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北京奧運會,孫嶺峰作為中國棒球隊隊長,站在聚光燈下迎戰世界強隊。那時的他,用球棒為國家贏得榮耀。
七年後,這位“亞洲盜壘王”抵押北京房產,帶著7名困境兒童成立“強棒天使基地”,用另一種方式揮棒——這一次,他的對手是命運本身。
從奧運賽場到郊區的訓練基地,從職業運動員到公益人,孫嶺峰的身份轉變背後,藏著一份更宏大的勝負心。
他發起的強棒天使專案,旨在透過棒球訓練與文化教育,打破困境兒童的代際貧困迴圈。專案幾次被迫搬遷,最艱難時他賣車賣房,還拿出父母的養老錢維持運轉,卻始終未放棄自己的初心。
棒球曾經教會孫嶺峰在賽場上贏得尊嚴,而現在,他想用棒球教會孩子們贏得人生。
從“盜壘王”到“造夢者”
1990年,12歲的孫嶺峰隨隊赴日參加中日棒球友好交流賽,第一場就遇上了號稱“神之隊”的日本球隊。當中國少年隊以4:1擊敗日本“神之隊”後,日方要求再戰,結果又以5:1落敗。
兩場勝利讓中國孩子從快捷酒店搬進五星級套房,也在少年孫嶺峰的心中埋下信念:體育是贏得尊嚴的通行證。
這顆種子在2008年汶川地震時開始萌芽。當孫嶺峰把半年工資捐給災區卻遭遇善款挪用事件,當資助的學生理直氣壯討要“欠款”,他意識到:“要做真正有效的能夠對孩子有幫助的事,不光給他錢、給他物,而是給他陪伴、為他的未來鋪設一條真正有效的路。”
真正讓他找到答案的,是回憶裡2002年世界大學生運動會上,一名美國白血病患兒的請求——他渴望得到中國隊員的簽名。那個孩子接過簽名時臉上湧現的笑容,讓孫嶺峰很是觸動:原來體育,能喚醒生命的希望。
於是到了2015年,退役後的孫嶺峰決定,“做真正有效的、能夠對孩子有幫助的事”,強棒天使基地應運而生。
孫嶺峰開始在全國的貧困山區尋找7到9歲的困境兒童,讓他們免費接受棒球訓練和文化課教育。


孫嶺峰在棒球場指導孩子們訓練
在他為孩子們規劃的成長路徑中,並不是所有人都要去衝擊職業聯盟,孩子們也可以選擇進入大學運動隊或是成為教練和相關從業者。
這是因為在孫嶺峰看來,棒球本身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他們能獲得棒球這樣一個從困境中走出的跳板”。後來,為了給女孩提供更合適的“跳板”,他還請來了前國家隊教練,指導女孩們學習藝術體操。
“授人以漁”這件事,他一做就是十年。
這十年間,孫嶺峰幾次近乎傾家蕩產,一度賣房賣車,還借來了父母的養老金。
無論是對培養模式的設計和思考,還是這種傾盡所有的堅持,都貫穿著他最初的信念:體育不是拯救人生的捷徑,而是教會孩子們如何揮出改變命運的第一棒。
十年來,強棒天使有諸多耀眼的表現。就在前年10月的全國青少年棒球公開賽總決賽中,強棒天使拿下了U10和U12組的雙料冠軍。而此前的國際比賽中,基地也曾獲得亞洲區第一、世界第七的好成績。


2018年,“強棒天使隊”作為亞太區的唯一一支代表隊,受邀去美國參加了國際青少年棒球賽事
孫嶺峰為孩子們感到很是驕傲,不過在他看來,成績其實只是一個短暫的結果,更重要的是孩子們生命的成長和拼搏。
強棒天使基地的孩子,有的來自四川大涼山等山區、有的父母雙亡、有的是服刑人員子女……他們被統稱為“困境少年”,卻在運動場上證明了,命運給的初始牌面,未必決定終局。
來自攀枝花的16歲男孩周德柏文,在8歲剛來到基地時還因為調皮捱過不少訓,而昔日的“問題兒童”,如今已經成長為有責任心的助教。他很直接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長:不再像來到基地之前那樣“沒有想法,只是傻讀書”,而是堅定地認為“自己就是想打棒球”。
而來自大涼山的15歲女孩石一爾洗,最初是和弟弟雙雙入選的。在來到強棒天使基地之前,石一爾洗的生活,就是重複放牛、餵豬、爬四十分鐘山路上下學的日子。在這裡,棒球和藝術體操的訓練,不僅讓她生長出擁有一技之長的自信,曾經無法想象的經歷,也重塑著她的世界觀。


石一爾洗和其他孩子們一起訓練藝術體操
石一爾洗的家裡有五個孩子,最年長的姐姐為了照顧弟弟妹妹已經輟學,而在大涼山,還有很多女孩到了十七八歲就會輟學打工或早早嫁人。
石一爾洗曾經以為,自己也會不得不走上這樣的人生道路。但現在來到基地後,她發現,人生的面向變得更寬廣了,“我可以自己做主,選擇自己想做的事情”。
而最初第一個來到基地的孩子,趙健,從全國冠軍到帶出了全國冠軍的教練,現在又到了基地的媒體部工作。對於不同的工作,他只要參與就能夠快速的上手。
一個個故事、一張張笑臉,都說明孫嶺峰一以貫之地實踐著自己最初的設想:給困境中的孩子們多提供一種選擇的情況下,還能讓他們自主地去做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透過運動給孩子全方位的教育,讓這些孩子成為一個活靈靈的人”。
是訓練場,也是家
在強棒天使基地,教育和關懷不僅僅在揮棒擊球的瞬間,也在日復一日生活的細節裡。
年長一些的孩子們,就像哥哥姐姐一樣。他們總會將自己一路上的成長,在一言一行間傳遞給弟弟妹妹們。
現在得周德柏文,就成為了助教。曾經在團隊作戰時積累的責任心、教練們在比賽後給予他的鼓勵,現在都被他投入到對小隊員的培養和引導中去。


周德柏文在棒球場上指導小隊員們訓練
石一爾洗在基地裡,就曾感受到過這種能量和溫情的傳遞。一次比賽前測驗,她發現自己狀態不好,覺得“到時候在場上,肯定器械掉得噼裡啪啦的”。
但當時教練和隊友卻都來安慰她:“沒關係的,你不要太自責,現在能做成這樣也很不錯了。”
等到比賽當天,石一爾洗確實失誤了幾次,過後隊友和教練也沒有責備她,而是一直安慰她、鼓勵她。
因此,她最終也放平了心態,告訴自己:“下次再比好。”並且更認真地投入後面的訓練。
在強棒天使基地,人們並不會只看重訓練和成績,而是真正地彼此關心。這裡就像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從基地成立之初就在這裡工作的後勤阿姨,也是這個大家庭必不可少的成員。


孩子們的生活老師譚麗麗
有次一個孩子生病了,後勤阿姨就找到孫嶺峰,執意要給捐出自己將近兩個月工資給孩子看病。
考慮到阿姨的薪水不多、還有自己的孩子要養,孫嶺峰最終摁住了她。但阿姨當時的一句話,卻讓他感動至今:“我們在一起生活、在一起成長,我是他們的親人。”
然而,溫暖背後,現實的困難依舊存在。基地幾次被迫搬遷,眼下後勤保障的捉襟見肘,讓這份家的呵護顯得有些力不從心。
在基礎設施中,最急需完善的要數洗衣房。將近一百多個孩子的訓練服,每天都要洗,有的還得多洗幾遍才幹淨,床單被罩也需要一週一洗。
目前基地洗衣房裡只有幾臺老舊的滾筒洗衣機,一臺只能洗十個被罩,因此經常一轉就是12小時,隆隆的噪音不斷,有時還會發生故障。
由於洗衣房空間狹小,不僅洗衣粉、消毒液都只能侷促地堆放在角落,就連存放衣物的空間也是臨時的,有時髒的和乾淨的衣物不得不臨時混放在一起,阿姨只能靠自己手工分揀。


強棒基地裡簡陋的洗衣房,還是從一個小浴室改造而來的
由於老舊的洗衣機很難洗乾淨衣物,阿姨有時候還需要手洗搓掉頑固的汙漬。遇上天冷的時候,洗衣房的水管常會凍住,不僅用水不便,阿姨的手也會被凍得通紅。
就這樣,後勤阿姨經常從早到晚都待在洗衣房,一直盯著洗衣機,持續分揀、更換、手洗。這樣一天忙碌下來,她已經沒有精力再整理洗好的衣物。
孩子們也就需要排起長隊,自己從一堆衣服中找到寫有自己名字的那件。有時晾曬的空間不夠,他們還需要把衣服拿回宿舍,自己放在暖氣上烤乾。
而基地的圖書室,同樣也急需改造。這個房間沒有窗戶,空氣很悶,空間也不大,但門卻又老舊,冬天的時候常常透風。老舊的空調,很難驅散寒冷,開起來卻像“拖拉機一樣”,總是有著嗚嗚的噪聲。
儘管後勤阿姨和孩子們都從未有過怨言,而是以樂觀和堅韌克服著種種困難,但孫嶺峰卻有些著急。他一直希望能給孩子們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讓他們在更好的狀態下學習和成長。
好在,三翼鳥看到了這裡,派出了一支設計團隊,帶著健康舒適的“藍圖”,開啟一場後勤改造的“添翼行動”。
在最初來到強棒天使基地時,三翼鳥團隊就決定不高調地宣言,而是緘默地託舉。因為他們的願景,是讓後勤沉默護航,讓孩子們專注追光向前。
真正的支援,
不是替人飛翔
三翼鳥的改造,從最開始的設計思路就體現出一種潤物無聲:設計師並非“爆改”,而是走訪了老師、後勤阿姨和一些孩子們,傾聽他們的實際需求後,再結合現有的水電佈局,進行針對性改造。
在洗衣房改造中,增加的四臺海爾智慧洗衣機是核心戰力:它們能自動感知衣物重量,在快速洗、節能洗等模式間智慧切換。孩子們只需按下按鈕,就能看著沾滿塵土的訓練服在滾筒裡重獲新生。
兩臺專用洗鞋機的入駐,更完美解決了過去的一大痛點。過去,孩子們訓練強度大,三個月就能穿壞一雙鞋。後勤阿姨忙不過來,孩子們大多數時候只能自己刷,有些年紀小的孩子刷不乾淨,腳臭、鞋爛是常態。現在洗鞋機連真菌都能消滅,健康隱患迎刃而解。
此外,三翼鳥團隊還設計了按年齡清晰分割槽的標號儲物櫃:底層是髒衣籃,上層則是領取淨衣的放置架。


改造現場,三翼鳥團隊的設計師和工人師傅一起量取尺寸資訊
走進改造後的洗衣房後,孫嶺峰的第一反應是驚喜:“和美國職業隊幾乎一樣了。”分不清歸屬的訓練服、排隊等待洗衣的焦灼、因操作不當導致的洗衣粉殘留問題……這些都已經成為了過去。
在他看來,這樣的改造,不僅讓後勤阿姨輕鬆了不少,曾經衣物混亂堆積的臨時空間,現在也變成了孩子們學習自主管理、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啟蒙課堂。
轉至圖書室,孫嶺峰感慨:“現在的科技真高階。”他形容兩臺搭載淨化功能的空調是“哼哈二將”,雖然體積不大,但能持續過濾渾濁空氣,同時也能在很短的時間裡,悄然無聲地讓整個房間都暖和起來。
而牆上的海爾巨幕電視,則實現了孫嶺峰“一直心心念念”的設想。以前,基地裡只有餐廳中有一臺小電視,離得稍遠的孩子們根本看不清楚。而現在的高畫質巨幕電視,可以將技術錄影、影視資料和比賽覆盤的細節都清晰呈現。


孫嶺峰帶孩子們參觀改造後的圖書室
除此之外,三翼鳥團隊還帶來了一些小驚喜:精心設計的冰吧,讓孩子們不必跑回宿舍樓,就能喝到飲用水、吃上新鮮水果,高高展示架,則可以用來陳列孩子們贏得的獎盃。
終於,這個空間從憋悶的山洞,蛻變成汲取知識、放鬆身心的雲端。“這對孩子們來說特別好。”孫嶺峰說,“孩子們更願意往這跑了。”
這一切都讓孫嶺峰感到很欣慰。在他看來,改造更是對學生心理的滋養:職業化環境可以培養規範意識,高效洗衣節省的時間能投入訓練,而這些後勤保障的提升,也能同步提升孩子們的自信。
孫嶺峰特別強調這份改變的價值:“新的生活狀態,會讓孩子們的心境提升。”


孫嶺峰和孩子們聚在一起慶祝“強棒天使隊”斬獲冠軍
他堅信,在強棒天使基地,這群在社會力量、國家力量託舉下成長的孩子,終將把“授人以漁”的信念傳遞下去。“他們帶著愛和正能量長大,未來既會實現自我突破,也會成為播撒機會的種子,幫助更多人改寫命運。”
學生石一爾洗對未來朦朧的設想,也印證了這種信念:“我有在想,以後可以留在基地這裡邊,我希望能夠幫助更多像我這樣的孩子。”
這也是三翼鳥透過“添翼行動”傳遞的理念:真正的支援,不是替孩子們飛翔,而是守護他們的翅膀不被雨水浸透。
在孩子們學會獨立飛翔的時刻,那些沉默的託舉便有了回聲:生命終會自己成長出破開雲霧的力量,找到屬於自己的光芒。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小 禾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檢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