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子園球場上的青春與夢想

在《棒球英豪》《鑽石王牌》等青春熱血日漫中,棒球部的高中生們天天起早貪黑,人人拼盡全力,只為了一個目標——“去甲子園!
他們口中的“甲子園”,指的是每年春天和夏天,在日本兵庫縣西宮市甲子園町甲子園球場舉辦的高中棒球比賽。

2024年,甲子園棒球場迎來100週年紀念。Instagram @enjoy_koshien 

春季甲子園,簡稱“春甲”,全稱“選拔高等學校棒球大會”,每年3月由選拔委員會從各地學校的棒球社團中推薦約32支球隊參加。
而8月舉辦的夏季甲子園,簡稱“夏甲”,全稱“全國高等學校棒球選手權大會”,是從全日本約3800所學校中,透過單場淘汰制的比賽方式,決出分別代表各個道府縣的49支球隊(北海道和東京各有兩支球隊),再在甲子園展開“日本第一”的角逐,因此也是日本高中棒球最重磅級、關注度最高的比賽。
夏甲的歷史,比甲子園球場本身還悠久,從1915年開始舉辦至今(第一屆在豐中球場舉辦,之後轉移至鳴尾球場,直至1924年啟用甲子園球場),僅在1942年到1945期間受二戰影響停辦三年,今年即將迎來第一百零七屆。

夏天的甲子園球場 Instagram @enjoy_koshien

在夏甲舉辦的兩週期間,每場比賽可多達數萬名觀眾現場觀看,全國電視直播觀看人數超過數百萬人,從國家級電視臺NHK到各地方媒體、網路主播爭相進行轉播報道,社交網路圍繞甲子園的討論與話題不斷。
從球員們在場上的精彩表現、到球隊幕後的感人故事,甚至球員們輸球后哭著挖土的畫面(輸掉比賽後親手挖走一塊甲子園的黑土作為紀念,是一種日本高中棒球傳統),都會被媒體大篇幅報道,引發高熱度討論。
有些甲子園明星球員的人氣更不亞於電視明星,其中不乏像大谷翔平、達比修有、田中將大等後來在日本職業棒球聯賽,甚至是美國棒球大聯盟活躍的球星。
2018年第一百屆夏季甲子園時,來自秋田縣的公立農業學校“金足農”的草根逆襲故事,甚至在中國社交媒體上也刷了一波屏。

1998年第八十屆日本全國高中棒球錦標賽上的松坂大輔,他曾從甲子園一路走到了美國職棒大聯盟。Instagram @enjoy_koshien

甲子園不僅是場上球員的比賽,也有場外日本人對家鄉愛的比拼。
每個球隊除了有自己學校的吹奏部和拉拉隊,進行各具地方特色的應援活動,所屬地區的父老鄉親們還會組團去甲子園現場應援,無法前往的也會在當地組織集體觀看直播的活動,當地的飯店、商店、各種組織都不乏為家鄉球隊加油的宣傳活動。
對於一些比較少有機會打進甲子園的地區一旦入圍,在甲子園比賽的歡慶程度不亞於過年。
為什麼一個高中生的體育社團比賽,能引起全日本的高度關注度,甚至成為有百年曆史的文化現象?這還要從日本體育與教育的密切關係說起。
高中棒球,
是教育的一部分
日本對體育教育的重視由來已久,並在社會發展的不同時期體現出相應的時代特色。
“高中棒球是教育的一部分”,這句話是日本高中棒球聯盟發表的《日本學生棒球憲章》的理念之一。不同於美國職業棒球的高度商業化程序,棒球在日本的興起,一開始就和“教育”深度繫結。

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棒球部成員合影(1904年左右)©︎ ︎慶應義塾大學理工部同學會

明治維新時期,隨著日本國門敞開,美國教授把棒球帶入日本高校,首先在舊制第一高等學校(東京大學教養學部的前身)、早稻田大學、慶應大學等精英院校開始發展起來。
日本大學界著名的“早慶戰”——早稻田大學和慶應義塾大學之間的棒球比賽,就是從這時候開始的。這讓棒球成為了日本越加受歡迎的團體運動,迅速在劍道和相撲等傳統體育比賽專案中佔有一席之地。
棒球也曾被視為培養年輕人“武士道精神”的工具——球場如“道場”,強調紀律性、精神訓練、自我犧牲,一切以集體榮譽為重。
有著“學生棒球之父”之稱的前早稲田大學棒球部教練飛田穗洲曾說過:“高中棒球場是對學生進行精神教育的場所,球場是純粹的精神和道德的教室。”

Instagram @enjoy_koshien ©︎ ︎朝日新聞社

二戰結束後,重建時期的日本延續了對體育教育的重視,把“為國防和軍事而進行體育鍛煉”的理念,轉變成“提高人們生活的舒適性和青少年的健康成長”,在增強學生體質健康方面加大投入,如關注學生飲食營養、推行學校午餐制度、注重學生飲食教育等。
到了二十世紀6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發展,民眾對於生活品質的需求也不斷提高。在1964年東京奧運會之前,日本政府於1961年頒佈了第一部體育法律《體育振興法》,提出“體育事務發展的目的,是讓國民一生都能過上身心健康的生活”,把體育事務的發展看作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
其後幾十年間,政府圍繞《體育振興法》頒佈了一系列體育政策與舉措,包括2000年提出的《體育振興基本計劃》,將終身體育和競技體育作為21世紀初體育發展的重點,提出了從少年兒童抓起,建立終身體育社會。

Instagram @enjoy_koshien 

據日本權威體育調查機構“笹川體育財團(SSF)”在2006年的資料顯示,2005年日本10~19歲青少年加入課外體育組織活動的比例為46%,約有591萬人。初中生加入體育社團的學生比例,從二十世紀60年代的36.6%,增加到2000年的77.4%;高中從二十世紀70年代開始遞增,其比率從1970年的25.0%增至2001年的54.2%。
2011年出臺的《體育基本法》對《體育振興法》進行了50年來的首次全面修訂,明確“透過體育追求幸福、富足的生活是所有人的權利”的核心理念,再次強調青少年體育發展優先的不變政策。政府根據這項法律,決定再次著手於充實學校體育教育,確保不同地域的運動機會均等,以及青少年的終身體育教育質量。
百花齊放的運動部文化
日本對青少年階段學校體育的重視,主要體現在「體育課程」和課外的「運動部活動」兩方面。
學校的體育課程,並非僅侷限於讓學生了解體育專案、提高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而是將體育作為一種“身體教育”,希望透過體育運動使得學生能夠身心健康成長,養成公正、合作和遵守規則的意識。

日本體育大學劍道部的學生 ©︎ ︎日本體育大學官方網站 

日本文部科學省在各學段都設定了需要完成的體育教學內容,主要是在跑、跳、足球等現代體育專案的基礎上,增加了很有人氣的表現類運動舞蹈,以及日本傳統體育專案,比如游泳、柔道、劍道。
課程內容的設計,採取實踐與理論並行模式,除了考察學生的運動能力,還要透過書面考試考查體育理論知識。不僅如此,為了讓孩子們能夠在運動中更多的“去做,去看、去支援“,《學習指導綱要》中提到要設計出能夠讓孩子們體驗到更多運動樂趣和喜悅的課程。
戰後,日本初中和高中的運動部活動在學校裡以學生自願參與形式開展。另一方面,1980年後,為防止學生犯錯和作為指導學生的一部分,運動部活動在各個學校變成大部分學生都加入的活動,而且指導者大部分由教員擔任。這種模式在全國開展後,也受到了是否脫離了學校教學主旨的質疑。
在這樣的背景下,2008年以後,為將運動部活動與學校的教育課程相關聯,使其處在學校教育活動中的指導地位。在制度上明確了運動部活動並非教育課程本身,而是作為學校教育活動中重要的一環來實踐。不僅如此,除了希望學生們在體能和技能上有所建樹,更希望在不同年齡層的交流中,學生之間以及師生間能構建良好人際關係,並促進學習動機。同時,運動部活動也有助於培養自我肯定意識以及責任感,連帶感等,讓學生們能夠學習到複合能力。因此十分具有教育意義。
很多孩子從小學開始,就能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運動部加入,學校和家長都會積極引導、鼓勵孩子們參加體育活動。

參加鐵人三項的日本體育大學學生們 ©︎日本體育大學官方網站

在中國,一部分家長會以成績和升學率為孩子們選擇學校,而在日本,則會出現根據體育社團擇校的情況。
比如近年來常被討論的“棒球留學”,指的就是孩子們為了接受更好的棒球教育,提高打進甲子園的機會,背井離鄉去外地的棒球名校上學。
日本的各級學校之間還建立了完整的運動部上升體系,喜歡運動的孩子們在小學階段可以當在地的少年運動俱樂部進行自己喜歡的運動,在初中和高中階段可以在學校內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部門。
不同階段學校體育教育的側重點也不一樣,小學重點培養對體育的興趣,中學讓孩子發現自己喜歡的專案,高中和大學進行針對性訓練、有計劃地養成職業體育選手。
在學校運動部的背後,還有全國性的初、高中體育比賽進行支撐,以提升孩子們的運動水平和競技熱情,同時為日本職業體育運動培養和選拔人才。學校體育教育廣泛關注著體育運動的樂趣和愉悅性,但是就運動部活動來說,尤其是從高中開始,也有作為今後的職業運動來進行的體育教育。到了大學階段,運動部活動以專門訓練為主,同各競技團體制定的青少年培養方針一併,有計劃性的培養頂級運動員。
特別是在一些能提供專業體育輔導的日本高中名校,他們在全國範圍內物色優秀的學生,對運動員進行系統的訓練。在這些學校中,學校重視體育投資,也著力於確保指導者和環境完善等。
尤其是在日本高中聯賽上,上面提到的體育名校和普通學校將在各都道府縣進行的預選賽上衝刺全國大賽出場權。對於部分喜歡某些體育專案的普通高中生來說,和有望成為未來知名選手或者在電視中出場的體育名校交手的經歷,也是日本高中體育十分有人氣的原因之一。

Instagram @enjoy_koshien 

還是拿高中棒球舉例。優秀的球員高中畢業後,可以透過“選秀”制度直接進入日本職業棒球隊,或者透過棒球特長推薦進入大學的運動部繼續培養,再或者進入社會人棒球隊、獨立聯盟棒球隊等,相當於找到了工作。
就算高中畢業後不想再玩棒球,運動部的經歷,特別是甲子園的經歷,對今後升學、求職、以及進入社會後的各方面都是大大的加分項。
動漫作品的影響力
日本的校園體育開展得如此火熱,除了政府政策和經濟的支援,社會民眾及相關部門的重視,也離不開流行文化的助力。
日本作為ACG(二次元)文化大國,很多年輕人認識體育,都是透過熱血沸騰的體育動漫。從經典的《灌籃高手》《足球小將》《棒球英豪》《網球王子》,到近年大火的《排球少年》《鑽石王牌》《黑子的籃球》等,運動題材的動漫作品既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又有精彩的藝術加工,陪伴著一代又一代年輕人成長。

圖片來自《足球小將》官方網站captain-tsubasa.com

不光有足球、棒球這些描寫主流運動的作品,還有一些漫畫聚焦小眾運動題材。比如講腳踏車競技的《飆速宅男》、競走的《強風吹拂》、花樣滑冰的《冰上的尤里》等等,對這些相對冷門的專案起到了一定的推廣作用。
日本TBS電視臺的綜藝節目《水曜日的Downtown》曾針對“受到什麼漫畫影響才開始這項運動”進行主題調查,在受訪的超過1萬名日本人中,有55.9%的人透過看漫畫開始拳擊,19.6%的人開始棒球,超過18%的人開始籃球和足球,還有3.9%的人開始高爾夫。
此外,日本政府還推行了眾多促進競技體育、群眾體育與學校體育間合作關係的政策。包括興建公共運動場館,有效活用學校體育運動設施等,以提升國際競賽能力,更好實現國民豐富的終身運動生活。

Instagram @enjoy_koshien 

雖然身處不同年齡段,但體育教育能給予人們強壯的體魄,堅毅的性格,並透過團體間的協作認識到集體的力量。與其他學校的比拼,也教會正在成長期的孩子們如何面對勝利和失敗,從而塑造出更健全的人格——這正是日本體育教育中核心的觀點。
無論從校園走入社會後的去向如何,少年時期因為體育而鍛造的好身體和人格,卻能陪伴一個人一生。回想起曾經為了集體而努力訓練的日子,也是過往生活裡閃光的記憶。
徐靖 沙青青︱百年甲子園:青春、熱血和鄉愁:
https://m.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383593
清華五道口體育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報告——日本體育治理體系:https://www.pbcsf.tsinghua.edu.cn/__local/7/D2/A8/18F490A0BFB6A63C68F9458FBB2_BED81FE7_145A58.pdf?e=.pdf
日本《體育振興基本計劃》解析:
https://www.sport.gov.cn/n322/n3407/n3418/c564980/content.html
寬鬆教育30年,體育成為了日本“最好的教育”:
https://m.jiemian.com/article/6842898.html
體育基本法(2011 年第 78 號法)(條款):https://www.mext.go.jp/a_menu/sports/kihonhou/attach/1307658.htm
因為受漫畫作品影響而開始運動的人數比例:
https://anigenavi.com/entry/20240501_15
作者:est
文字編輯:李大貓圖片編輯:Yidan
運營:小石 監製Alga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