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撰文|潘文捷
編輯|黃月
據美國加州《水星新聞報》(The Mercury News)報道,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社會學系教授、英國社會學家麥克·布洛維(Michael Burawoy)於當地時間2月3日死於車禍,享年78歲。
該報道稱,一輛SUV撞上布洛維後肇事逃逸,布洛維受到撞擊後飛出了約75英尺(22.86米)。醫護人員在現場對他進行了救治,他的傷勢嚴重,顱骨多處骨折,隨後被緊急送往醫院,不久被宣佈死亡。

圖片來源:inequality.hks.harvard.edu
布洛維是英國馬克思主義社會學家,以著作《製造同意: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變遷》一書而聞名,公共社會學也是從這本書中發展而出。他曾任2003-2004年度美國社會學協會主席。
很少有學者能在自己的簡歷里加上“工人”的頭銜,但麥克·布洛維可以。他曾在英美資本控制下的尚比亞銅礦當過一年多的人事官員,在芝加哥南部的一家發動機車間當過雜工,在匈牙利的香檳酒廠、紡織廠和機械廠工作過,也在俄羅斯的科米共和國當過機械工。
上世紀60年代,布洛維在尚比亞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系攻讀碩士學位,他申請到了尚比亞銅帶省(Copperbelt)礦業公司人事研究部的職位,負責設計薪酬體系觀察種族的薪資結構,寫出了著作《銅帶省的階級膚色:從非洲進步運動到尚比亞》。
1972年,獲得碩士學位的布洛維前往芝加哥大學社會學系深造,在芝加哥市郊的機械廠工作,他觀察到,工人們並不符合馬克思主義者所說的“強制”特徵,反而似乎很自發地認同管理者的期待,努力地工作。“為什麼工人如此努力地工作?”從這個問題出發,布洛維寫出了他的代表作之一《製造同意: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變遷》。

《製造同意:壟斷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變遷》
麥克·布洛維 著 李榮榮 譯
商務印書館 2008-02
麥克·布洛維 著 李榮榮 譯
商務印書館 2008-02
1976年,布洛維在伯克利找到了教職,之後又選擇回到了車間。1980年代末1990年代初,正值東歐鉅變之際,他先後來到匈牙利和俄羅斯。他想要探討兩個問題:一是階級意識在這些我們稱為社會主義國家的工人中間到底是什麼,二是工人組織是什麼樣子的。他對匈牙利的兩個核心產業——機械製造和鋼鐵生產——進行了深入研究,而他之所以能在當地鋼鐵廠工作,得益於社會學家盧卡奇(János Lukács)的外交努力。鋼鐵廠的工作環境十分危險,布洛維在工廠工作期間,一名工人被燒死,一名隊友被鋼管壓住,“如果你被一滴熔化的鋼水濺到身上,你就死定了。”藉由工廠經驗,布洛維與盧卡奇合寫出了《輝煌的過去:匈牙利通往資本主義路途中的意識形態與現實》。
在90年代,他又不斷重返俄羅斯(1991年到1998年)進行研究。他發現:“俄羅斯的資本主義轉型事實上不是革命性的,而是內卷性的。交換沒有刺激經濟擴張,而是阻礙了生產,形成一個去原始積累的過程——關廠、資產剝離、人們倒退回自給農業中。”
從2002年開始,麥克·布洛維開始研究自己的“工廠”,也就是自己所屬的大學。他關注到了市場化社會中公立大學的轉變。在轉變過程中,知識變成了商品,知識生產和知識的消化都變成了商品化的過程,由此他試圖理解現代大學是如何變化的、怎麼被私有化的、轉型中又是如何產生利潤的。他也致力於在世界各地推廣公共社會學,呼籲學界與公眾不斷對話以推動社會發展。
2019年,布洛維曾經受邀來到中國,在浙江大學訪問。在講座中,他敦促“在座的各位行動起來”,“去理解資本主義在世界其他地區是如何進展的。”
參考資料:
《專訪布洛維:特朗普時代的工人與公共社會學》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824237
《“最會打工”的社會學家:在全世界的車間裡,傾聽底層聲音》https://m.thepaper.cn/kuaibao_detail.jsp?contid=23702759&from=kuaibao
《講座|麥克·布洛維:我們正處於第三波商品化浪潮之中》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796208
http://burawoy.berkeley.edu/Biography/Kefir%20Furnaceman.pdf
本文為獨家原創內容,撰文:潘文捷,編輯:黃月,未經介面文化(ID:booksandfun)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