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有堅持長期主義,才能成功穿越週期。”浙商銀行黨委副書記、執行董事陳海強表示。這也是業績會前日浙商銀行官宣新任命後,陳海強以新身份首次公開亮相
文|《財經》特約撰稿人 陳淼 記者 張穎馨 發自杭州
編輯|張穎馨 張威
“砥礪前行。”在4月3日召開的浙商銀行(股票程式碼601916.SH,02016.HK)2024年度業績會上,憶及過去三年發展,董事長陸建強如是形容自己的感受。
據浙商銀行3月28日公佈的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總資產達到3.33萬億元,較上年末增長5.78%。全年實現營業收入676.5億元,同比增長6.19%;歸屬於該行股東淨利潤151.86億元,同比增長0.92%,這也是浙商銀行連續三年實現營收、淨利的正增長。與此同時,不良貸款率連續三年下降至1.38%。
在陸建強看來,過去三年,在“正嚴並舉”的正確指引下,浙商銀行全力穿越風雨;同時,靠自身力量穩妥處置不良風險,化解歷史包袱。最終,逐步邁上高質量發展新臺階。“如今能交出這樣一份靚麗的成績單,實屬不易。”
身處低利率、低息差、高風險環境,浙商銀行如何取得連續領跑同業的成績?浙商銀行黨委副書記、執行董事陳海強表示,“主要是全行以長期主義者的堅定,幹好‘難而正確’的事情。只有堅持長期主義,才能成功穿越週期。”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業績會前日浙商銀行官宣新任命後,陳海強以新身份首次公開亮相。

圖源/浙商銀行
近年來,浙商銀行管理層先後提出“善本金融”“智慧經營”等發展戰略,並持續推動其深化落地。業績會上,包括陸建強、陳海強等一眾浙商銀行高管,在逾2.5個小時的時間裡詳細闡述了這些發展理念和戰略,如何有效支撐起該行高質量發展態勢。同時,針對息差收窄、不良化解等市場關切話題,高管層亦進行回應。

2024年,浙商銀行營收實現了6.19%的正增長,增速位處股份行前列。
利息淨收入是銀行營收的貢獻主力,雖然與同業一樣,浙商銀行也面臨低利率環境下的淨息差收窄壓力(2024年淨息差為1.71%,較上年下降30個基點),但透過採取最佳化負債結構、降低存款付息率、穩定規模增長等舉措,該行2024年實現了451.57億元利息淨收入,較2023年規模僅出現略微下降,穩住了營收“基本盤”。
對此,陳海強在業績會上亦披露了多組資料:如在負債結構最佳化方面,浙商銀行採取了專項行動,存款付息率連續四年下降,2024年為2.1%,基本達到股份制銀行平均水平,同時保持規模的平穩增長。在客群結構最佳化方面,從聚焦產品收益到聚焦客戶價值轉變,2024年個人客戶數與公司客戶數均實現兩位數同比增長。
“我們從戰略層面提出了智慧經營的理念。”陳海強談及息差問題時表示,包括推動經營從資產驅動轉型向負債驅動轉變;基於負債結構最佳化,推動資產結構從高風險、高收益向低風險、均收益轉變;將資產結構的最佳化落腳到客群結構的最佳化;圍繞同業競爭升級,依託強大的投研能力構建核心競爭力等。
面對息差承壓,增厚非息收入、改善營收結構成為近年銀行業發力重點,浙商銀行也不例外。
2024年,該行非利息淨收入224.93億元,同比增長39.05%。值得一提的是,非息收入在營收中的佔比上升7.86個百分點至33.25%,上升幅度較2023年的2.43個百分點更為明顯。
談及此,浙商銀行行長助理侯波在業績會上稱,浙商銀行透過提升綜合服務能力,手續費淨收入跑贏大市;同時加強市場研判和專業能力建設,抓住2024年“債牛”市場機遇,實現其他非息收入達180.1億元,較2023年增加68.7億元。
“2025年我們將深化智慧經營,從推進以客戶為中心的協同改革、穩定利息收入基本盤、做大非息收入三方面,平衡風險收益,推動營收合理增長。”侯波預計,2025年淨息差降幅將小於2024年。

在改善營收結構的同時,浙商銀行近年另一個主要工作便是“卸掉歷史包袱”。
“三年來,浙商銀行始終把風險化解作為頭等大事,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化解和處置風險,成功地卸下了歷史包袱。”陸建強在業績會致辭中表示。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浙商銀行不良率為1.38%,連續三年下降;撥備覆蓋率為178.67%,保持穩定。
這背後離不開大力核銷。財報顯示,浙商銀行近三年核銷力度不小,2022年至2024年核銷規模分別為110.57億元、89.28億元、128.52億元。
浙商銀行行長助理、首席風險官潘華楓進一步表示,2024年浙商銀行風險防控工作有三大特點:
一是風險處置力度加大,處置不良資產創歷年之最;二是風控策略更加穩健,深化房地產等重點領域風險防控,其中,房地產不良貸款率1.55%,較年初下降0.93個百分點;三是產業投研能力提升,圍繞國家重點產業和“深耕浙江”等領域深入研究,引導全行授信業務高質量發展。
“我行風險處置已進入常態化管理階段。”潘華楓稱,接下來浙商銀行將堅定風險出清的決心,在加快處置存量風險的同時嚴控新增風險,重點聚焦產業投研、風險處置、專業評審、數字風控等四方面提升或深化,繼續實現資產質量穩中向好。
平安證券研報分析指出,浙商銀行不良核銷處置力度逐漸加大,隨著歷史包袱的不斷出清,疊加戰略落地的持續深化,預計未來盈利質量會逐步改善。

今年初,杭州“六小龍”出圈以後,銀行科技金融服務受到更多關注。
作為唯一一家總部設在杭州的全國性股份制銀行,深植這片數字技術高地,浙商銀行在2016年便推動科技金融相關服務探索,並確立以數字化轉型為主線開展業務創新。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末,該行已服務科技型企業30712戶,融資餘額3674億元;服務高層次人才3925戶,融資餘額345億元。
浙商銀行副行長、董事會秘書駱峰在業績會上分享了另一組資料:近3700億元科技金融融資餘額,對應的不良率只有0.35%。此外,在2024年新獲批的授信公司客戶中,有30%是科技型企業,近80%授信額度不超過1000萬元,具有“支早支小”的特點。最近三年,浙商銀行還陪伴超100家企業實現A股上市,近200家企業進入上市輔導階段。
伴隨AI技術大爆發,以及金融“五篇大文章”將科技金融放在首位等政策引導,不少銀行紛紛湧入科技金融賽道,面對競爭加劇,浙商銀行有何差異化打法?
駱峰介紹稱,浙商銀行堅持專業化發展的理念,探索提出“六專”科技金融的差異化體系,即專營的組織架構、專業的人員隊伍、專享的產品匹配需求、專屬的風險政策、專項的經營政策、專門的資訊系統。
以專屬的風險政策為例,浙商銀行在2024年出臺了針對金融“五篇大文章”的授信盡職免責政策,其中專門明確了科技金融授信盡職免責的正面清單;與此同時,該行也專門設立了科技金融的專題信審會,在風控上區別於成熟公司客戶的授信。在專項的經營政策方面,包括FTP(內部資金轉移定價)以及資源投入等,浙商銀行針對科技型企業都推出了相應的優惠政策等。
“下一步,我行將會繼續完善科技金融的服務體系,加大在新質生產力領域的資源投入和支援力度,力爭把浙商銀行科技金融打造成對公業務的‘金名片’。”駱峰說。

責編 | 張雨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