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前,一則“雷軍千萬年薪挖角95後天才AI少女”的訊息傳遍了科技圈。少女名叫羅福莉。目光彙集過來時,人們才發現,她正是DeepSeek-V2的核心開發者之一。
2024年5月,DeepSeek-V2釋出,打響AI行業價格戰第一槍,讓其背後的團隊首次破圈。以羅福莉等人為代表,DeepSeek團隊成員整體都十分年輕,不少人為在讀或應屆的碩士、博士,平均年齡不到30歲。
過去,羅福莉也曾多次受到矚目——保研北大,“一年發表8篇頂會論文”,碩士畢業後透過阿里最高級別校招進入達摩院,後跳槽到被稱為“神秘東方力量”的DeepSeek。現在,她或許會接過雷軍親自遞來的橄欖枝,出任小米AI大模型團隊負責人。
乘著AI的浪潮,少女的人生扶搖直上。“95後+千萬年薪”的組合,放眼世界也是鳳毛麟角。
當AI時代以不可阻擋之勢到來,一批青年開拓者逐漸嶄露頭角。人們驚歎於他們“天才少年”的光環,但回溯其成長軌跡會發現,除了天賦,他們身上還閃耀著更多特質,也正是這些特質,讓他們得以在機遇來臨時牢牢握住,完成了和時代的相互成就。

“在計算機領域,我屬於絕對的低起點者。”
聊起一路走來的歷程,羅福莉這樣總結道。她出生在一座四川小城的農村,父母早年間都是普通農民。農民家庭收入微薄,滿足幾個孩子的生活需求已然吃力,無法提供更多託舉。和很多人相比,這樣的起點的確不算高。
很可貴又很幸運的是,即便條件不好,羅福莉的父母從沒放棄過工作上的奮鬥。後來,爸爸成為電工,媽媽當上老師,全家的境況才開始慢慢好轉。
這傳遞給女兒羅福莉一個影響終生的道理:只要願意付諸努力,生活現狀就可以得到很大的改觀。對於“努力就有回報”的信心,也成為一種永恆的底色,鋪墊在羅福莉的整個學生時代。

客觀條件上,羅福莉的起點不高。而她自身,也沒有展現出所謂的天才早慧。論及聰明程度,她自認為只是“中下水平”。
小學、初中、高中,乃至大學前兩年,在每一個階段,她其實都重複著相似的路徑——剛開始,她的成績總在集體中吊車尾。但到達終點回頭一看,她已經不知不覺來到了隊伍的最前列。
除了夜以繼日的努力,她也將這歸功於階段性的目標感。這是爸爸對她的指引,不求突飛猛進,也摒棄好高騖遠,他們約定每個學期進步幾名就好,下個學期,再往前走幾名。努力踮腳就能夠到的果實,帶來持續的正向反饋,激勵她不停向前。

羅福莉
上大學是另一種挑戰。
某種程度上,羅福莉是誤打誤撞進入了計算機行業。高考後,為了去一線城市,她放棄了選擇範圍更廣的省內高校,調劑到北師大電子專業。實際上,她在那之前幾乎沒碰過電腦。父母對此也毫無概念,認為這個專業等於“修電腦的”,勸她“女孩子不適合做這個”。
剛開始,羅福莉走得很慢,成績徘徊在班裡的中下游。因為基礎薄弱,旁邊同學幾分鐘能解出來的程式設計題目,她有時甚至要花上幾個小時。
大二,因為得知一條資訊——“電子專業沒人保研到北大,但計算機專業每年都有四五個名額”,並且,在北師大,從電子到計算機不設轉專業門檻,羅福莉因此轉到了計算機。
這成為她第一個關鍵轉折。雖然那時,她仍然懵懵懂懂,學了大半學期C++(計算機程式語言),才知道這不是“高中的音樂、美術這種課”,而是自己的專業課,但她也很清楚的是,走得再慢,這也是一條更加“正確”的道路。
這讓羅福莉首次意識到,對於自己這樣起點低的“小鎮做題家”來說,打破資訊差有多重要。

羅福莉26歲生日時
大三,是第二個關鍵轉折。臨近保研,羅福莉開始有意識地蒐集資訊。她從學長處得知,可以透過寫自薦信的方式,提前進北大老師的組裡實習。
那個組裡共10個人,除了羅福莉,另外9個都是北大本校的男生。保研名額只有一個,羅福莉自知不佔任何優勢。那段時間,她身上始終有股憋著一口氣的勁頭。不休息,拼命地學。遇到難題,就去操場跑幾圈,回來繼續抱著電腦硬扛。像過去數次那樣,她一點點走到了同齡人的前面。
從一開始“連Python都不會”,到四個月後投稿第一篇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頂會論文,羅福莉還記得,那天正好是正月十五,傳送出去後,她躺在寢室床上流淚。那是重壓終於被釋放後的輕鬆。
最後,羅福莉成為了這個唯一。

2019年,羅福莉發表8篇ACL論文(2篇為一作),在知乎引起熱議
2021年,羅福莉帶著碩士期間發表十多篇論文的學術成果,從北大畢業。當時,她的學術水平已經達到國內絕大多數實驗室的“博士”畢業要求,她迫切希望進入業界,在真正的業務場景裡檢驗自己。
那也是ChatGPT面世、AI亟待爆發的前一年。畢業後,羅福莉以“阿里星”的身份進入了阿里巴巴達摩院,擔起阿里深度語言模型體系的開源工作。兩年後,她跳槽到一度轟動矽谷的國內AI公司深度求索,成為國產大模型DeepSeek-V2的關鍵開發者之一。
AI工具已經融入無數人的生活和學習辦公。行業風起雲湧,一眾科技公司猛地扎進這股浪潮,推出自己的大模型,試圖從中淘金。一直沒有表現出積極行動的小米,終於也坐不住了。
這個接力棒,交到了“天才AI少女”羅福莉手上。
對她來說,這不是挖掘天賦、一戰成名的故事,也無關巧勁,而是一個普通家庭的孩子,如何靠著每一步的穩紮穩打,和時代互相成就。

在遙遠的大洋彼岸,華裔少年亞歷山大·王,提供了AI時代的另一種可能性。在今天的全球AI界,他的名字可以說是無人不曉。
2016年,年僅19歲的他,和另一位華裔Lucy Guo一起創辦了AI資料標註公司Scale AI。資料是AI模型的養料,隨著AI爆發,Scale AI持續擴張,一躍成為如今全球最大的資料標註公司之一。科技巨頭從AI中掘金,亞歷山大·王在一旁“賣鏟子”,賺得盆滿缽滿。
2022年,憑藉天價資產,他被《福布斯》認證為史上最年輕的白手起家的億萬富豪。
那時,這個出生於1997年的天才少年,才不過25歲。

亞歷山大·王
亞歷山大·王的傳奇常被人津津樂道。
1997年,他出生在美國新墨西哥州的一個精英家庭,父母都是物理學家。也許遺傳了家族的聰慧頭腦,又浸潤在濃厚的科學氛圍中,亞歷山大·王從小便在數學、計算機上展現出極高天賦。中學時,家裡擺滿了他從各種競賽中捧回來的獎盃。
優渥的家庭資源之外,他也被父母的愛滋養著長大。亞歷山大的名字寫作Alexandr,和通用拼法相比少了一個字母e。這裡面藏著父母的小巧思。數字“8”在中國文化裡象徵著很多積極美好的東西,他們希望孩子的名字也剛好是8個字母。
因為屢次在競賽中脫穎而出,高中時期的亞歷山大·王已經得到不少矽谷科技公司的青睞。當同齡人還在象牙塔求學,17歲的他已先一步踏入業界,先後在一家金融資料平臺,和被稱為“美版知乎”的問答社群Quora從事技術方面工作。
再後來,他考入麻省理工,本科階段便開始選修研究生水平的計算機課程。沿著這條路,前途一片光明。但此時,他做出了一個令很多人意外的決定,輟學。

亞歷山大·王上學時的年鑑照片和留言
那是2016年,一個標誌性的事件是,DeepMind公司的人工智慧機器人AlphaGo戰勝圍棋世界冠軍李世石,證明了深度學習的潛力。這一戰在全世界引起轟動,各大科技巨頭紛紛投身AI熱潮。
亞歷山大·王也深受震撼。在矽谷工作時,他其實已經看到科技革命的先兆。當時,微軟、谷歌、亞馬遜等公司都推出機器學習平臺;一些基於AI技術的早期應用,如語音聊天、自動駕駛、無人零售等也在逐漸成熟;非營利性組織OpenAI成立……風雲將至,野心勃勃的少年也在尋找著屬於自己的機會。
他盯上了資料標註。演算法、算力和資料,被認為是驅動AI的三駕馬車。簡單來說,大模型的邏輯是透過海量優質資料的“餵養”,讓模型自主學習資料中的規律,實現各類功能。“資料標註”,就是人工對影像、文字、語言等資料添加註釋資訊,讓模型更方便地學習理解。
這一行有些特殊,它門檻低,沒什麼難度,一個從沒用過電腦的人也可以輕鬆上手,雖然屬於AI行業,卻是勞動密集型工作。因此,“資料標註”向來處在行業鄙視鏈的最底端,被公認為“髒活”。當演算法和算力的賽道變得擁擠,這個領域還幾乎一片空白。

資料標註示例:選出圖中的黃色汽車
亞歷山大·王知道,良機錯過便不再有。大一的暑假,他毅然決定退學創業。和他一起的,還有在Quora工作時結識的華裔少女Lucy Guo。後者當時在卡內基梅隆大學上學,也選擇了輟學。Scale AI,就這樣誕生了。
創立之初,這個專案拿到了世界知名創業孵化器Y Combinator的天使輪投資。當時Y Combinator的總裁,也就是和馬斯克等人創立OpenAI、被譽為ChatGPT之父的薩姆·奧特曼。
亞歷山大·王用事實證明了自己退學創業這場豪賭的正確性。
之後幾年裡,AI開始蓄力。首先是自動駕駛成為了風口,大量車企和科技公司在研發上投入重金。而自動駕駛技術依賴的,正是透過大量標註資料去訓練模型,讓汽車“看懂”路況、識別障礙物。接著,AI技術在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等各個領域全面開花,行業對資料的需求迅猛增長。
擴張的過程中,亞歷山大·王開創“全球工廠”模式、研發輔助資料標註的先進工具,步步為營。如今,透過和OpenAI等巨頭合作,又搶佔了生成式AI帶來的新一輪技術熱潮的先機。Scale AI以每年大翻倍的估值,保持著驚人的發展速度。
2024年5月,Scale AI宣佈以138億美元(約合1000億人民幣)的估值,完成10億美元的F輪融資,再次引起世界的驚呼。
短短8年時間,亞歷山大·王的名字,和他難以被複制的創業傳奇,永遠載入了史冊。

Scale AI創始人,Lucy Guo(左)、亞歷山大·王(右)

AI時代到來後,如羅福莉、亞歷山大·王一樣的年輕AI人才,成了最搶手的資源。
在被稱為AI元年的2024年,無論國內還是國外,科技巨頭們的AI人才爭奪戰都進入了白熱化階段。
在國內,AI是網際網路大廠的必爭之地。為了儘可能早地收攬頂尖技術人才,大廠們都使盡手段,動輒開出百萬年薪,並啟動各式各樣的招聘計劃,字節跳動的“Top Seed”、騰訊青雲計劃、阿里“T-Star”計劃、華為全球招募“天才少年”……
有報告顯示,AI人才緊缺的問題已開始凸顯。到2030年,中國對AI專業人才的需求預計將達到600萬,AI人才缺口可能高達400萬。
而在國外,去年以來,谷歌、微軟、Meta等科技巨頭的CEO們紛紛擼起袖子親自下場搶人、甚至互相挖角。在不受競業協議限制的矽谷,一時間造就了人才高度自由流動的盛況。
去年,埃隆·馬斯克爆料,OpenAI一直在用鉅額薪酬積極招募特斯拉的工程師,而他自己為了從特斯拉挖走一名視覺科學家,費了老大力氣。在谷歌那邊,創始人布林會親自打電話給想要跳槽到競對公司的員工,漲薪、加福利,拼命留人。
扎克伯格也坐不住了,劍走偏鋒,用個人郵件寫信給谷歌DeepMind的人工智慧研究員,坦誠表示希望他們跳槽加入Meta,可以免面試直接入職。
這個不知疲倦的行業,似乎每一天都有新的傳說。

埃隆·馬斯克:AI人才戰是我見過最瘋狂的人才大戰!
沒人能否認,AI技術正在對全球經濟格局產生深遠影響。
宏觀來看,它將創造一個萬億級規模的新興市場,值得掘金者振奮。而具體到每個人,當宏大的變革開始和個體的前途、命運息息相關,一切便很難再被簡單地描述。
AI創造價值的同時,也強勢改變著勞動力市場的供需平衡。在這層意義上,談及AI的迅猛發展、迭代升級,人們的語氣裡總會帶上一些更加複雜的情緒。
去年7月,諮詢機構麥肯錫釋出的一份研究報告認為,AI取代人類工作的時間比此前預測的提前了10年。甚至,在2030年至2060年之間,將有50%的職業逐步被AI取代。全球就業結構被AI重塑,已是不可逆的趨勢。
報告公佈時,恰逢百度旗下的無人駕駛網約車“蘿蔔快跑”引起熱議。科技進步得太快,彷彿一夜之間就突破了人們的心理防線。很多人感到不安,“無人駕駛會導致司機大規模失業嗎?”
在矽谷,AI行業的繁榮,也存在著割裂的背面——一邊是科技公司們對AI人才的極度渴求和大力招攬,另一邊是頻頻傳出的數量驚人的大裁員訊息。
技術革新的洪流中,資源、財富都會重新洗牌。

蘿蔔快跑 圖源/官方微博
對個體而言,置身動盪的變局,不確定是唯一的確定。能夠像羅福莉或亞歷山大·王那樣,書寫自己和時代互相成就的傳奇故事,需要天賦、起點、契機、運氣和個人努力等種種複雜因素。
當一場狂風過境時,有人能夠隨風起舞、乘風而行,也有人祈禱著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站穩不倒即是幸運。
無論如何,人是時代的註腳。耀眼如那些被歷史記住的名字,渺小如竭力生活的普通人,都構成了對任何龐大的命題,獨一無二的詮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