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起)DIA總裁兼執行長馬爾萬·法特哈拉,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畢井泉,DIA全球董事李自力在畢井泉獲頒DIA“終身成就獎”時合影。受訪者供圖
作者|秦珍子
編輯|張國
在創立60年後,國際藥物資訊協會(DIA)將第一個“終身成就獎”頒給了一位中國人: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理事長畢井泉。他曾擔任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局長。
作為全球知名的非營利性醫藥專業協會,DIA是推動藥物創新、醫學發展的全球性學術平臺,擁有來自80多個國家的1.8萬多名會員,總部設在美國華盛頓特區,在中國、歐盟、日本、印度、中東和拉美區設有辦事機構。
DIA全球董事、DIA中國顧問委員會原主席李自力告訴記者,DIA每年都會在全球範圍內選出“DIA全球卓越獎”,但頒發“終身成就獎”還是第一次。
就連獲獎人本人事先都不知情。12月19日,中美舉行一場名為“促進全球合作,保證藥品安全、有效和質量可控”的圓桌論壇。論壇由DIA主辦,畢井泉率領中國代表團參加,美方代表包括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全球政策與戰略副局長、FDA供應鏈安全辦公室負責人、美國藥典(USP)對外事務高階副總裁以及強生、禮來、諾華、阿斯利康等跨國藥企高層。
論壇一開始,DIA總裁兼執行長馬爾萬·法特哈拉就為畢井泉頒發了“終身成就獎”。
“我們說好了,給他一個surprise(驚喜)。”李自力說。此時的華盛頓,節日氣氛濃厚,一些正在休假的美方與會者特地趕來,會見中國客人。
據李自力介紹,籌備這場論壇的時間很短,頒獎是執行長法特哈拉的提議,“感謝畢井泉先生長期以來在推動藥物創新和國際合作方面卓越的領導力和非凡的膽識。”
做出這個決定時,整個DIA團隊幾乎都已放假。秘書不在,法特哈拉自己找了定製獎牌的機構,把頒獎詞和親筆簽名鐫刻上去。李自力回憶,為了寫那段頒獎詞,他們商量著改了又改,等他看到獎牌時,發現和上一版又不一樣了,“足以看出他(法特哈拉)的重視”。
在畢井泉看來,這個獎項不是給他個人的,而是代表國際社會對中國改革開放的肯定、對中國生物醫藥產業發展的認可、對中美合作的期待——他基於這樣的理解接受這份榮譽。他曾在很多場合提到,目前,中國批准上市的創新藥佔全球14%,在研新藥專案的數量佔全球35%。2023年中國在研新藥專案對外轉讓技術94起,成交金額430億美元,主要的交易物件是美國。此外,中國醫療資源豐富,在中國開展臨床試驗,效率高、成本低。支援創新藥發展,正在成為各有關部門和全社會的共識。
“世界生物醫藥的發展離不開中國。”畢井泉說。2017年6月,畢井泉擔任局長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正式成為國際人用藥品註冊技術協調會(ICH)成員,標誌著中國醫藥行業與國際標準接軌,DIA則是促進雙方溝通的重要平臺。
“這一獎項也是對中國幾代藥監人持續致力於建立‘科學化、法治化、國際化和現代化’藥監體系的不懈努力的由衷敬意。”李自力說,中美代表都在圓桌會議上強調“國際合作的重要性”,氣氛很融洽,“讓人看到希望”。
在李自力看來,健康領域,世界各國誰也離不開誰,因為“所有人都可能成為病人”,合作關乎全人類的福祉。DIA始終致力於增進國際理解,“信任為基,合作為道”。
12月19日頒獎那天,李自力向與會者們展示了一組照片:今年5月召開的第十六屆國際藥物資訊大會暨2024DIA中國年會上,大螢幕播放了2017年5月畢井泉與特蕾莎·穆林博士的一張合影,後者是當時FDA藥品審評與研究中心戰略辦公室主任及ICH管理委員會主席。鏡頭拍下他們為中國加入ICH達成原則協議而握手——大會全場1000多人自發站了起來,為“合作”鼓掌。
– END –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