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9日,全球矚目的科技與體育跨界盛事——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即將啟幕。這場賽事不僅是人類馬拉松歷史上的里程碑,更是人形機器人產業的“終極試煉場”。來自全國各地的近20支機器人團隊將攜自主研發的尖端產品同臺競技,在21.0975公里的賽道上展示技術創新、驗證場景適應性,並挑戰運動控制與能源管理的極限。本文將以全景視角解析參賽企業的技術佈局與產品特性,並基於多維資料預測賽事冠軍的潛在歸屬。

由北京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研發的“天工Ultra”無疑是本屆賽事的明星選手。這款機器人搭載哪吒汽車自主研發的“天工電池”,以高能量密度(300Wh/kg)和智慧熱管理系統為核心優勢,曾在-15℃低溫測試中保持90%的續航效能。其運動控制演算法歷經3萬小時模擬訓練與2000公里實地測試,迭代至V8.3版本,實現了12km/h的擬人奔跑速度,併成功挑戰雪地、樓梯等複雜地形。在3月的實地路測中,天工機器人雖因左腳腳踝連線件斷裂更換機體,但其團隊透過最佳化關節阻尼係數與足底壓力分佈模型,已將連續奔跑距離提升至8公里。值得注意的是,該機器人搭載的“慧思開物”通用智慧平臺,支援多機協作與動態環境感知,為其應對賽道突發障礙提供了演算法冗餘。

深圳樂聚機器人推出的“夸父”系列以輕量化設計(整機重量僅28kg)和超長續航著稱。其採用的“mini360航模電池”雖能量密度略低於天工電池(250Wh/kg),但透過模組化電源管理與分時供電策略,實現了5小時不間斷執行的驚人成績。在預賽中,夸父機器人以0故障、0換機的表現完成5公里測試,其仿生膝關節採用碳纖維-鈦合金複合結構,將單步能耗降低至0.02kWh/km。該團隊獨創的“被動動態行走”演算法,透過利用重力勢能與慣性動量轉換,在緩坡路段可節省23%的電力消耗。不過,其3.6m/s的最高速度可能使其在平路賽段處於劣勢。

來自上海青心意創的MagicBot以“群體智慧”為核心理念,主打多機器人協同作戰能力。其搭載的分散式計算框架支援16臺機器人即時共享環境資料,形成動態編隊以最佳化風阻與路徑規劃。儘管單機最高速度僅為2.8m/s,但其40kg的負重能力與5小時續航使其成為複雜地形的攻堅者。在石子路測試中,MagicBot透過足底壓力反饋調節系統,將步態失穩率控制在0.3%以下。該團隊還開發了“雲端-邊緣”混合控制架構,允許工程師在換電間隙遠端更新運動引數,這或許能成為其應對賽道突發狀況的“秘密武器”。

眾擎機器人PM01憑藉類人自然步態與高爆發力引發關注。其仿生脊柱結構包含7個自由度,支援前空翻、側滾翻等特技動作,這為其在媒體拍攝區爭取“最佳表現獎”增添了砝碼。在短距加速測試中,PM01以4.2m/s的速度重新整理賽道紀錄,但其液壓驅動系統的散熱問題尚未完全解決——連續奔跑3公里後關節溫度會升至85℃,需依賴液冷背夾進行緊急降溫。該團隊創新性地採用形狀記憶合金製作足弓,可根據地面硬度動態調整剛度係數,這一設計在石板路段的測試中減少了37%的足部衝擊力。

北京星動紀元的STAR1機器人以55個自由度和自研機器人大模型為核心競爭力。其“神經形態計算晶片”可實現每秒120萬億次的運動規劃運算,在遇到突發障礙時響應延遲僅50ms,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在混合地形測試中,STAR1透過視覺-雷射雷達融合感知系統,成功識別並跨越了高度差達15cm的裂縫路面。其團隊還開發了“元學習”訓練框架,使機器人能在比賽過程中即時最佳化步態引數,這一技術或許能幫助其在後半程逐漸拉開差距。

宇樹科技G1以35kg的輕量化機身和模組化關節設計見長。其採用磁編碼器與諧波減速器組合的驅動方案,將單關節精度提升至0.01°,這在坑窪路段展現出顯著優勢——測試顯示其透過10cm深溝壑的成功率達98%。該機器人的“蜥蜴仿生演算法”可自動切換四足/雙足模式,當檢測到坡度超過15°時,會啟動輔助臂進行攀爬,這一特性使其在公園賽段的石板-草地混合地形中佔據先機。不過,其2小時的標稱續航可能需要至少兩次換電,罰時風險較高。
天工Ultra與
星動紀元STAR1的終極對決
綜合技術引數與測試表現,天工Ultra與星動紀元STAR1最有可能問鼎冠軍。天工機器人的優勢在於成熟的全電驅系統與擬人化運動控制,其12km/h的穩定速度與哪吒汽車提供的快速換電支援(5分鐘/次)能最大限度減少罰時影響。而STAR1的機器人大模型賦予其動態環境適應能力,特別是在後半程體力分配與突發障礙應對方面更具智慧優勢。決定性因素或將出現在賽道第18公里處的“魔鬼路段”——此處包含連續200米的石子路與15°陡坡。天工機器人的強化足底抓地模組曾在該路段測試中保持95%的透過率,而STAR1依靠即時路徑規劃演算法可節省約8%的能耗。若天氣條件良好(氣溫>10℃),天工電池的高低溫穩定性可能成為制勝關鍵;若遭遇陰雨天氣,STAR1的智慧步態調整能力或將扭轉戰局。
這場人機共跑的賽事,既是技術實力的較量,也是產業生態的試金石。無論冠軍花落誰家,中國機器人企業已在具身智慧的馬拉松賽道上邁出了歷史性的一步。
>End
>>>
本文轉載自“深觀啟元”,原標題《全球首屆|2025北京亦莊半程馬拉松暨人形機器人半程馬拉松參賽機器人》。
為分享前沿資訊及有價值的觀點,太空與網路微信公眾號轉載此文,並經過編輯。
商業火箭,想說愛你不容易——(二)難以複製的SpaceX
>>>
充滿激情的新時代,
充滿挑戰的新疆域,
與踔厲奮發的引領者,
卓爾不群的企業家,
一起開拓,
一起體驗,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質,
共同實現更高價值,
共同見證商業航天更大的跨越!
——《太空與網路》,觀察,記錄,傳播,引領。
>>>
·《衛星與網路》編輯委員會高階顧問:王國玉、劉程、童旭東、相振華、王志義、楊烈
· 《衛星與網路》創始人:劉雨菲
·《衛星與網路》副社長:王俊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