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克薩斯獨資國產,豐田開始押注中國!

作者:牲產隊長
來源:牲產隊
全文1701字,預計閱讀需3分鐘。
豐田準備押注中國,抄特斯拉的作業了。
當年,特斯拉在瀕臨破產的時候,宛如抓住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全面押注中國上海超級工廠。而中國也想引入特斯拉這條鯰魚,啟用整個新能源汽車市場。雙方一拍即合,特斯拉需要中國輸血,而中國也需要特斯拉帶動產業鏈。
在這種互利互惠的合作之下,特斯拉從絕境中翻盤,馬斯克也靠著中國上海,一舉翻身,成為世界首富。可以說,沒有中國拉一把,就沒有此時的馬斯克了,更不會有今天的特斯拉。
如今的豐田,則是想要複製上海特斯拉的奇蹟。各方訊息透露,雷克薩斯已經確認,在上海拿下了一座超級工廠的地塊,預計2027年投產。屆時,雷克薩斯的純電車型,將在上海工廠全面投產。這不是一家合資工廠,而是一家豐田獨資工廠。
中國引入特斯拉,是希望特斯拉帶來電動汽車產業鏈。那雷克薩斯憑什麼也獲得特斯拉的同等資質呢?很多人不理解,雷克薩斯在電動技術上,並沒有優勢,為什麼上海要引入雷克薩斯?
在隊長看來,這裡面有兩大原因:一是,想要聯合雷克薩斯,複製特斯拉的成功。上海特斯拉工廠並不只是供應中國市場,它還供應了全球市場。在純電汽車出口上,特斯拉是中國產能輸出的核心力量。
上海特斯拉工廠的國產率早就突破95%了,比比亞迪的國產率還要高。每一輛特斯拉的出口,都帶著中國上下游零部件公司,一起打入了國際市場。從出口排名來講,第一名是奇瑞,第二名是上汽,第三名就是特斯拉了。特斯拉的出口量比吉利、長城、比亞迪都要高。
可中國電動汽車產業鏈出口,不能只靠特斯拉,引入雷克薩斯,就能放大中國的產業鏈優勢。雷克薩斯上海工廠不造油車,而是一個純電車工廠。考慮到國內電車競爭十分激烈,雷克薩斯的電車不可能全部內銷,必然和特斯拉一樣,大量供應海外。
那麼,引入雷克薩斯,就能擴大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出口規模了。它會形成海外獨資工廠和國內自主品牌的雙出口模型,兩條腿走路,平等互惠,利益共享,更為穩健。在海外獨資品牌上,就有特斯拉、雷克薩斯,而自主品牌就更多了,上汽名爵、比亞迪、吉利等。如果全靠自主品牌出口,很容易被針對。就像歐盟對特斯拉加徵關稅,也遠遠低於中國自主品牌。它會增強中國汽車產業出口的穩定性。這便是雷克薩斯的統戰價值。
二是,雷克薩斯銷量確實很好。它是中國進口車第一名,在這個內卷的時代,2023年,雷克薩斯銷量不降反升,還增加了3%,超過18萬輛。今年以來,國內價格戰打得更兇了,但雷克薩斯依然穩坐進口車第一名,1到11月份,賣了16萬輛。它也是國內唯一逆勢增長的進口汽車品牌。
為什麼會這樣?核心就在於,雷克薩斯並不貴,在國內實施加價提車策略的,是經銷商。也就是說,打價格戰,雷克薩斯價格下調,並沒有傷及廠家,只是經銷商賺的錢少了,加價提車的套路玩不下去了。這一波,打掉的是經銷商的利益,雷克薩斯還有錢賺。
作為全球最賺錢的車企,豐田在中國銷量下滑不算特別誇張,2023年只下滑了1.7%,2024年下滑幅度有所擴大,但主要是廣汽豐田下滑特別多,位於北方的一汽豐田,下滑幅度僅在個位數。
因氣候原因,南方電車優勢更大,而北方油車基本盤依然比較穩固。而且,在海外市場,豐田銷量是屢創新高。
如今的豐田,是兩條腿走路。在電車領域,押注中國,建設雷克薩斯上海工廠,而在油車領域,押注美國,打敗福特,榮登第二,僅次於通用。
從全球市場來講,豐田並不急著電動化轉型。但在中國市場,豐田等不起了。雷克薩斯就是一塊敲門磚,立足上海,銷往世界。它的目標是成為上海第二個特斯拉。
好處其實挺多的,一是,它會為上海帶來更多的高薪崗位,作為豐田旗下的高階品牌,它的薪酬待遇也向特斯拉看齊。二是,它能依託於豐田的全球經銷網路,帶動中國供應商出海。三是,緩解產業鏈內卷。總體來說,外商獨資企業對員工,對供應商,待遇都挺好的。
俗話說,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中國市場很大,全球市場更大。不管是自主品牌出海,還是外商獨資品牌帶動中國供應鏈出海,都是互利共贏的。
隊長還是挺期待,雷克薩斯上海工廠早日落地投產的。
為了防止讀者朋友們走丟,
請大家關注我們的矩陣號“經濟生活雜談”
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