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巴胺飆升
盲盒的魅力,從來都不只是盒子裡有什麼,而是整個開盒的過程。
從拆封前的緊張期待(希望別又是那款最不受歡迎的蘑菇頭Sonny Angel),
到撕開塑膠袋時讓人上癮的快感,
再到最終抽中心儀款式時那一瞬間的多巴胺飆升…
或者,是你意識到自己又花了20刀,買了個頭頂蘑菇、還光著身子的塑膠娃娃。
那麼問題也來了:
如今的Z世代,為啥寧願花錢買盲盒,也不存著買房?

如果你在TikTok上刷得夠久,十有八九會刷到Sonny Angel或Labubu開盒的影片。
Sonny Angel是來自日本玩具製造商Toru Soeya推出的天使系列娃娃,
身高約8釐米,基本都光著身子,只戴著各種水果、動物或花朵造型的頭飾,
一盒售價在$10至$20之間。
Labubu則是來自Pop Mart熱門潮玩,
小巧毛絨怪獸造型,標誌是尖耳朵和大牙,售價一般在$30到$60。
它們也都是盲盒出售,有些限定系列還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轉手可炒到數百美元。
那麼問題來了:
在這個年輕人為房貸焦慮的時代,Z世代(2025年為15至29歲群體)怎麼還捨得花錢買娃娃?
對此,悉尼心理學家、作家、播客Jemma Sbeg是這樣說的:
其實這跟賭博有點像,不過是披著可愛外衣的賭博。
她自稱擁有價值超過$1200的Sonny Angel收藏,
其中一隻松鼠頭飾、帶尾巴的娃娃,單隻就值$660。
Sbeg說:
品牌打造的商業模式非常聰明,特別是面向那些有可支配收入的20到30多歲女性。

小確幸的 “口紅效應”
有一個經濟學理論叫“口紅效應”,
意思是在人們面臨經濟壓力的時候,會更傾向於購買一些價格不高、卻能帶來滿足感的小奢侈品。
而盲盒收藏,正是這種心理的現代延伸。
前澳洲央行經濟學家、現為悉尼大學講師的Luke Hartigan就認為:
這是消費者做出的 “理性決策”。
他們會想,既然買不起房,不如把錢花在能立刻帶來快樂的事情上。
Labubu最早在中國年輕人中流行,如今風靡全球。
今年6月,一隻真人大小的Labubu在北京拍出約$150,000的高價。
全球各地的Pop Mart門店前經常大排長龍,從悉尼到洛杉磯皆是如此。
在社交平臺上,名人和網紅會把Labubu掛在自己的名牌包包上炫耀。
一個$30的Labubu,可能正掛在一隻$20,000的Birkin包上。
21歲的Sydney網紅Sopha Dopha(本名Sophia Begg),
在TikTok和Instagram上有近200萬粉絲,她就經常分享Sonny Angel開盒影片。
她說:
我喜歡的是開盲盒的那種刺激。
雖然你也可以直接買已經拆封的款式,但我從來沒這麼做過。
我就是喜歡那種驚喜感。

“大齡兒童” 的文化慰藉
悉尼的房價中位數已達$140萬,很難有人會認真認為Labubu能阻礙年輕人買房。
畢竟,就像 “吃了幾份牛油果吐司就買不起房” 的說法一樣,這些說法並不靠譜。
Hartigan指出,其實這種“收藏熱”早就有先例:
從漫畫書、Pokemon卡到復古遊戲,都是一樣的邏輯。
有熱度,價格就會漲,
而能在崩盤前脫手的人,才是贏家。
媒體普遍把這類現象歸結為 “kidult文化”,
即成年後仍迷戀童年玩具或遊戲,希望藉此重新感受到童年那種簡單又快樂的情緒。
而如今的營銷手法和社交媒體平臺,更是加速了這類文化的傳播。
不過,在一片盲盒熱潮的背後,還有一個被忽略的問題:
這些塑膠小玩意的生命週期極短,註定是下一個 “填埋場常客”,帶來巨大的環保負擔。
Circular Australia的負責人Lisa McLean指出:
這種收藏文化的環境代價不容小覷。
我們當然可以繼續享受盲盒帶來的興奮、社群歸屬感與懷舊情緒,但我們也必須換一種更環保的方式去做這件事。
她建議,製造商應當承擔更多責任,回收和再利用舊產品。
McLean表示:
雖然Z世代常被指責消費過度,但真正導致環境危機的商業模式,往往源自更早一代人。
但我們每一次消費的選擇,其實都蘊含著改變世界的力量,這點年輕人一定要記住…
來源:各大澳媒
閒話澳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