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傢伙,知乎竟然玩起了博物館表情包大戰…

點選👆王耳朵先生👇關注我,加星標★
去年秋天,《黑神話:悟空》的一把火燒旺了山西旅遊,人們紛紛湧向小西天、佛光寺……
可踏上這片土地才發現,山西文化的精華,其實濃縮在各大博物館裡。
今年五一期間,山西博物院“晉魂”基本陳列展就火出圈了。
共接待觀眾10.97萬人次,日均接待量幾乎趕上了法國盧浮宮,要知道,咱的展廳面積只有盧浮宮的1/4。
“地上文物看山西”,真不是說說而已
趁著這波“博物館熱”,知乎聯合全國各地13家博物館,發起“一起下館子”為主題的線上討論、線下沙龍、創意布展等一系列活動,共同探討博物館熱背後的文博人故事。
恰好5月18日,又是第 49 個國際博物館日,知乎與山西博物院共同舉辦的線下沙龍也順利舉行。
兩場盛宴看完,耳朵想說一句:
菜市場填飽胃,博物館滋養心。

01
說到山西文物,就不能不提樑思成與林徽因夫妻。
1932年,這對伉儷在研究莫高窟壁畫《五臺山圖》時,發現有座塔的形象從未見過。
隨後他們跋山涉水4年,終於在五臺山附近,找到了中國存世的三大唐朝遺構之一,佛光寺。
88年後,《黑神話:悟空》將佛光寺以數字藝術的形式,呈現在億萬玩家面前。
今年,山西博物院“晉魂”基本陳列展的“土木華章”專題,則實景復原了佛光寺大東殿。讓沒有機會去佛光寺的遊客,也能在博物院感受它的氣勢恢宏。
藝術策展人、知乎答主莊澤曦以主持人身份,與“晉魂”基本陳列“晉國霸業”專題策展人崔躍忠,“晉魂”基本陳列“民族熔爐”專題策展人安瑞軍,“晉魂”基本陳列“土木華章”專題策展人遊愷,就策展背後的故事展開了對談。
“晉魂”策展人中多是資深知友,他們介紹說這一次的“晉魂”陳列展,分為7個專題,可以說展出了一部山西通史。
敘事性的策展思路,源自一把原本默默無名的青銅劍。
這把劍出土之時便有殘缺,大概只有15釐米長,鏽跡斑斑,上面有5個銘文,只辨得出“韓鍾之”三個字。
2019年,山西青銅博物館成立,借了山西博物院的一部分文物,這把劍被拿出來補位,在山西博物院晉國霸業展廳展覽。
在重器雲集的晉國霸業展廳,“韓鍾劍”實在是不起眼,可奇怪的是,觀眾在它面前駐足時間卻最長。
原來,觀眾是被展板上的故事吸引了:
第二次晉楚爭霸,晉軍失敗了,但是晉國卿大夫韓穿率領他的上軍有序撤退,史記記載“上軍不敗”。
寥寥數字,卻是一段鮮活的歷史。
鮮活,最能直擊人心。
還有“民族熔爐”專題中,“胡人吃餅騎駝俑”,也是靠一份鮮活,被做成表情包紅遍全網。
最初,這件器物是和其他的駱駝俑放在一起的。
可策展老師每次看到“胡人吃餅騎駝俑”,下意識就聯想起一些畫面:在絲綢之路上,這些胡商是怎麼生活?
是風沙漫天的,但一定也是充滿生機的。
於是策展老師將其和其他駱駝俑分開,單獨放在一個獨立展櫃進行展示。
許多觀眾都被這個邊趕路邊吃餅的胡人吸引了,大家稱他是絲綢之路上的乾飯人,也因此成了表情包裡的常客。
每一件文物背後,都是一段歷史、一段人生。
山西古時稱“晉”,如果你好奇“晉”從何而來,那麼答案就在晉侯鳥尊身上。
晉國首任國君唐叔虞是周武王姬發之子,最初國號為唐,唐叔虞之子燮父繼位後,將國號改為晉。
這件鳥尊,就出土於燮父之墓。
銘文中的“晉”字,是迄今為止考古出最早的金文“晉”字。
這隻昂首挺胸的鳥,見證了燮父改唐為晉的歷史,也是“晉”文化的源頭。
知乎上有人提問:為什麼說「考古是文明的第一現場」,「博物館是文明的第二現場」?
答主@莫唯塵 回答了一段話:
文物本身並沒有什麼價值,但文物與人產生的關係決定了文物的價值。
博物館的使命,不僅僅是給大家傳達文物的美,不僅僅是呈現文物所代表的技術和藝術,也是讓人們透過文物這個橋樑所承載的故事,去了解一段歷史,一種文化。
在博物館中,人類文明被高度濃縮、集中展現。
走進博物館,就是了解一座城市、一個國家、一種文化最便捷的方式。
02
然而現實中,我們往往被工作、家庭所困,說走就走的旅行近乎奢侈。
所幸這是個網路時代,透過網際網路,足不出戶也能便覽人類文明的程序。
知乎與山西博物院聯合舉辦的線下沙龍熱鬧非凡,「博物館日丨一起下館子」的線上討論同樣精彩紛呈。
知乎答主@潺潺流水 就被一隻呆萌可愛的小鳥逗笑了。
這隻小傢伙名字叫“鴞卣”,大大的眼睛、圓圓的肚子、氣鼓鼓的神態,就和遊戲裡憤怒的小鳥一樣,被網友發現後,它痛失本名變成“憤怒小鳥”。
鴞,是我國古代對貓頭鷹的統稱;卣,是盛酒器。
顧名思義,這是一隻酒杯,但這酒杯可比我們現在的酒杯有意思多了。
《詩經·商頌·玄鳥》開篇的“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就是說上天命令玄鳥降臨凡間,從而誕生了商族,不少學者認為這裡的玄鳥指的就是鴞。
所以鴞在商代,就是部族圖騰,也是象徵超強戰鬥力的戰神。
知乎答主@李子寒泉 在湖南省博物館還看到了一隻“彭彭”。
文物的造型,是一隻野豬背上站了一隻小鳥。
@李子寒泉 越看越覺得熟悉,這不是和《獅子王》中的疣豬彭彭很像嗎?
其實這件青銅器叫青銅豬尊,全國以野豬為造型的青銅器就這麼一尊。
根據專家考證,小豬的眼睛上,原本是鑲嵌有寶石的,曾是一隻珠光寶氣的豬。
野豬在古代是一種非常兇猛的動物,商朝人把野豬當成一種武神,甲骨文中勇敢的敢字,就是一個人赤手跟野獸搏鬥的場景。
商人善戰,所以他們的許多器物都與戰爭相關。
如果深度挖掘下去,一個時代的歷史脈絡、百姓生活,都會一一展現。
03
其實不止文物,知乎還有大量的各領域人文內容,也在被討論著。
不久前,李子柒就以「非遺探訪官」的身份入駐知乎。有人問她:今年是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你準備怎麼過?
她的回答,掀起一股討論熱潮。
“大年初一燒子時香,大年初二到初四,親戚家輪番團年、遊廟,趕廟會。
初五要‘送窮’,家家戶戶把家中垃圾、灰塵掃出門。
初七是人日,人日遊草堂,這是四川人民紀念杜甫的活動。”
雖然地域不同年俗不一,可這些文字,卻能喚起同樣的溫暖。
在知乎上,無數網友被非遺元素種草後,開始迫不及待地分享可各自的見聞。
答主@古都閒雲 說,以燒烤聞名的淄博,其實有一樣東西更為久負盛名,那就是淄博博山的琉璃製品。
琉璃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富麗堂皇,高高在上。
可到了現代,隨著工藝技術的發展,琉璃製品已經能夠大量生產,並且遠不只是傳統的杯盤碗盞瓶,已經衍生出各式各樣的器型。
小時候寫作文,我們經常會用到各種名人“吃墨水”的典故。
可知乎答主@我沒啥文化 告訴大家,有些徽墨是真的可以食用的。
徽州獨草墨法的制墨材料,包括桐油,豬油,熊膽,冰片,麝香,蘇木,紫草,江米酒,零陵香,排草,生漆,棉籽,豬膽……
這麼多東西摻在一起,確實有藥用價值。
答主本人就曾在歙縣曹素功徽墨廠看到一塊老墨,聞上去香氣沁鼻尖,磨出來更是清亮泛紫韻,確實是稀罕物。
經同意後他嚐了一滴墨汁,入口墨香濃郁,帶一點微微的清涼、藥香和回甘。
還有答主講到了瓦貓、儺戲、夾江竹紙、魚拓作品……
50000多條留言,幾乎每一項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都有著講不完的故事。
這些非遺文化,有些現實中尚有傳承,有些則只存在於博物館當中。
04
看看身邊的年輕人,博物館不知不覺間,已經成了他們去到一座陌生城市的必選打卡點。
而在那些不能出遊的日子,逛知乎、看文物,則成了他們做功課、做攻略的首選。
太多的文物,也因此成為了新晉網紅。
中國陶瓷博物館的沉思羅漢、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彩繪陶縮脖俑、甘肅博物館的“馬踏飛燕”,就是名副其實的“三大頂流”。
因為形象有趣,它們分別被網友取了喜感的名字:
“無語菩薩”、“委屈小人”和“著急下班的打工馬”。
中國陶瓷博物館的沉思羅漢,網友戲稱為“無語菩薩”
陝西曆史博物館的彩繪陶縮脖俑,網友戲稱為“委屈小人”

甘肅博物館的馬踏飛燕,網友戲稱為“著急下班的打工馬”
這些,也正好呼應了今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
快速社會變化當中的博物館未來。
未來永遠屬於年輕人,正是知乎這樣的人文平臺的不斷努力,推動著傳統文化的賡續傳承,在年輕人當中,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在知乎,文物不是過去時,而是現在進行時!
-END-
大家好,我是王耳朵,上不知天文,下不知地理,中間略懂點人生歪理。關注【王耳朵先生】,一個路見不平,就忍不住一聲吼的中年boy。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