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北京六環外趕集

2月15日,北京市昌平區辛莊村,一位聽障烘焙師在市集上銷售自制麵包。(本文圖片均由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魏晞/攝)
一個大學生說,這裡發展的起源是一群家長為了陪讀,帶著強烈的愛才來辛莊村定居的,“這決定了辛莊村的底色是有愛的”。
作者 | 魏晞
編輯 | 從玉華
2月15日,辛莊村人潮洶湧。這個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北六環以外的村子,週末有上萬人擠在全長只有490米的村莊主街上,趕集。
即便距離它最近的地鐵站有10多公里,也擋不住人們前來趕集的熱情。有老人轉乘了好幾趟公交才抵達,有人騎了50公里腳踏車趕來,有人從天津來。有個老人“駕駛”著電動輪椅出現在攤位前。更多人拖家帶口而來,有人一手抱著娃,一手牽著狗。小孩子扎堆在章魚丸子的攤位前。
攤主們使出各種“絕活”招攬生意。賣烘焙麵包的男人拉起了小提琴。有攤主用手掬起十幾個紅棗,直接塞到過路人手裡,“嚐嚐,好吃!”
一名常來趕集的村民說,他還見過一個攤主把奢侈品品牌的包改造成另一個樣式,還有一名賣手工木葫蘆的攤主,5元一個,但只要聊得愉快,攤主白送。
劉春輝的攤位前擠著不少人,半年前她從齊齊哈爾搬來這裡,開了個芳香療愈工作室,製作藥膏、香氛、精油。她說,在這裡只要克服羞澀,勇敢地搭話,就能交到很多有趣的新朋友。有人在她的攤前開玩笑,“得了不想上班的病,能不能治?”
倘若是奔著土特產而來,辛莊村的市集可能會讓你失望,這裡的農產品並不豐富,甚至稱得上單一:生活在辛莊村的老村民,大多以種草莓維繫生計。一位老村民發愁,2025年的草莓收穫產量大,但種的人太多了,草莓滯銷。
更多的攤主售賣手工製作的皮藝、布藝、木工、金工、烘焙,他們是辛莊村的新村民。
16年前,辛莊村引進一所崇尚自然教育的民辦學校後,一群家長在村子裡住下陪伴孩子,成了新村民,並開始低成本創業,把教給孩子的手工技藝擴大成能教給更多人的工作室,做出的手工藝品衍生出擺攤市集,才有瞭如今的趕集熱潮。
慢生活,是許多新村民的追求。有人把“不急”的人生哲學寫在門簾上。有人在市集上賣陶瓷茶具,掛出“無事小神仙”的條幅,坐在露營椅上曬太陽打盹。
“辛莊村一群人在堅持‘不卷’地生活,為自己想過的生活努力。”一名新村民說,最早的環保市集擺在村子的小樹林裡,不為賺錢,只是村民們定期面對面交流的場所。“鬆弛感”慢慢吸引更多人,成了現在許多人來拍照打卡的“大集”。
2月15日,一個賣烘焙點心的攤主在北京辛莊市集拉小提琴攬客。
“大家都有個田園夢。”一對即將退休的夫妻解釋他們來趕集的原因,城裡生活節奏太緊湊了,週末就想待在郊外。
市集上賣著山東的手工餅、山西的大棗、迪拜的巧克力,但“顯眼包”是佛卡夏的義大利麵包——攤主是整條街上唯一的外國面孔,“我最怕遇到義大利客人了,會問我從義大利哪裡來,其實我是英國人”。
他的本職工作是文學翻譯,經常坐在電腦前。妻子鼓勵他多出門,認識新人,他拖著露營車,帶上妻子熬夜烘焙的義大利麵包到市集上賣。熱情的客人把佛卡夏圍了好幾層,有人聽他講故事,大手一揮買了兩個大面包。
佛卡夏甚至在攤位上接到了翻譯的新專案——一位教授寫了本教育的書,想翻譯成英文。“辛莊村的社群氛圍,如今在英國鄉村很難找到了。”佛卡夏說,他在主街擺攤,女兒可以在村子裡隨意跑,找小朋友玩,他很放心,“都是熟人”。
很多願意住在辛莊村的新村民奔著社群氛圍而來。有人說,那是20世紀常有,但如今城市裡少見的,鄰里互幫互助、有情感連線的社群環境。需要外出可以搭鄰居的車。兩三個家庭合租一個蔬菜大棚,自己種蔬果自給自足。
劉春輝在戶外支起一個炭火灶,先熬中草藥,再熬皂,最後熬了鍋苞米粥,誰路過需要就吃一碗。串門、搭話更是常見。這種氛圍還衍生到市集上。兩個陌生的食客蹲在小吃攤前,一個人突然捏起另一個人的頭髮開始搭話,“你這頭髮怎麼是綠的啊,是真發嗎?”
主街上一家咖啡店的門前,坐了一排人曬太陽。老闆說,這裡原來是村裡老人曬太陽聚會的場所,咖啡店開始營業後,看見客人多,老人們主動給客人讓位。有時,咖啡店老闆還幫老村民賣草莓。
2月15日,北京市昌平區辛莊村,劉春輝在工作坊裡製作手工皂。
主街上還有一家特殊的咖啡屋,服務員由7名聽障人士組成。創辦人李紹嬅介紹,自從2017年開始辦咖啡館,他們一直在搬家,曾搬到朝陽區、海淀區的商場裡,租金貴,商場的客人著急,沒有時間和聽障人士溝通。直到2023年年初搬到辛莊村,他們的咖啡屋才紮下根來。他們順著辛莊村的節奏去生活:週末市集人多,他們把麵包裝在竹籃裡,在主街上售賣,工作日時,他們製作點心,寄送給會員。
7名聽障人士就住在咖啡館樓上,有時也參與村民的活動,一起學陶藝、練書法。隔壁的飯店變著花樣給這群聽障人士做午飯,再送過來。還有顧客特意學了簡單的手語,來咖啡館和聽障服務員交流。
來這裡學校讀書的孩子越來越多,租房市場供小於求,有家長只能到附近村子租房。有人調侃,辛莊村相當於附近的“王府井”。
一個十幾年前就來過辛莊村的人再次回到這裡,奔著記憶裡青山綠水的郊區風光來,但發現有點失望:“現在有點太吵了。”
北京語言大學的4名大學生,在網路上看到市集的資訊,來辛莊村做鄉村振興主題的社會實踐。一個大學生說,這裡發展的起源是一群家長為了陪讀,帶著強烈的愛才來辛莊村定居的,“這決定了辛莊村的底色是有愛的”。
– END –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出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