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發現,大米飯變得越來越好吃了

點選上方藍字關注“尹哥聊基因”
最近微信改版,容易找不到尹哥的文章,大家記得把尹哥設為星標⭐️ 哦~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長河中,水稻不僅是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更是華夏文明的基石。從古老的江南水鄉到遼闊的東北平原,稻米見證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農耕文明。
自古以來“民以食為天”,而米飯則是中國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主角。無論是家常便飯還是節日盛宴,我們都少不了那一碗香噴噴的白米飯~
然而,隨著氣候變化和環境挑戰的加劇,如何確保稻米的質量與產量成為了科學家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但話說回來,你有沒有發現,近幾年來,我們餐桌上的大米飯變得越來越美味了?
這並不是你的錯覺!近日,來自中國水稻研究所稻米質量安全評估創新團隊在Nature上線上發表了題為 Chinese rice actually tastes ever more nice 的文章。論文向全世界呈現了我國稻米食味品質的現狀,並系統分析了十幾年稻米食味資料,證明我國稻米食味品質一直在不斷地改善提升!
△ DOI: 10.1038/d41586-024-04229-w
該篇文章指出,既往對於稻米質量的探究中,科學家們發現了一個令人擔憂的現象:氣候變化使得夜間氣溫逐步攀升,當我國夜間氣溫突破預估的 18°C 臨界閾值,日本夜間氣溫超過 12°C 時,水稻作物的品質便會不可避免地下降。氣候預測曾表明,在中等和高排放情景下,到 2100 年優質稻比率將持續呈下降趨勢。
那麼,我們的「大米飯」豈不是會越來越食之無味?彆著急,科學家們並沒有坐以待斃。我們都知道,水稻有許多品質指標,包括外觀和質地等,研究團隊所在的中國水稻研究所在過去十年間,針對這些指標展開了細緻的口感測試。結果令人欣喜,這些品質指標呈現出穩步提升的態勢,並在 2022 年達到了峰值。
舌尖上的這場升級,在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遺傳改良和種植環境監測等一系列有效措施。與此同時,從全要素生產率方面來看,近年來水稻生產技術效率明顯提升,技術與管理不斷最佳化,水稻生產朝著標準化、專業化方向大步發展,也極大地促進了水稻口感的提升,尤其對於種植在我國經濟發達地區(如廣東省)的秈稻亞種來說,這種積極變化表現得更為突出。
事實上,科學家們不僅顯著提升了稻米的品質,使每一粒米更加飽滿、口感更佳,還透過創新技術解決了特定人群對營養成分的需求問題。
由於谷蛋白佔稻米總蛋白質的60%-80%,對於腎病患者及糖尿病患者而言,過量攝入谷蛋白並不利於康復。因此,降低谷蛋白含量並改善米飯口感成為了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前不久,這篇發表於Rice Biology and Breeding期刊上的文章,就探討了如何透過使用Lgc-1顯性等位基因,在三系粳型雜交稻中培育出低谷蛋白且具有優良食用品質的新品種。
△ DOI:10.1111/pbi.14502
研究人員透過分子標記和表型篩選相結合的方法,以低谷蛋白品種 L9037(Lgc-1供體,無恢復基因)和廣親和恢復系 R228(無Lgc-1基因型)為親本進行雜交,篩選出了三個低谷蛋白恢復系 HL8005、HL8023 和 HL8027。結果顯示,含有 Lgc-1 的三個低谷蛋白恢復系 HL8005、HL8023 和 HL8027 的谷蛋白含量顯著低於 R228,但高於 L9037,農藝性狀優於 L9037。HL8027 的食味品質最佳,谷蛋白含量降至 3.0%,比非低谷蛋白品種 R228 低 38.8%。
△ 低谷蛋白恢復系的選育過程與谷蛋白含量分析等(來源:參考資料2)
隨後,研究人員將三個低谷蛋白恢復系與粳型不育系春江 23A(A1)、81A(A2)和嘉和 212A(A3)雜交,獲得 9 個雜交水稻組合,並以非低谷蛋白粳型雜交組合嘉優 5 號為對照(CK)。結果發現,9 個雜交組合在產量、谷蛋白和直鏈澱粉含量、糊化特性、澱粉溶解度、米飯外觀和質地等方面與對照組存在差異,綜合分析來說,C6(81A/HL8027)兼具低谷蛋白特性、最佳食味品質和產量優勢,為培育高產、高食味品質且低谷蛋白的雜交水稻提供了新的種質資源。
△ 低谷蛋白雜交組合地質地分析、稻米口感和食味品質評價等(來源:參考資料2)
綜上所述,在一碗碗香噴噴的米飯背後,是無數科學家們夜以繼日的心血與汗水,他們用不懈的努力,讓每一粒稻穀都飽含著豐收的希望,不僅提升了糧食產量,更讓美味綻放在人們舌尖。
作為幸福“食客”,珍惜碗中的每一粒米,便是我們對糧食安全的最好守護,讓我們一起珍惜糧食,不負耕耘!
撰文:DD、青葉|編輯:lcc
參考資料:
[1] Lu L, Hu X, Chen M, Hu P. Chinese rice actually tastes ever more nice. Nature. 2025;637(8044):34. doi:10.1038/d41586-024-04229-w
[2] Hu S, Yang L, Cai J, et al. Production of grains with low glutelin and high eating quality by using dominant allele Lgc-1 in three-line japonica hybrid rice. Plant Biotechnol J. 2025;23(2):374-376. doi:10.1111/pbi.14502
— END —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