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300次重生,這是中國的瑰寶

從與手遊跨界聯名的泰山皮影,再到走向國際T臺的貴州苗繡,中國非遺文化,正在全方位地走向世界。
這些經歲月篩選的寶藏,是民族文化的瑰寶,能夠不斷煥發新生機,得益於中華工匠的堅守、傳承和創造。
有這麼一個人,34歲投身琉璃世界,以創新理念賦予這一傳統技藝新的生命,讓中國琉璃在國際中佔有一席之地。
50歲,他又重拾白瓷技藝,耐住3年寂寞,在數不清的失敗品後,打破了1800年的技術侷限,見證具有現代風格的白瓷藝術品涅槃。
他就是被譽為“現代琉璃之父”和“中華瓷器文化復興者”的王俠軍。如今年逾古稀的他,仍在堅持用作品述說文化傳承和時代精神。
而最近,在首個“世界非遺版”中國春節到來之際,王俠軍,又一次和中國非遺技藝攜手了。
半路出家的琉璃工匠
1999年,王俠軍的琉璃作品“千禧龍·圓融”在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第一次展出,引發了很大反響。
狀似2000的龍身團成球狀、中部鏤空,意味著圓融、“太虛”,是王俠軍結合中國文化意蘊和現代美感的重要設計。“包容接納世界,以龍的姿態和智慧走在時代前端”,這樣的創作理念,喚起了全球華人對新千年的美好期待。
展出後,王俠軍收到了一千多份訂單,作品最長需用一年時間等待,卻仍供不應求。
製作週期如此漫長,是因為王俠軍使用了玻璃燒製最繁雜的手法——脫蠟鑄造。
這種技藝能最大程度呈現作品,但需要歷經47道繁複工序,一件模具只能燒製一件作品,並且最終只有兩三成的成功率。
“千禧龍·圓融”就是歷經300多次失敗後的唯一成品。 
之所選擇艱難創作,是因為王俠軍希望呈現足以承載人生、歲月和中華文化的作品。
得益於他的創作理念與匠人精神,中國琉璃迎來了“文藝復興”,全世界都為中國工藝與文化之美讚歎。
他的作品被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科威特皇室收藏,也進駐了德國法蘭克福展永久館。
在日本,收藏家甘願多花10個月等待王俠軍的作品成型,還有人專門坐兩小時新幹線前去購買。
人們很難想象,這位被譽為“現代琉璃之父”的匠人,是在34歲時半路出家。
這段經歷,也為他的作品增添了幾分傳奇色彩。
“做屬於中國的東西”
成為琉璃學徒前,王俠軍長時間在影視行業耕耘。一次,他為拍攝尋找道具,在家中意外發現一個印度神牛造型的玻璃紙鎮,為之深深吸引。
當時他的心中就產生了一個念頭:能不能用這種形式,表現中華文化?
王俠軍拿著紙鎮去臺灣玻璃工業最發達的新竹縣,卻被告知現有技術無法制作。他查詢資料,發現國外已經有了不少系統製作琉璃的學校,琉璃儼然成了一項嚴肅又繁雜的技藝。
想到國內雖工業發達,卻只被看作“玻璃代工廠”,他開始希望,能夠“做一件屬於中國的東西”。
於是在34歲這年,王俠軍離開了影視行業,奔赴美國學習玻璃製作技藝。學成歸來後,他又花費一年時間,將中國傳統“脫蠟鑄造”工藝深挖細究,才有了後續一系列古今融合的經典作品。
十多年過去,在琉璃事業攀上高峰後,王俠軍卻又為自己選擇了一門新功課。
在美國學玻璃技藝時,他曾畫出了異於傳統的瓷器設計圖,設計大膽、風格現代。
設計圖後來被一家公司看中買走,卻始終沒有推出商品。王俠軍帶著困惑去陶瓷廠詢問老師傅,卻被告知這樣的陶瓷是做不出來的。
在50歲知天命的年紀,王俠軍決定重拾陶瓷夢。
這次,王俠軍為自己設立的目標,是革新民族工藝,將傳統的白瓷與時代情緒結合,“重現中國瓷器過去輝煌的文化高度和工藝驕傲”。
和當初投身琉璃一樣,這個選擇不僅源於對技藝的執著,背後更有深厚的民族情結。
從頭來過勇氣可嘉,而現實卻並不容易。
最開始,王俠軍跑遍了世界各地兩百多個大小工廠,得到的回答通通是“不可能”。他沒有氣餒,而是決定自行建窯燒陶,和團隊“帶上電腦、水平儀、計算器和標尺”,每天和爐火待在一起。
窯門一關,接下來就不由人決定了。即便是技術成型後,燒製的成功率也僅為30%。但王俠軍為了燒出心目中的象徵君子之風的白,燒壞了足足十噸瓷土,一條比線還要細的裂縫都會歸為失敗。
這一燒,就是三年的沉寂。
直到2005年11月,王俠軍的白瓷作品第一次公開亮相,再次引起轟動。
在造型上,這些作品透過稜角和懸空呈現出站立之姿,而突破性的技法和古今融合的美感,則重現了中國瓷器昔日領先世界的盛況。
展覽現場,曾有日本陶藝家驚歎:燒了37年陶,連王俠軍一隻杯子都不知道怎麼做。
瓷器,在王俠軍手裡再次“站”了起來。
當八方新氣,
遇上首個非遺春節
無論是琉璃還是白瓷,王俠軍對革新民族工藝、創新表達的追求一直未變。
雖然作品不可複製,但一項項傳統技藝卻在他手中傳承發展,煥發出新的生機。
去年12月,中國春節被正式列入世界級非遺名錄。這一次,王俠軍選擇和國窖1573攜手,從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營造技藝和金漆木雕技藝中汲取靈感,用現代藝術手法創作“富貴花開”藝術作品,為第一個“世界非遺版”春節獻上祝福。
(點選上方,即可觀看影片)
盛開的牡丹寓意著新春富貴吉祥的祝願,花瓣由中國非遺金漆木雕的貼金箔工藝處理,線條包容大氣,捲曲間嵌入紅寶石,與紅色背景相呼應,再以紫檀蝴蝶榫卯固定,瓣瓣相連,寓意闔家團圓的融和場景。
作品中央將“富”字藝術化處理為傳統的窗稜造型,烘托出年節喜慶的氛圍。前方的斗拱造型放置國窖1573,同牡丹、窗稜、飛蝶相映照,見證國人的春節幸福場景。
奇妙的是,國窖1573外盒底座開啟後,呈現出的便是牡丹花盛開的形狀,同樣用“富貴花開”為年節提供該有的儀式感。
酒,這一獨特的意象,自古就出現在各篇詩詞佳作中、各類傳統節日裡。一杯白酒,蘊藏著歲月的沉澱和人事的更迭,也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作為中國白酒鑑賞標準級酒品,國窖1573由入選“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始建於1573年的窖池群釀造。活態釀酒窖池452年持續生香,活態釀酒技藝700餘年有序傳承,國窖1573在活態傳承中守護民族瑰寶,不斷為其注入活力。
民族瑰寶的相遇、碰撞、融合,延續了千年的傳承,也展示著中國文化的自信氣韻和勃勃生機。
恰如影片中所說的那樣:讓未來也能品味我們的傳承,讓世界品味中國年。
網易文創浪潮工作室出品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微信編輯 | 梧桐
❖  歡 迎 分 享 到 朋 友 圈 哦  ❖
浪潮工作室長期招聘作者,稿費千字300到800
公眾號後臺回覆“招聘”即可檢視。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