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前文藝青年的心靈指南,放在今天還有用嗎?

*本文為「三聯生活週刊」原創內容

《美食、祈禱、戀愛》不只是一部旅行傳記,也是一部關於自我探索與成長的心靈日記。作者伊麗莎白·吉爾伯特透過美食、靈性和愛情的三重敘事,揭示了自己如何在經歷人生困境後,找到自我與內心的獨立。
文|白詩南
在身心靈、療愈、頌缽這些字眼兒大規模出現在社交媒體之前,很多人對於生活中的“放下哲學”大多來自一本名為《美食、祈禱、戀愛》的書。
《美食、祈禱、戀愛》劇照
作者伊麗莎白·吉爾伯特(Elizabeth Gilbert)出生在美國康涅狄格州沃特伯裡。在這個偏僻的地區,她沒有鄰居,沒有電視,也沒有唱片機,因此,閱讀書籍成了她們姐妹的唯一樂趣,偶爾,姐妹二人也會嘗試著寫小說和劇本作為鄉下生活的娛樂。
在紐約大學取得政治學學士學位後,吉爾伯特曾經歷了各種工作體驗,從酒店的廚師到酒吧的調酒師,從餐廳的侍應生再到雜誌編輯。在不同的行業中,她體驗到了不同的生活軌跡,也接觸到了形形色色的人。接受《紐約時報》採訪時,吉爾伯特坦言,自己的寫作深受歐內斯特·海明威早期的作品《在我們的時代裡》的影響,因此,她也把自己的短篇作品整理成小說《最後一位美國男人》(The Last American Man)吉爾伯特說,“作家要在探索世界的過程中尋找故事”。在那時,她已經開始為接下來的旅行積攢路費。
或許就是這樣的經歷造就了《美食、祈禱、戀愛》中那個“她”的形象。出生於鄉村的吉爾伯特並不適應大都市的生活,即便她有穩定的收入和家庭,卻無法在紐約找到一絲幸福感。她在半夜醒來,覺得周遭的一切都很陌生,她需要為自己的人生找到下一個座標。
吉爾伯特的分手是痛苦的。那是一場漫長的拉鋸戰,愛意消退讓兩個人都陷入極大的痛苦之中。她所要的安全感並不是別人預期的那種幸福和美滿,她所期待的是一種熱情、平靜與信仰的平衡,而此時,她並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在哪裡。因為在這樣的生活環境中,她也會被世俗的慾望迷惑,也會被書本里的愛情故事所遮蔽雙眼,在找到愛情,找到一切之前,她必須先找到自己。
在同名電影中,這個橫跨三國的起點是透過一則寓言開始的。先知告訴吉爾伯特,“你會經歷兩次婚姻,一長一短”;“你會失去目前所有的積蓄,但你也會重新拾回財富”;“你註定會回到這裡”。這種頗具東方式的宿命論或許並沒有讓吉爾伯特重視,但想到自己在紐約的生活,在那個“離開”或“留下”,“獲得”或“放下”的糾結中,她開始思考起生活的本質,這是愛的前提。
義大利之旅,是小說中最吸引人的部分。在這段旅程中,所有讀者都像吉爾伯特一樣展現出對於美食的痴迷,這也是她重新建立自我情感關係的地方。
“你知道嗎,義大利麵是我的靈魂食物。”
“為什麼?”
“因為它告訴我,生活可以慢慢來。”
這是吉爾伯特做出的第一次調整。在感受食物的同時,她逐步地從痛苦和壓抑的情感中把自己釋放出來,試圖去感受歡樂。吃一口義大利的麵包,瞬間,時間彷彿停止了,“我感到一種久違的舒適感,彷彿所有的痛苦、焦慮和掙扎都在這片刻的滿足中融化。我明白了,生活中的小事也可以成為自我恢復的起點”。與紐約工作時味同嚼蠟的餐食相比,義大利菜就像是一種饋贈,在重拾熱情與慾望的過程中,她也開始了自我修復並試圖跟自己的過去和解。
在狂歡、愛、美味的簇擁下,吉爾伯特懂得,“人生像一場大菜,不必一口氣吃完,慢慢品味才會更好”,輕鬆而深刻的哲理,象徵著她決定不再急於追求終極答案,而是享受每一個過程和每一份愛。或許這就是當你問到一個廚師,為什麼烹飪的菜會如此美味時,總會得到一個俗氣但又蘊含真理的答案——最重要的食材是愛。
我們不妨回想一下吉爾伯特在來到義大利之前的一幕,在和朋友的一次對話中,她講道:“20多歲的時候戀愛、結婚,30多歲的時候忙家裡的瑣事,突然有天你覺得這不是自己的生活,然後開始看心理醫生……自從15歲以來,不是在談戀愛,就是在分手,連兩週的單身時間都沒有來處理自己的事情。”那時的吉爾伯特“不需要思考,只需要改變”,而現在,她在三分之一的旅途中,已經變得從容許多,或許,這也是接納自己的最重要的前提條件。
離開義大利後,吉爾伯特前往了印度,在一個廟宇中進行冥想和靈性修行。印度是一個巨大的未知,這裡殘存著古老的儀式和信仰,這裡似乎與現代氣息格格不入,但卻也讓人著迷。電影中的鏡頭快速切換,印度廟會十分熱鬧,祭拜神靈的人們穿著五彩斑斕的服飾,敲鑼打鼓,空氣中瀰漫著香火與煙霧,廣場上擠滿了信徒。吉爾伯特站在人群的邊緣,眼神中流露出些許驚訝與敬畏,她深吸一口氣,感受著周圍的能量,此時,她不再是旁觀者,她的身體與這東方文化與宗教的儀式深刻交織。
“你來這裡是為了尋求平靜?”
“我不確定我在找什麼。”
“那你就先學會放下,其他的會自然而然地出現。”
簡單的對話直指吉爾伯特的內心世界,的確,即便是經歷了義大利的餐酒狂歡,她仍舊沒有對自己的內心進行深刻意義的自我剖析與反思。在印度,吉爾伯特需要的是一場與自己的“孤獨的對話”。
“每當我沉浸在冥想的狀態,我才發現,內心的聲音一直在呼喊,卻被我忽視了太久。每一個問題,每一個困惑,都不是來自外界,而是我內心的未解之謎。”在書中,吉爾伯特暫時遮蔽了來自外界的干擾,更重要的是,她也遮蔽了內心思緒的干擾,她讓自己找到機會,對話心靈,觸碰到那個自我認知的根源,接受了昔日經歷的種種傷痛,放下了關於未來的模糊的焦慮,或許也從而得到了一絲安寧。
在小說中,最能夠反映吉爾伯特心態變化的一句是,“有時最深的智慧,來源於你沉默的時刻”。沉默的力量來自對過去的放棄,也揹負著親人和朋友的失望,但在有關自我的選擇中,她權衡了輕重,最終選擇放棄財富與過往,用於承擔所有的未知所帶來的危機,或許在這一刻她已經收穫了平和與平靜。
當生活的哲學仍舊與人生意義相悖時,吉爾伯特向著下一個目的地出發了。這是美麗的印度尼西亞的巴厘島,所有來過這裡的人都會感到愜意與安靜。在這個小小的城中,她想找到一個巨大的答案。
“你為什麼來巴厘島?”
“我來找答案。”
“你找到了嗎?”
“我找到了一些,也許只是找到了一部分。”
清晨的海灘上只有輕柔的陽光,空氣中瀰漫著鹹鹹的味道,吉爾伯特深呼吸,望著大海,凝視著遠方,海面的深處一些漁船在輕輕晃動。如果說先前她找到了一種與大自然的聯絡,那麼此刻,她彷彿在人、自然與人類社會中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我不再需要愛情來驗證我的存在,也不再依賴他人來填補內心的空缺。我學會了,只有在自己感到完整的時候,才能真正愛上別人”,在巴厘島,愛情不再是她的救贖,而是她人生中的一個美麗部分,這種新的平衡點,讓她接納自己和他人的不足,接納與自己和他人建立健康關係,也讓她找到了接納自我的力量。
愛情不是答案,也不是解藥,不是支撐自己內在獨立的力量,也不是忠於職守的情感寄託。在這一刻,愛情就是吉爾伯特自己,她用愛情彌補了內心的平衡,或者說,她用一種身心靈的智慧為自己騰出一片愛的空間,在她看來,愛是智慧與自我尋找的哲學答案。
“有時我們不需要答案,我們只需要一個機會去活得更好”;“放手不代表忘記,它意味著你已經準備好迎接新的開始”;“旅行不是為了逃避生活,而是為了讓生活變得更加真實”。這些看似藉口逃避現實的理由,實則展示了一個人從最初的迷茫到後來的覺醒;一個人終究為誰而活;在與世界的和諧相處中找到自我認同。整本《美食、祈禱、戀愛》似乎都貫穿著愛的主題,吉爾伯特在不同的文化、地域中實現了內在的獨立,尋找到愛。
法國哲學家薩特認為存在先於本質,人類是透過自由選擇來定義自己的存在,這種思想對於自我認知的解讀尤為重要。返回頭再看小說,是吉爾伯特自我決定的方式重塑了自己的人生,儘管在這一過程中,薩特所強調的“自由帶來的焦慮”也有所體現,但也正是這種自由選擇的能力,使她能夠超越束縛,尋找到愛,成為自己所希望的那個人。十多年前,這本書曾是當年的“心靈指南”,為當時的女性提供了一種愛的指向和充滿希望的生活參考。但不同的時代都有不同的欣賞角度,今天的人會覺得這種愛有些陳腐,但無論如何,它記錄了女性走向自我、走向自愛的一步。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到
 排版:布雷克 / 稽核:雅婷

招聘|撰稿人
詳細崗位要求點選跳轉:《三聯生活週刊》招撰稿人
本文為原創內容,版權歸「三聯生活週刊」所有。歡迎文末分享、點贊、在看三連!未經許可,嚴禁複製、轉載、篡改或再發布
大家都在看

點贊”“在看”,讓更多人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