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崔曉燕
編輯|米娜
今天,誰還願意專門給書留一間房?
高途集團創始人陳向東的書房不止一間,他有三個書房,其中一個是最獨特的,裡邊一半是書,一半是會議桌。所以這個書房承載了兩個最重要的功能——學習和決策。
陳向東說:“關於高途的絕大多數決策,都是在這個書房裡做出來的。”可以想象,這間書房見證了他多少糾結、難捱的時刻。
高途創業前三年差點活不下去的時候,陳向東在書房裡讀的是豐田的方法論,讀的是《從0到1》和《閃電式擴張》;高途上市一年被做空16次,陳向東再一次感受到壓力,大多數時候,他都窩在書房裡看書、思考,有時候甚至是發呆。時間長了,他也就自然而然地走出來了。
陳向東書房裡的藏書,大多是偏實用性的。他說:“很多朋友給我提意見,說我書房裡人文社科的書比較少,但這就是這個階段的我,我27歲才到北京,後來工作和創業中,有很多東西不會,就得不斷地從書裡學,也許再過兩年,這些商業書就不在這兒擺了。”
有的人為了讀書、學習而藏書,有的人則為了藏書而讀書、學習,徐靈光就屬於後者。徐靈光是甘肅省蘭州市龍王池四庫書院創始人,他的四庫書院,就是他的書房。
《四庫全書》是在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全部完成的,原本有七部,但有三部半在戰亂中被毀,現存的《四庫全書》只剩下另外三部半,而其中兩部半的復刻版,就全部藏於徐靈光的書院裡。

面積1000多平方米、藏書百萬冊、耗資數億、前後花了20年時間籌備,你很難想象復刻《四庫全書》、建四庫書院耗費了徐靈光多少心血——僅復刻書用的宣紙就經過380道工序。
徐靈光花這麼多精力來完成這項浩大的工程,只為一個樸素的願望,希望傳統文化能更好地傳承下去,希望每個普通人都能查閱、撫摸到《四庫全書》。
讀書博主趙健和書的羈絆也非常深,他上中學時就在學校的圖書館裡當管理員。同齡人在刷題的時候,他每天中午都有一個小時能泡在圖書館裡讀所謂的“閒書”。
也許從那時起,趙健就和書結下了難解的緣分。之後他先後開過六家書店,有的開在鄉村的農舍裡,有的開在人流還不錯的社群裡,有的開在醫院大廳裡。最大的一間書店,有9000平方米,開在南京的珠江路。但這些書店,幾乎都沒掙過錢,也沒賣出去太多書。
直到2021年,趙健賦閒在家,關注到短影片的發展,才決定換個方式傳播書籍。那六家書店裡沒賣出去的好書,他開始嘗試著在線上賣出去,現在他能影響的人,遠遠超過了過去六家書店使用者總和的數倍。
所以趙健的書房,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書籍選品庫,他的書房裡,書的流動性是比較高的,幾乎每天都有新書進來;書的種類也相對豐富,商業、歷史、人文甚至是童書都有可能進入書房。他的書房,一半裝著他的閱讀喜好,另一半裝著使用者需求。
其實,書房是非常具有個人特色的。它和臥室、客廳等其他空間相比,包容性更強,它包容了主人的情緒、見證了主人的成長,書房主人不會輕易表露的迷茫和困惑,往往書房都知道答案。
4月23日世界讀書日,《中國企業家》雜誌發起了一場名為“書房漫遊計劃”的直播活動,我們將敲開八位企業家、文化名人書房的門,除了陳向東、徐靈光和趙健外,還有洛可可創新設計集團創始人賈偉;中國傳媒大學陽明書院院長周月亮;劉天池表演工坊創始人劉天池;知名學者、詩人、作家餘世存以及亞朵集團創始人耶律胤。
我們想邀請你一起走進他們的書房,參觀他們思想的土壤,瞭解他們被書影響的時刻,捕捉他們書房裡那些從未被公開過的秘密。
若你願意赴這場思想之約,預約直播,一起漫遊八個或私密、或壯觀、或獨特的書房。
在這場直播中,你還可能額外獲得:
1.一本“人生之書”。八位書房的主人將每人贈出一本滿載著自己閱讀痕跡、曾深刻影響自己的書籍,並在書籍扉頁留下一句獨家寄語。這些書會在直播中以隨機抽獎的方式,贈予“有緣之人”。
2.一份“C位書”書單。八個書房的書籍多達百萬冊,而擺放在書房C位的書籍卻只有那麼幾本,直播將會揭秘多位書房主人反覆提及、精挑細選的“C位書”,這些書構成一份“C位書”書單,這份書單曾影響了它們的主人,相信也會影響你。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王怡潔 審校:吳瑩 製作:曹冰穎(實習)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
看更多大佬觀點和幕後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