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接連從三個不同的地方往後撤退,這意味了什麼?這是因為美軍面對外部環境改變,實力不濟,還是因為美國國內的經濟現狀面臨困境,再也無法支撐美軍龐大規模的海外部署,因而不得不進行戰略收縮呢?
美軍先是宣佈,要從琉球撤出4000人的部隊,往後撤到關島基地,預計在2028年完成此一計劃。此外,美軍還打算將大約5000名士兵遷移到夏威夷,或是美國大陸本土。
前一項計劃是往2000公里後撤,第二項計劃撤離得更遠,撤到美國本土,兩項計劃總計撤離9000人。
這兩項計劃完成後。美國在琉球的駐軍只剩下約一萬人。美軍在第一島鏈的實力將大為縮減。
美軍對外戰略向來講究“前進部署”,將兵力往前推進,最好是部署在敵方或對手的家門口。這樣的好處是:
一,遠離美國本土。
有歷史學家認為,美國的崛起意味了一個橫跨兩洋的大國出現。由於此大國有兩大洋的屏障,能夠遠離世界的戰火,這是過去歷史上的強權、強國所不具備的地理條件。
也因此,美國在歷次世界大動亂中總能夠保持國力,不會因為戰爭或紛爭耗損國力,甚至能夠藉由戰爭的機會發展,茁壯。

美國奉行此原則,儘量將美國的防禦圈往外推展,也將美國的兵力往前部署,避免戰火、衝突發生在美國本土或接近美國本土的地方。
1823年,美國總統門羅在國會中發表了所謂的“門羅主義”,意指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摒除歐洲列強勢力再度進入美洲。
而門羅主義還有另一層含義,既然美洲是美國人的勢力範圍,歐洲列強不得再介入,那就意味了美洲大陸將不再有其他大國勢力染指,也因而在美洲大陸不會再有列強的爭奪,以及因此而來的戰爭。
至於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更是如此。美國絕不容許蘇聯在自己的身旁部署能夠攜帶核彈頭的中程導彈,嚴重威脅美國本土的安全。
如果將美國比喻為一頭美洲獅子,美洲大陸就是這頭美洲獅的領地範圍,不容許其他列強侵入,覬覦。
一、美國嗜“軍事基地”如命
二,美國還是一頭攻擊性極強的獅子,不斷出招,不斷攻擊。正如美國人經常掛在嘴巴上的一句話——攻擊是最好的防禦。
是以,美國總是企圖將兵力部署在海外,部署在臨近對手的海域或國土邊境。美國在海外有800個軍事基地,算得上是嗜“軍事基地”如命,除非不得已,絕不會輕言放棄,撤掉軍事基地或撤兵。
二、美軍南遷躲避朝鮮炮火
既然如此,為什麼美國會從琉球軍事基地撤出近一半的兵力,這不是很奇怪嗎?
什麼是情非得已的狀況呢?如果不是任務結束,不再需要了,那就是被迫,是情非得已。
其實,美軍在日韓兩國的基地或兵力往後撤,早在10餘年前就已經有了類似的決議。2004年,美國和韓國當局結束駐韓美軍軍力部署的調整,美軍將駐紮在首爾的大部分兵力撤出首爾基地,向韓國南部轉移。

為什麼轉移?很簡單,朝鮮在朝韓分界線北方的火炮力量強大,韓國首都首爾完全暴露在朝鮮的炮火下,一旦兩韓發生戰爭,首爾將成一片火海。美軍不得不把基地往南撤,以避免朝鮮先發制人的軍事打擊。
可以很明確地說,美軍將基地或駐紮的兵力撤出,絕非是其表面上的聲稱,是正常的部隊調動。
這就有點類似於上世紀國共相爭的時候,當時國民黨軍隊屢屢失利,但報紙上總是說“轉進”一樣,都是有難以啟齒的原因。
之後,美軍也將駐琉球基地和兵力往後撤,撤到關島。表面上是說,琉球當地的居民反對美國駐軍,時而出現抗議,美軍因而和日本政府協議,將駐琉球基地的兵力逐漸撤出。
美軍駐紮在琉球基地計程車兵的確霸道,犯罪、暴力、強暴婦女等是時有耳聞,但每當出現這些新聞的時候,美軍總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最後不了了之。反正美軍在琉球有治外法權,不受日本法律的管轄,日本法庭能耐美軍何?
雖然美國和日本的說法是,這一計劃早在2012年就已經制定好了,但真的是這個原因嗎?
美軍在琉球駐紮幾十年了,面對琉球居民的抗議,美軍什麼時候慫過?
但就在最近十年,美軍開始將部分兵力往後撤,撤到2000公里外的關島,在關島擴大軍事基地的規模,包括增加在關島的海空軍部署,以及軍事人員的擴充。為什麼?

說其實,還不是因為中國日益茁壯的軍事力量,擔心中國解放軍的打擊力量!這個道理同美軍從韓國首爾撤出兵力是相同的,美軍擔心朝鮮的火炮,現在還要加上朝鮮的無人機襲擊。
由於首爾距離朝鮮邊界只有約40公里,這麼近的距離朝鮮的炮火一打就到,幾乎沒有反應的時間。
琉球距離上海約700公里,這1000公里的距離盡在解放軍戰機和導彈的打擊範圍之內。美軍駐紮琉球約1.9萬人,中國在東部戰區有多少兵力啊?
中國東部戰區總兵力約50萬人,主要負責東南沿海地區的防衛。南部戰區總兵力約40萬人,負責南海、廣東、廣西等地的安全。美軍駐紮在琉球的兵力,加上駐韓美軍26,000人(2020年資料),也遠遠比不上解放軍兩大軍區的總兵力。
不談中美在第一島鏈的總兵力人數,就以戰機、艦艇、中程導彈等武力作比較,美軍也比不上。
請大家注意一個關鍵,美軍將駐紮琉球基地的兵力往後撤的時間點,正好是中國東風導彈橫空出世的時間點。
雖然,中國是在2015年9月3日的時候,才對外展示了東風-21D和東風-26這兩款能夠打擊美軍航母的中程彈道導彈,但實際上,中國打擊航母的東風導彈在那之前幾年,已經有傳聞出來,美軍只是預做準備罷了。
三、美軍不敢動手拆島
不論是美軍忌憚中國東風導彈,還是擔憂解放軍實力大幅增長,都是同樣原因:
一方面,美軍自知難敵解放軍的力量,因而不再像過去的常態性部署,在對手的最前沿地區部署兵力,而是往後撤。坦白說,如果美軍的力量相對於解放軍是絕對性的優勢,又何必往後撤?完全沒這個必要。
另一方面,美軍也是為此保留一些實力,爭取應對解放軍打擊的反應時間。將琉球的兵力分散到關島,可以把距離解放軍陸地導彈的距離,從1000公里拉遠到將近3000公里。

中國東風-21D導彈的打擊距離是2000公里,東風-26是4000公里,關島距離中國沿海正好介於中間的3000公里。雖然還是在東風快遞(東風-26)的打擊範圍內,但起碼這樣的距離給了美軍多一些反應時間。
換言之,美軍已經理解到,在第一島鏈的兵力鎮不住中國。過去,就說2010年之前吧,美軍認為,實際上也是如此,以第一島鏈的兵力就能夠封鎖中國,讓中國海軍出不了第一島鏈。
但2010年後,情況不同了,否則,中國也不會在2013年於南海開啟“種島”工程。原因無他,解放軍已經有了相當的實力和自信,敢於和美軍撕扯,開始“種島”。
如果有人說,中國對此是過於自信,還是認為解放軍於第一島鏈,於南海敵不過美軍,為何美軍不敢向中國的“種島”措施動手呢?美國於2016年不是曾經揚言,要動手轟炸這些島嶼嗎?
2016年的時候,這些“種島”工程大致上都完成了,美軍要來拆島嗎?怎麼不動手呢?
四、美軍還是說得漂亮
雖說如此,但美軍還是說,美軍將兵力撤往第二島鏈的關島,甚至是第三島鏈的夏威夷,正是為了能夠更好的出兵援助日本、韓國和臺灣地區。
美國要這麼說,那就由得他吧!但日臺韓要清楚知道,尤其是日本和臺灣地區,雖然美軍增加了2000公里的反應時間,但是在東風導彈的快速打擊下,那是緩不濟急,遠水救不了近火。日本和“臺灣當局”想要在戰時倚靠美軍救援,那是沒指望了。
尤其是臺灣,更是沒指望。畢竟美國在日本還有駐軍,琉球還有約1萬名美軍。
不過,日本可要當心了,美軍繼續留駐日本,其中一部分原因是繼續控制日本,未必是真心幫日本搏命,和中國或俄羅斯爭戰。這方面日本得要想清楚了。

美軍的著重點如果是指望戰機從遠處飛來馳援,根本達不到目的,以F-16戰機而言,其作戰半徑是550公里,空中加油後的作戰半徑是900公里,能幹什麼?從關島基地起飛都還飛不到琉球的距離。
美軍F-15系列戰機的最大作戰半徑可以達到1800公里,仍然起不了作用,除非是在空中加油的情況下。
但中國有的是法寶打擊美軍“大型”空中加油機,霹靂-15空空導彈射程超過200公里,霹靂-17射程達到400公里,都是打擊空中加油機的利器。
不論是殲-16或殲-20都能發射霹靂導彈,管你美軍什麼戰機還是空中加油機、偵察機或預警機。
那麼,美軍想要對日本和臺灣地區軍事馳援,只能依靠航母艦隊了。但是在中國東風導彈之下,這些航母艦隊行嗎?
如果美軍想要倚仗核潛艇,那也不需要將基地和兵力後撤,若不是美國武力干涉,中國不會跑到關島或夏威夷去打美軍,也不會去打擊關島的核潛艇基地,雖然,關島也在東風-26導彈的打擊範圍內。
算來算去,以現階段美軍在第一和第二島鏈的海空軍實力,已經無法有效對付中國,只有為數眾多的核潛艇對解放軍具有真正的威懾力。
不過,據說中國已經發展排水量4000噸的小型核潛艇,此小型核潛艇可以大量生產,大量部署,形成對美軍核潛艇的有效反制力量。
這幾日的網傳訊息,中美兩軍在菲律賓北部海域展開罕見的電子戰,菲律賓呂宋島北部全部斷網,GPS也沒了訊號,12小時後美軍敗退。因此,又導致美軍從琉球基地後撤。

這則訊息其實難以證實,就算中美電子戰訊息為真,中方大敗美軍,但這也只是錦上添花,美軍將幾乎半數兵力撤離琉球是既定計劃,只是原因不是如美日兩國說的,是因為琉球居民反對,真實原因還是因為中國的軍事力量。
五、結論
日前的訊息,菲律賓軍方聲稱,美軍將撤離3個月前部署於菲律賓的“堤豐”中程導彈系統(又有訊息說不撤了)。
另外,三個月前美國國防部宣佈,將從查德和尼日撤出大部分駐軍。這是因應這兩國政府的要求。
7月8日,據美國媒體的報道,美軍正式從尼日的一個空軍基地撤出。
美國這是接二連三的撤軍訊息啊!很簡單的道理,美國在海外的駐軍不是受到一些當地國家的厭惡,就是難以為繼,支撐不了。尤其是當美軍面臨中國強大軍力的時候。
或許有人會說,不要把中國的軍力抬得太高了。今天的說法過於抬舉中國軍力嗎?
一點也不,我們可以拿美國對俄羅斯的軍力部署做一個比較。俄羅斯雖然核子武力強大,核彈頭數量比美國還要多,但俄羅斯的傳統軍力不及美國,因而美國在北約國家中的軍事部署可以說是步步進逼俄羅斯。
但反觀美軍對中國的軍力部署,反而出現兵力後撤的情形。我們會在日後再做詳細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