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天看了個挺有意思的事情,最近一段時間廣州芳村茶葉批發市場的金融茶,又有個品種突然崩盤了。

其實這個金融茶出問題的事情,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之前那次鬧得沸沸揚揚的好像叫什麼昌X茶,這次好像是叫泛X茶。
每次雖然出問題的茶名字不一樣,但是基本的底層邏輯,都不會有什麼大的變化。
本質上“金融茶”是對非金融產品的市場性炒作,歷史上這樣的故事也很多,你把茶葉換成“荷蘭鬱金香”“君子蘭”都是一個道理。
雖然針對的標的不同,但是操作模式卻很簡單,首先對一個產品進行策略包裝,再進行價格操縱進行回購。
之所以進行價格操縱的目的,就是為了營造購買以後,可以獲得高額利潤和回報。
這個過程中大家持續的“擊鼓傳花”,最後落在誰手裡誰就是“接盤俠”。
因為金融茶炒作盛行,芳村茶葉批發市場過去很長時間,都被戲稱為茶葉華爾街。
什麼是“金融茶”呢,簡單說就是把一些品種的茶葉,做成類似理財產品的東西。
下游客戶憑藉一張“提貨單”,而不是茶葉本身買賣獲取盈利,這種模式在業內被稱為金融茶。
通常多數金融茶的交易環節裡面,會涉及四方人馬:茶葉公司、渠道商、投資者、平臺。
流轉方式也很簡單,渠道商從公司買茶賣給投資者,投資者等到約定期限,再把茶再賣給平臺,平臺最後把茶還給公司。
在這個交易閉環裡面,通常金融茶的價格會上漲很多,投資者在這中間賬面是盈利的,最近一年多的兩個案例都非常典型。
一年前金融茶崩盤的主角叫昌X茶,創始人之前是另外一個金融茶平臺的“十大優秀經銷商”,據說已經透過這款茶實現財富自由。
昌X茶的模式就是在這款茶基礎上的創新和改良,市場上大多數人都覺得它可能成為下一個爆款。
開始的時候,昌X茶也不負眾望,在執行過程中一切看起來都欣欣向榮。
不過僅僅三個月時間,價格就從最初的3.2萬元/提,漲到最高價7.28萬元/提。
老闆的朋友圈也是流傳著各路明星的宣傳海報,這裡面還有奧運冠軍站臺,品牌影響力在圈子裡愈發增強。
因為品牌影響力越來越強,有經銷商開始籌劃年後開設實體店,投機炒家也盤算著價格應該能撐到春節。
這期間為了賺到更多錢,滿倉、加槓桿的茶商不在少數。除了因為“炒茶”傳統,更多因為熟人圈口口相傳的信任。
只不過所有人沒想到的是,昌X茶的崩盤如此迅速決絕,連一個下車機會都不給這些人。
2023年11月爆發危機之後,之前售價5萬元/提的茶葉,商家僅願意用8000元的價格回購。
這等於是在一天時間之內,直接把價格砸到了腳踝,跌幅超過百分之八十。
大多數入場豪賭的人,都選擇了認虧出局。因為你如果不認虧出局,基本上連剩下的錢都拿不回來。
你說這些入場豪賭的人,不知道這個遊戲是擊鼓傳花麼?可能比較少的一部分人不知道,但大部分人清楚的知道自己在做什麼。
大家只是在賭這個遊戲在自己進去這段時間不會崩盤,能讓自己從中間賺上一筆。
事實上也確實是這樣,當前這個遊戲可以繼續維繫下去,代價就是要吸引更多後面的人進來接盤。
這樣前面進場的人才能賺錢之後順利出局,因為前面進場的人賺的錢,大機率就是後面進場的人接盤的錢。
其實這樣的事情在廣州芳村茶葉市場上不止發生過一次,以後大機率也還會繼續發生。
這第二個案例最近不是在時隔一年之後就出現了嘛,這次暴雷的主角叫“泛X茶”。

據說這家公司,被稱為是茶行業的“新黑馬”,也是過去兩三年芳村茶葉市場的明星。
之前號稱月收益超過15%,不少人不光壓上了自己的積蓄,甚至貸款參與了進去。
據說在芳村茶葉市場裡面,不買泛X茶的人算是另類,而且還要承擔一定的精神壓力。
因為身邊人一直都在賺錢,大家嘴裡也蔓延著“買一點沒事”,“個個都買不用怕沒那麼快收網”的說法。
按照芳村茶葉市場裡面一些店主的說法,“暴雷其實也不算突然,本身也不是什麼正經普洱買賣。資金在裡面運作好幾年了,什麼時候爆都是有可能的”。
有時候想想,很多人不知道的一個真相是,實現財富自由最快的方式其實不是財富創造,而是財富轉移。
財富創造多難啊,利用人性裡面的貪念實現財富轉移的操作,可是比財富創造簡單多了。
記得以前看過個故事,說有個商人拿著錢跑到一個村子裡去收猴子,收購價格是100塊一隻。
村民們看到抓猴子有錢賺,紛紛跑到山上去抓。一個月之後,山上的猴子越來越少了。
這時候商人把收購猴子的價格提高到500塊一隻,村裡的老百姓抓猴子更積極了。
可這時候想抓猴子卻沒那麼容易了,因為山上的猴子之前被抓了一波,好抓的都已經抓住賣給了商人。
這時候商人的合作伙伴出現了,他拿著商人之前收購的猴子,450塊一隻賣給村民。
村民買到猴子之後,又可以500塊一隻賣給商人。村民看到倒手就能賺50塊,然後大家爭先恐後的去買。
後面商人看大家買的這麼起勁,又把猴子的收購價提高到1000塊一隻的價格。
之前500塊從村民手裡收購的,又用900塊的價格賣給了村民,這下村民更高興了。
因為現在如果900塊買進一隻猴子,轉手1000塊賣給商人就能賺100塊錢了。
這不是撿錢的生意嘛,這麼好的機會不把握不是傻瓜嘛,於是900塊的猴子又被村民一掃而空。
再後來商人又告訴大家,因為現在猴子稀缺,所以他打算把收購價提到1200塊。
發出提價宣告的同時,商人透過搭檔又把自己1000塊收來的猴子,投放到市場。
因為前面輕鬆賺了錢,這回村民們都瘋狂了,每隻猴子倒手就能賺200塊,大家趕緊搶這批猴子才是真的。
不過很奇怪的是,這次等村民把猴子一搶而空之後,商人卻再也沒有出現。
其實猴子還是原來村民們抓住的那些猴子,幾經周折之後這些猴子又回到了村裡那些老百姓手裡。
但商人卻後面再也沒有出現過,村民們只好每天一邊喂猴子一邊等待商人的出現,然而收猴子的商人卻再也沒有出現過。
類似這樣的故事在生活裡面其實很多,隔一段時間就會出現一次,而且在生活裡面不斷重演。
只不過故事的主角有時候是猴子,有時候是房子,有時候是數字貨幣,有時候是外匯,有時候是P2P。
要說每次這類故事的主角,雖然表面看起來貌似都是不同的,但其實本質上底層邏輯是相同的。
不同的點在於形式,相同的點在於實質。實質上這些不同的主角,都是用來投機實現貨幣交換的籌碼。
不管是所謂的龐氏騙局、P2P,又或是炒外匯和傳銷,再或者是股票基金和房地產,只要功能是投機的籌碼本質就是一樣的。
投機和投資最大的不同,就是投機玩的是擊鼓傳花,研究的是人性的規律。
因為投機本身賺的利潤是價格的波動,價格波動裡面引發的追漲殺跌會把人性激發的淋漓盡致。
為啥樓市會出現“上漲無房源,下跌無剛需”的情況呢,還不是因為人性深層的追漲殺跌情緒使然。
而投資本身遵循的是客觀規律和價值,你買之前首先要看這個產品值多少錢,能產生多少現金流和實際價值吧。
比如說你買個理財產品要看看底層資產,對比一下你買的價格和這個底層資產能產生的收益相比是不是貴了。
因為如果底層資產沒辦法支撐理財產品收益率的話,那麼這個遊戲是沒辦法長期維持下去的。
很可以給你兌付的收益來自於下一個人的投資,這個遊戲本身就變成了龐氏騙局。
再比如傳銷這個事情大家都知道,本質上是拿後面進來人的錢,給前面人做兌付收益。
後面進來的人一旦沒有或者數量跟不上了,前面的人就沒有所謂的收益了。
我自己大學剛畢業的時候,被同學騙到廣西去聽過一個1040工程的純資本運作,其實就是這個道理。
當時去了好多老師給我講什麼風生水起北部灣,這裡有國家大專案可以讓大家分享收益,還給我講了中間的分錢模式。
當時老師們是講的雲裡霧裡神神秘秘的,我非常不合時宜的問了一句,這東西收益來源是什麼。
如果說就是這些被拉來的人頭交的錢,那不就是資金盤,大家在玩一個龐氏嘛。
我清楚的記得當時講課老師的老師還尷尬的笑了笑,說這個問題你不能這麼理解,後面硬編了一段話把這個事情才圓過去。
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用在房地產上面,很多人在房價的高點跟著別人高槓杆買房,最近一兩年都套的很慘。
原因是如果從價值規律的角度講,房子本身是一種商品,價格是由供需錢三個因素決定的。
短期供給沒辦法增加,價格上漲階段湧入大量的需求,如果這時候資金寬鬆錢又多,那麼價格就會大幅偏離價值。
要知道不動產這東西買入以後,因為稅費很高的原因,短期是沒辦法很快換手交易的。
在你持有的兩三年時間裡,可能周邊的新房供給也上來了,需求因為限購限貸也減少了。
如果這時候再趕上資金收緊的話,可以說供需錢三個因素短期都不支援房價繼續維持高位。
那麼這個階段我們會看到,因為情緒衝上去的價格偏離,這時候會逐漸出現迴歸。
你要知道買房很多人用的是槓桿交易,如果首付三成貸款七成的話,意味著回撥百分之三十,你的本金就沒有了。
所以往往在房地產情緒和價格的高峰期買房,往往遇到回撥也會套的特別慘。
因為你在情緒高點進入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把房產當成是一個投機工具了。
而且介入的時間往往是流動性和情緒的最高點,後面流動性和需求回落的時候,往往情況也會比較慘。
要知道,房價最終是信貸加購買人群決定的,絕大多數人不可能拿出全款。
信貸的水停了之後,再加上限購限售以後對購買人群的資質也限制了,那後續必然會降溫。
只是不同能級的城市,傳導的速度快慢罷了。漲時候一二三四五依次傳導,回撥時候也是。
三年前房地產市場出現了一系列的限制政策,當時我們說如果你現在這個時間節點一定要買房的話,那麼最好的方式只能是去打那種萬人搖號的網紅盤。
當時還有人會問這麼難搖的話,搖不到怎麼辦。那時候回答說搖不到就繼續搖,搖不到買不上反正也不會虧錢,你搖中了也不一定賺錢。
這類房產萬人搖號的原因,是由於限價的緣故比旁邊二手房低了百分之二十多,大家覺得買到就是賺到。
但實際上這個折價只是紙上富貴,不是說你搖到了就能賺到這個差價,僅僅是給了你個安全墊。
這個兩成多的安全墊能讓你在後面房價回撥的時候,讓你少虧點錢甚至可能還有點盈利。
“限購真正的意義不是為了漲更多,而是保護購房者的購買力!後面價格回調了,讓這批購買力再來護盤,你非要限購開始了去炒樓買樓被套個幾年也沒辦法。”
其實回顧過往的話,會發現我們國家的房地產市場在過去二十年時間裡,一直都是曲折上漲的。
每次國家放鬆各種限制,大家加槓桿往進衝的時候漲一波,國家收緊資金開始調控以後,開始了曲折的那一段回撥。
往往曲折那段大家情緒最低落,最沒有購買慾的時候,才是出手買房挑挑揀揀最好的時間節點。
很多人熟悉的資本市場也是類似的道理,為啥說低位、確定性、重倉這三要素很重要呢。
因為只有位置夠低,大家的情緒才夠低落,你拿到的籌碼才會足夠便宜,所以低位是這裡面最重要的因素。
我們國家和資本市場是融資市,也是政策市。本質上每次大幅上漲,主要的驅動來源是資金推動以後估值的大幅擴張。
這個資金推動的動力,也就是確定性的來源,從過往幾次市場波動的原因看基本是因為政策驅動。
滿足了上面兩個條件以後,就可以考慮是不是要參與,參與要不要重倉的問題了。
不過正因為過往我們整個資本市場的收益來源是估值波動,而不是業績增長,所以資本市場的投機性整體更強。
也就是說,你從資本市場裡賺到的錢,大部分都是來自於估值波動帶來的價差,而不是利潤增長帶來的價差。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很容易懂,你1塊錢無人問津的時候,低位買進一家上市公司,到了10塊錢高位逐步兌現。
這中間你賺到的錢,並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而是籌碼交換以後,10塊錢高位接盤那個人的。
這裡可以看出,你買入的籌碼本身並不產生價值,你賺到的差價是來源於估值波動以後,籌碼交換以後的價差,這個價差來源是接盤的那個人。
所以往往每次估值和流動性擴張帶來牛市的時候,其實對多數普通人來說,最後並不一定能從裡面順利賺錢走人,你是最後接盤那個人的機率更大。
畢竟不管這個牛市的底層資產是樓市、資本市場還是什麼其他資產,其實最終輸錢最多的是高位接盤的那些人。
原因是低位的時候往往無人問津,等到市場走到狂熱階段的時候,我們看到所有人都在討論市場的盈利效應。
這期間存款開始大規模搬家,甚至有人貸款往裡衝,人們的風險偏好在急速攀升。
每次當你看到這個場景的時候,大機率意味著這一輪狂熱快要接近尾聲了。
因為已經快要接近估值和流動性的高點了。等後面外面的錢再往裡衝個一兩波,可能也就跟不上了。
而往往這個時候看到市場的賺錢效應,拿著存款甚至從銀行貸款加槓桿往進衝接盤的。
基本上都是對市場位置和估值沒有判斷,沒有認清底層邏輯的那些普通老百姓。
等他們都衝進來沒什麼後續接盤的資金了,這輪上漲基本也就結束了,市場又重新開始漫長的陰跌。
從底層邏輯的角度講,這也是為啥我們會認為,在某個階段每次一個觀點爛大街時候,基本意味著起碼短期內這玩意要虧錢了。
比如菜場大媽都開始說現金放在手裡要貶值了,要投點啥的時候,基本上,現金要逐漸變成最安全的資產,資產價格要開始下跌了。
實際上,所有賺錢的東西都是本身熟悉瞭解的一小波人先搞,最終大眾看到賺錢效應介入。
大眾意識到大規模介入時候,基本就是流動性最高點。這時候該做的是兌現,不是繼續加碼。
因為投機本身玩的都是擊鼓傳花的遊戲。但凡克服不了人性弱點與貪婪的人,最終大機率都是同樣的命運。
畢竟利用資本賺錢,是相對比較高階的智力活動,這東西很難人人都掌握。
原因是投資和投機本質上是對社會,政策,行業,產品,人性,交易對手的深刻理解。
當然這期間有些幸運兒,因為遇到瞎貓逮住耗子的事情可能會有,但路徑依賴下去,最終依然還是要付出代價。
文章到這裡就結束了:我們的第三部作品《人生起風時》已經出版。小夥伴們前段時間一直在問這個事情。
點選下方的圖片,可以直接下單。或者在噹噹搜尋《人生起風時》,也可以購買。期待大家讀完以後,給我一些反饋。
點選關注下方賬號,獲取最有用財經資訊和投資趣聞,每篇文章都有彩蛋或者驚喜!!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