAD
因此,校園設計需緊扣以上時代發展趨向,學科設定需結合當地特色產業需求,以此打造高符合度的職教校園。在校園中心設定學術融合環,將三個教學組圖與宿舍組團串聯成一個整體;合班教室、學術交流、會議等功能以立體聚落Box置入學術融合環,打造校園內的跨界交流公共平臺;學術融合環設定立體連廊體系與教學組團相連通,使各學科互聯互通,用空間創新打破學科邊界促進跨學科的共享交融,激發教師和學生的交流和創造力。設計中精心組織景觀視線通廊,教學組團的外廊視線可穿越學術融合環的開敞空間看到中心湖景色,為校園師生提供了優美的景觀視野。校園空間設計誘發學生間的交往互動及景觀互視,最終形成視景舒適、學術融合、人文自由、開放多元的未來校園。
校園功能佈局 ©QCAD
打破校園邊界:開放共享,分合有度
社會開放 校城融合:校園作為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專案設計打破校園邊界,促進校園與城市共建共享,構建多層次的開放空間與活動場所。在滿足學校使用要求的同時兼顧城市居民的日常需求,將運動場館、圖書館、展覽中心、報告廳、地下停車等功能與社會開放共享,從“校城分裂”走向“校城融合”實現校園價值向社會價值的延申。
價值開放 產教融合:職業教育如何為師生提供有效的社會實踐平臺,如何凸顯經濟價值,構建“產教融合”的長效機制,是職教校園設計的重要課題。設計重點考量實訓功能的佈局以促進校園與企業的空間連結,將摸具實訓廠房、汽修實訓(4S店)、服務培訓等營收業態沿城市介面設定,校園東北角設定成教學院等,以上功能用房對外沿街彈性開放,對內與學科教學聯通;吸引產業入駐實現校企合作、共創雙贏,賦能黃岩高階智造產業的發展。
院內開放 集約共享:傳統職教校園因公共資源缺乏共享,學科間往往處於分隔狀態自成體系宛如院內孤島。設計中將校園公共功能如學術融合環、圖書館、報告廳、展覽中心、食堂&風雨操場等設置於校園中心,達成集約建設、共享共用的目標。校園中心打造開放共享的生態綠芯中心湖公園,沿湖設定環湖彩虹跑道,為各師生營造生態人文、充滿活力且視景舒適的學習生活環境。
學科開放 專業融合:職業教育學科內各專業之間的知識融合與實踐互鑑是職業教育適應新發展理念的重要特點。設計中教學組團透過緊密便捷的流線設計及主題性的院落空間,促進專業間的內聚與融合,營造靜謐的學科聚落。
四個層級的空間梯度 ©QCAD
透過“對外社會開放—促進產教融合—校內開放共享—學科交流互動”等四個層級的空間梯度開放,分合有度形成不同層次的開放共享,實現校城、產教、學科、專業的聯動與融合。
教學樓沿河透檢視 ©QCAD
打破文化邊界:和合共生,相容幷蓄

歷史悠久的台州和合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獨特的文化內涵,推崇“和衷共濟、和合共生”的理念。台州也具有享譽國內外的現代製造產業,黃岩模具產業在國內處於領先地位,是現代工業先進生產力、科技力的代表。設計透過傳統地域文化與現代建造技藝的碰撞:將傳承地域文脈、向古而新且含蓄內斂的書院氣息,契合工業製造內涵的工匠精神及簡潔明朗的工業氣息,傳達柔美靈動、精細極簡的科技之感三種風格並置於校園中,讓校園風貌變得多元豐富,相容幷蓄!

校園設計打破文化邊界突出校園海納百川的包容性與互鑑互融時代性,將“書院風、工業風、科技感”融入校園設計,將多元的文化融入現代校園,取百家之長和合共生。
 “書院風、工業風、科技感”  ©QCAD
規劃理念
鬆弛有度的“校”與“園”
校園以“一園一環四組團”為空間規劃格局,以大尺度的綠色生態中心湖公園為核心,學術融合環將汽修計算機、設計服務、模具機電三大教學組團及宿舍組團串聯環抱,環內自然成“園”,營造自然鬆弛的中心湖公共生態之“園”;環外各組團形成高效緊湊靜謐的教學之“校”;整體形成內鬆外緊的校園空間規劃。校級公共建築以消隱景觀化的姿態點綴穿插於中心湖公園景觀之中。與自然相得益彰,營造出生態親和、理性治學的人文校園。
“一園一環四組團”的空間格局 ©QCAD
“四水歸明堂”的三個教學組團與宿舍組團以中國傳統書院結構為依託,融入現代校園空間特徵,傳達出中式美學的深遠意境。從組團空間到校園中心湖的路徑曲直有度、逐級遞進,呈現從獨立向公共,由理性至感性的漸變,形成富有層次的空間序列。在秩序化的空間中園景互融、露隱相間,自然與人文充分交融,實現校園文化性、傳承性、時代性與實用性的有機統一。
賡續文脈的“禮”與“樂”

校園以“天圓地方”的傳統規劃佈局理念,運用傳統“禮序”空間營造校園主軸,整體採用嚴謹對稱的空間規劃佈局,體現書院建築的精神內涵,營造文化性和儀式感。“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樂由中出,故靜;禮自外作,故文”。校園主入口設置於交通便捷、城市形象面較好的東側,同時在南、北設定兩個次入口,形成三個昭示性的外向“禮序”空間,校園中心營造園林化中心湖景觀空間,形成內向的“樂和”空間。

 外向“禮序”空間 + 內向“樂和”空間 ©QCAD
校園打造“東入口廣場—禮儀校門—校前廣場—綜合行政樓—中心湖公園—圖書館—學術融合環連廊—食堂&風雨操場—田徑場—看臺”為空間序列的校園主軸。形成“北入口廣場—禮儀校門—校前廣場—學術融合環連廊—報告廳—中心湖公園—展覽中心—學術融合環連廊—校前廣場—禮儀校門—南入口廣場”為空間序列的校園南北輔軸。兩條校園“禮樂文教軸”形成“前庭後院”的空間架構均衡劃分校園四大組團空間,從而形成中軸對稱、禮樂交融的校園格局。
方案與策略
中心湖公園
校園中心打造直徑200米的開闊園林景觀——中心湖公園,引入自然水系,打造生態湖景,林木扶疏,碧波盪漾,成為校園的公共生態綠核;並與教學組團互為滲透,營造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校園,打造公園中的學校,學校中的公園。

中心湖公園設定濱水棧道、文化展示、戶外劇場、濱水舞臺等活動空間以及圖書館、下沉式報告廳、展覽中心等公共建築,自然與人文建築相結合,為給學生打造一個可遊、可賞、可用,承載多元活動的高品質校園戶外公共空間。不僅為學生提供了一個獨特的學習和成長的場所,更是一個承載學生青春記憶的精神空間。

校園的公共生態綠核 ©QCAD
中心湖景觀 ©QCAD
學術融合環
學術融合環內融自然中心湖景觀,外聯教學組團建築,很好的起到連結過度作用,讓兩者之間和諧共存,塑造“高效便捷、邊界模糊、人文自由”的獨特校園空間,傳達出和合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
學術融合環多維立體聯通教學組團連廊、屋頂平臺等空間,從而構建出緊密聯絡、共享融合的“校園綜合體”。學術環沿環廊佈置合班教室、學術交流、會議、休憩等多種共享空間,為各學科提供更多社群化的積極交流場所和個性化的多元學習空間。學術融合環是學科融合的紐帶,促進跨專業學術的碰撞,營造共同探索的無邊界學術氛圍與場域。環內建入穿插組合的功能模組後讓行走路徑變得曲折而富有變化,形成步移景異、開合有度的遊走體驗。
學術融合環中心湖景觀 ©QCAD
學術融合環構建“校園綜合體” ©QCAD
 步移景異、開合有度的遊走體驗 ©QCAD
學術融合環共有四段學術環,兩兩相對;三段環形連廊與綜合行政樓共同組成。每段學術環以淺色系橫向較為開放空間為主,中間置入了一個深色系豎向較封閉實體,內建兼具休憩、賞景、互動功能的多折角樓梯,形成豎向蜿蜒的趣味空間。該實體既如太湖石一般矗立在中心湖邊,夜晚透過泛光設計又變成了形如“魯班鎖”的空間穿插效果,從而讓學術融合環產生橫豎穿插、深淺相間、虛實相生的對比,空間效果十分得立體有趣。 
環形連廊桁架懸掛結構 ©QCAD
 “魯班鎖”內趣味遊走的樓梯 ©QCAD
“太湖石”(上)與“魯班鎖”(右下)的效果切換 ©QCAD
教學及宿舍組團
教學組團採用合院佈局形式,傳承書院精神融入現代校園空間,內連學術融合環與中心湖公園景觀,外銜城市形成產城融合;每個組團靠校園內側佈置教學用房,外側設定實訓功能用房,形成“理實一體,素創統一”的現代職業教育功能組合。各教學組團以秩序理性的合院建築為母題,依據學科設定要求每個組團同形異構和而不同。
教學組團底層架空,空間轉折連線處設定開放空間,圍而不合打破建築與庭院之間的界限;底層架空與開放空間塑造了校園內良好的風環境,避免因組團圍合而形成風影區降低空間舒適度。設定組團環廊串聯起各個教學及非教學功能空間,空間設計以學生的動線路徑為依據,在教學組團交叉位置設定公共空間,如結合茶水點設定學生課休交往空間,多專業共享的合班教室,組團核心處設定開敞的橙色樓梯將豎向各層串聯起來,以上設計有效啟用空間熱度,促進專業間的交流與互動。
轉角處的熱度開放空間及豎向互動樓梯 ©QCAD
夜景效果  ©QCAD
結合不同的下沉庭院,在2#教學組團設定小型風雨操場,宿舍組團設定學生接送等候區功能;下沉庭院為地下室空間營造較好的通風采光環境。在模具車間、汽修車間、小型風雨操場、小食堂、生活服務中心等屋頂設定形式各不相同的綠化空間,為學生提供多樣化的立體社交活動空間。
小型風雨操場及下沉庭院 ©QCAD
校園形成下沉庭院、地面景觀、屋頂綠化等多維度生態體系,同時在教學組團中以拱券結合紅磚元素加以點綴,透過多方案紅磚砌築方式的比較,最終選定最優方案。
紅磚拱券多方案推敲 ©QCAD
各教學組團內院落結合學科特色分別賦予科技性、時尚感以及工業風主題,宿舍組團以休閒感為主題;透過植入輔助教學、課間休憩、文化展示、戶外交流等功能,將院落打造成為功能豐富的沉浸式景觀空間。
教學組團庭院環境 ©QCAD
綠建措施

設計將綠色低碳、健康舒適和環境可持續理念融入校園全壽命期建設週期中。透過被動優先、主動最佳化的策略,實現健康舒適、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綜合平衡。

將報告廳置於地下以覆土消隱之態掩映於中心湖景觀之中,削弱建築壓迫感,成為自然的延伸。報告廳屋頂自由可達,打造承載多元活動場景的露天藝術劇場,Bring people outside,引導綠色健康的行為;5.5米高的自承重玻璃展廊將中心湖景色無遮擋的納入室內,Bring landscape inside,形成很好的視景空間。報告廳設定綠化庭院、採光天窗、導光筒等促進空間實現自然通風采光。同時採用低用能空間圍合高用能空間,以降低主要使用空間用能。
承載多元場景的露天藝術劇場 ©QCAD
掩映於中心景觀的報告廳 ©QCAD
報告廳大跨度鋼桁架結構 ©QCAD
中心湖景色無遮擋地納入室內 ©QCAD
報告廳節能措施 ©QCAD
圖書館採用圓形體量與周邊環境融合共生,透過折線型標準幕牆單元設計,實現工業化下的詩意營造,打造校園主軸上的標誌性建築。結構設計創新性採用傘撐鋼結構體系,營造彈性可變室內空間,並形成360°無柱視景空間。圖書館中庭開設天窗引入天然採光,灑在中庭牆面上的光影隨著時間的流轉而不斷變化;建築中庭頂部設定可啟閉的高側窗,過渡季開啟形成拔風效應,冬季與夏季關閉避免能量流失。
承重結構分析 ©QCAD
360°無柱視景空間 ©QCAD
圖書館節能措施 ©QCAD
 圖書館設計生成 ©QCAD
展覽中心採用板桁架鋼結構體系,200×140的結構柱同時也是幕牆的龍骨,形成極為輕薄的空間造型,體現技藝之美;同時為了減少裝置對空間淨高的不利影響,空調選型採用地吹風形式,將裝置藏於地面以下,實現了純淨的室內空間效果。展覽中心採用三玻兩腔惰性氣體玻璃幕牆,透過多種節能策略的綜合運用,實現了近零能耗的目標。
展覽中心板桁架鋼結構體系 ©QCAD
純淨的室內空間 ©QCAD

宿舍樓由於多層建築24m限高要求,坡屋頂採用盝頂形式,設計中巧妙利用平屋頂部分設定了3600㎡的光伏發電雙玻元件,為校園提供可再生能源;同時宿舍的熱水採用空氣源熱泵系統來提供。

食堂的屋頂設定天窗將天然採光引入景觀庭院,為大空間食堂內部營造舒適的風、光環境,天窗同時也是建築消防排煙設施。食堂上方的風雨操場頂部設定四方形的環形高側窗,為大跨度體育館帶來良好的採光與通風;靠西側牆面豎向窗戶外設定穿孔金屬板,避免光線直接進入室內在體育館內部形成炫光;同時穿孔板是結合泛光要求進行開孔,內嵌均勻佈置RGB燈珠,在夜晚面向大田徑場可成為動態視覺媒體屏。
食堂屋頂設定天窗將自然光引入景觀庭院 ©QCAD
風雨操場 ©QCAD
穿孔板內嵌均勻佈置RGB燈珠 ©QCAD

夜晚動態視覺媒體屏效果 ©QCAD

模具車間透過頂部天窗設定實現“捕光捉影”有效解決大空間及教學連廊的自然採光的問題。實訓及模具車間預留樓面荷載餘量以適應將來專業調整的可變性與靈活性;實訓教室、普通教室均採用標準框架結構柱網,後期可結合專業設定變化靈活調整分隔;風雨操場採用大跨度鋼桁架結構,賽時可轉換為專用場地;風雨操場北側牆面設定大顯示屏,既可作為賽時的電子比分牌,又可在開學季作為開年級大會的顯示屏;類似以上彈性適變空間策略實現職教校園空間多場景轉換應用,達到韌性校園建設的目標。
模具車間效果圖 ©QCAD
模具車間透過設定頂部天窗實現“捕光捉影” ©QCAD
結語
在行業下行的當下,我們能遇到像黃岩職教這樣的綜合性大專案不失為一種逆境中的幸運,因此設計團隊上下都十分珍惜這樣一個實現設計夢想的機會。整個設計過程儘管遇到種種困難與挑戰,但大家始終能全情投入,以專業的力量與各方積極溝通並達成理想的解決方案,讓設計的初心與效果得以最大程度的保留與堅持下來。藉此機會想對本專案的建設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及各個顧問與第三方評估單位與行政主管部門道一聲感謝。專案目前已進入實施階段,我們深知也才剛剛真正開始,希望在未來能有一個高品質的作品落地在黃岩!
黃岩職教建築設計(影片) ©QCAD
專案資訊
專案名稱:黃巖區職業教育產教融合工程(一期)
專案地點:浙江台州
總建築面積:220 127.1m²
設計單位:杭州千城建築設計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開工時間:2024.9.5
預計竣工時間:2027.9.5
方案主創:孫勇、李興奎、王偉、楊海艇、姜海傑、麻哲宇、趙詩雯、滕松、史韻白
專案負責人:孫勇、姜海傑
建築設計:王偉、呂曉剛、楊海艇、徐誠、周新軍、陸波、唐韻文、趙永鋒、周安柳、王妙丹、葉尚晶、劉悅、王翔宇
結構設計:周升、程澤鋒、陳江平、汪彥平、許倩、朱立偉、姚永江、查學文、王學威、楊詠妍、何磊磊、金鑫
給排水設計:李履輝、何紀偉、餘佳睿、孫二傑
暖通設計:過鳳嬌、陳志鋒、林秉辰
電氣設計:張秀軍、陳明賢、陳誠、孫開勝、張瑞清
智慧化設計:夏世員
景觀設計:陳新、謝翊、相霜、喻科平、張敏
裝修設計:路瑤、歐陽武、焦宇、盧劍宇、石曉林、華許傑
幕牆顧問:熙瑪幕牆 蔡一棟
幕牆設計:羅文倩、劉冰、武磊落
泛光設計:高軍、孔燕娜
聲學設計:張棟、王東
水景設計:沈涵益
BIM設計:杜澤杭、餘超林、曹嘉穎、湯超、施北辰
綠建設計:鄒滔、賀文濤
基坑設計:顧偉斌
業主方:台州市黃巖區教育局、台州市黃岩經開投資集團有限公司
施工方:浙江天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三門中誠建設有限公司
監理方:五洲工程顧問集團有限公司
勘察方:大連市市政設計研究院有限責任公司
發文編輯|wenjin
主編 | Sherry Li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