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何移民地中海小國馬耳他?

幾千年來,馬耳他就像一塊“活化石”,凝固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互相沖突、但又互相融合的種種歷史印記,也許,今後還會凝固來自中華文明的文化印記
文 | 《財經》特約撰稿人 魏城
編輯 | 江瑋
這次海外旅行,本來我沒想去馬耳他,但一位朋友剛剛去過馬耳他,在他的極力推薦下,我就訂了去馬耳他的機票和酒店。
到了馬耳他,才知道馬耳他是歐盟最小的成員國,這個“小”,既體現在領土面積上(大約316平方公里),又體現在人口上(大約50多萬人)。如果要讓中國人對馬耳他的“小”有個粗略的概念,那麼,馬耳他的領土面積大約只相當於北京朝陽區的三分之二,人口大概相當於中國一箇中等人口規模的縣。中文詞彙中的“彈丸之地”“蕞爾小邦”“袖珍國家”等,都可以用來形容馬耳他。
地方雖小,但走到哪裡,我都能看到中國人;坐車觀光,我還多次看到了一家寫著漢字“溫州”的超市。
出於好奇,我馬上在網上搜了一下,結果發現,馬耳他居然有多家華人超市,僅“溫州超市”就有四個分店。
到處看到中國人,這不奇怪,因為他們很有可能是來自中國的遊客,但來去匆匆的遊客是不能支撐多家華人超市的,這些提供華人特有食材的超市,是要靠本地華人居民的日常消費來“養活”的。
這也讓我感到非常好奇:難道這個地中海的“彈丸之地”,有很多中國移民?

87%的馬耳他外來移民是中國人

不查不知道,一查嚇一跳。
離開馬耳他後,我在簡體字中文網上用“移民馬耳他”一搜,居然搜出了一大批文章,以下文字便是其中一篇文章的介紹——
“根據《2022全球移民報告》顯示,全球有2.81億移民人口,其中歐洲是目前移民最大目的地,大約有8670萬移民到歐洲,其中約有300萬華人生活在歐洲。近年來受到全球追捧的歐洲黃金簽證計劃,更是如此。馬耳他,中國人獲批人數佔總人數87%;希臘,中國人獲批人數佔總人數57%;西班牙,中國人獲批人數佔總人數50%;葡萄牙,中國人獲批人數佔總人數43%。”
言下之意,就是馬耳他接受中國移民的比例,在歐洲名列第一。
什麼?馬耳他這個“彈丸之地”也接受移民?而且它批准的移民人數中,87%都是中國人?這個資料可靠嗎?
可靠。我又在英文網上搜了一下,發現負責管理馬耳他各種居留計劃的政府機構“馬耳他居留署”(Residency Malta Agency)證實了這個資料。
根據馬耳他居留署的資料,2016年至2022年共有 2273 名主要申請人及其 5303 名家庭成員獲准成為馬耳他永久居民,其中87%是中國人,遠遠超過名列其後的幾個國家:第二名是越南人,但比例僅佔2.9%;第三名是俄羅斯人,只佔2.6%;南非人和土耳其人並列第四,各佔1%。
馬耳他居留署指出,馬耳他在2016年推出了“馬耳他居留和簽證計劃”(Malta Residence and Visa Programme),該計劃在2021年改名為“馬耳他永久居留計劃”(Malta Permanent Residence Programme,英文縮寫MPRP)後又重新推出。在這一計劃批准的2273 名主要申請人中,989人在2020年獲准成為馬耳他永久居民,是獲准人數最多的一年,該計劃因此成為當年第二大歐盟黃金簽證計劃。
按照87%的比例計算,在2016年至2022年這短短幾年裡,至少有1977名中國人移民到了馬耳他這個面積還不如北京市朝陽區大的地中海島國,這還沒有包括他們的家庭成員。
隨後的幾年,儘管馬耳他政府收緊了申請條件,提高了投資金額,但中國人移民馬耳他的熱情似乎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從這些年來各類“簡中網”(即中國大陸居民或中國大陸背景的海外華人使用的簡體字中文網)上的標題就可以管窺這種熱度:“2023年是歷史上馬耳他永居申請數量最高紀錄的一年”“2024年馬耳他居留許可發放超3.3萬份”“2025年移民馬耳他永居MPRP開啟線上申請系統”……
自從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中國經濟發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幅度也很大,尤其是城市中產階層的收入提升速度更快,但為什麼仍然有那麼多人非要離開地大物博的中國,移民到這個地中海“蕞爾小邦”?
原因自然很多。很多移民馬耳他的中國人,看重了馬耳他“四位一體”的地位:既是歐盟成員國,又是歐元區成員國,既是申根條約成員國,又是英聯邦成員國;有的中國人則青睞馬耳他本身的地中海氣候:冬天一點兒不冷,夏天也不是太熱;對於那些厭煩了天天加班、996內卷的工作節奏的中國城市中產,馬耳他悠閒的生活節奏則是一大誘惑因素;還有的感覺自身條件移民別的國家無望的中國人,是被馬耳他相對寬鬆的申請條件和相對靈活的投資方式所吸引……

移民路上的各種“坑”

不過,移民馬耳他路途上的各種“坑”也不少。
有些“坑”是移民中介挖的。
有的中介虛報申請材料費,有的中介索要高額諮詢費,有的中介則“口吐蓮花”,把馬耳他說成“移民天堂”,騙人話術包括“工作好找”“三個月拿身份”“拿了身份就可享受免費醫療”“居留卡就是綠卡”等,但真實情況是:馬耳他就業市場小,工作不好找;三個月拿不下身份,一位成功移民馬耳他的北京人說,從最初申請,到最後落地,至少需要兩年;僅僅有永久居民身份並不能享受免費醫療等福利,必須購買馬耳他的醫療保險;馬耳他的居留卡分為臨時居留卡和永久居留卡,所謂綠卡指的是永久居留卡,根據目前大多數歐洲國家的購房移民政策,投資者最初獲得的是有一定年限的臨時居留卡……
有些“坑”是申請者用自己的“想象力之鏟”挖的。
有的中國人並沒有把馬耳他當作久居之地,而是想拿到馬耳他居民身份之後,以馬耳他為“跳板”,“跳”到其他更大、更繁榮的歐盟國家工作和生活,如德國、法國等,但如果你只有馬耳他居民身份,不管是臨時居留卡,還是永久居留卡,你都不能在其他歐盟國家合法工作,除非你透過申請拿到了其他歐盟國家的工作簽證。你必須一直等到加入馬耳他國籍,才能自由地在所有歐盟國家內生活和工作。
有的中國人則認為,既然馬耳他是集歐盟、申根、歐元區、英聯邦為一體的發達國家,那一定非常現代化。但一旦到了馬耳他,便大呼上當,因為這裡不僅道路狹小、房屋老舊,而且網購不像中國那麼發達。沒有地鐵,更別提高鐵了,出行除了自己開車,就是間隔時間很長的公交車了。好在整個國家不大,城市更小,很多地方步行可至。
有的中國人在想象中認為,馬耳他四面環海,氣候一定溼潤宜人,但他們在這個地中海島國落地後,卻驚奇地發現,這個國家生長著許多葉片碩大的仙人掌。有仙人掌,說明氣候乾燥,他們生活一段時間後才發現,馬耳他雖然四面環海,但夏季漫長、炎熱,並且非常乾燥,降雨量極少,陽光強烈,一年365天,這裡有300多天都是“烈日當頭照”的晴天,不多的水分很快就被蒸發掉了。
還有一個被想象力挖出來的“坑”是:馬耳他雖然地方不大,但人口更少,生活應該悠閒、安寧。這個想象出來的優點,對那些想逃離人滿為患的中國大城市的人來說,尤其具有吸引力。但他們到了馬耳他之後,卻發現這裡到處都是人,滿街都是車,熙熙攘攘,擁擠程度不亞於中國的北上廣。
馬耳他總人口確實只有50多萬,但就像中國的北上廣有常住人口和流動人口一樣,馬耳他也有龐大的流動人口,其中很大的一部分是遊客,另外一部分是沒有公民身份但有工作簽證的外籍勞工,多數來自印巴次大陸和東南亞,還有一部分是短期來馬耳他居住的外國房東。

文明衝突與融合的“活化石”

外國房東?對,外國房東。我在馬耳他旅遊時,發現很多城市的公寓都是空的,有的公寓還上著一把大鐵鎖,說明長期沒有人住。後來我諮詢了一位熟悉馬耳他經濟情況的專家。這位專家說,馬耳他的許多公寓和獨立屋都是被外國人購買和持有的,他們每年只在馬耳他住上短短的一段時間,其他大部分時間都不住在馬耳他。
相應地,依賴於外國遊客的旅遊業和在很大程度上靠外國房東支撐的房地產業,在馬耳他經濟中佔很大的比重;此外還有金融服務業、博彩業、IT行業等。
我在馬耳他旅遊期間,還有一個發現:我從來沒有遇到過馬耳他本地人。
馬耳他雖然是歐洲國家,但街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卻有各種膚色的人:這裡的公交車司機基本上都是來自印度的外籍勞工;我住的酒店附近有一個便利店,我常去購買水果和瓶裝水,老闆是愛爾蘭人,老闆僱傭的兩個幫手都是來自東南亞的外籍勞工;有一次,我在“三姐妹城”之一的比爾古(Birgu)迷路了,去一家酒吧問路,我想當地酒吧的老闆一定不會是外國人了吧,聊了聊,才知道酒吧老闆是一位逃離倫敦陰雨天氣的英國人;還有一次,我在一個小漁村的小飯館吃飯,侍者是個年輕的男孩,我以為這次終於找到了一位當地人,便主動攀談,沒想到這麼偏僻的地方的小飯館,侍者也不是當地人,居然是一位來自烏克蘭的難民……
那當地人都到哪裡去了呢?一直到離開馬耳他,我也沒有找到答案。
我是在飛回倫敦的航班上,才找到了一位馬耳他當地人:她是馬耳他航空公司的空姐。也許只有這種需要向外國乘客展示馬耳他文化特色的馬耳他航空公司,才會聘用馬耳他本國人吧,我想。
我的座位在飛機最後方。我藉著站起來活動筋骨的機會,與一位在後艙整理餐具的空姐聊了起來。“你們國家與義大利的西西里島這麼近,你們的語言一定和義大利語非常相似吧?”我想當然地問。
她吃了一驚,但很快露出了慣常的那種溫婉的笑容:“哈哈,所有人都像你這麼認為。但馬耳他語和義大利語並不相似,它更像阿拉伯語。”
我比她吃驚的程度更甚:“什麼?更像阿拉伯語?這……這意味著,至少一部分馬耳他原居民來自阿拉伯世界?”
“對,我爺爺就對我說過,我們家族雖然世世代代都住在馬耳他,但祖上來自突尼西亞。”她笑著說。
“那你信仰伊斯蘭教?”我話剛出口,又有些後悔。據稱在歐洲,你最不應該問的問題,就是宗教信仰。
她倒是絲毫不在意:“不,我不信教。但我們家族好幾代都信仰天主教。”
我這才記起,我在馬耳他整個旅行期間,很少見到清真寺,而富麗堂皇的天主教教堂卻比比皆是。
回到倫敦之後,在微信上與一位中國朋友聊起了我在馬耳他的所見所聞。他說,他也在做馬耳他旅行攻略,並把其中的歷史部分發給了我。我開啟他發給我的檔案,標題是《馬耳他大圍攻》。
文章很長,大約上萬字,詳細講述了發生在1565年的歷史上最為血腥和激烈的圍城戰之一:“馬耳他騎士團”以少勝多,500名騎士率領幾千名守島戰士和平民,成功抵抗住了試圖入侵馬耳他島的奧斯曼帝國數萬名侵略大軍。“馬耳他大圍攻”又稱“馬耳他之圍”,是西方基督教聯盟和奧斯曼帝國地中海霸權之爭的高潮點,是16世紀歐洲最值得稱道的事件之一。法國思想家伏爾泰說過:“沒有什麼比馬耳他之圍更有名了。”
確實,馬耳他被稱為“地中海心臟”,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無論從東西方向、還是南北方向橫渡地中海,馬耳他都是最佳的中轉港和補給站之一,歷史上圍繞馬耳他的戰爭數不勝數。
馬耳他是最早的基督教國家之一,由於“馬耳他大圍攻”,它成功地擋住了伊斯蘭教的擴張。但有趣的是,馬耳他語更接近阿拉伯語,馬耳他原居民也有30%左右的阿拉伯血統,這是因為馬耳他位於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文明衝突和互動“拉鋸戰”的前沿。早在“馬耳他大圍攻”700多年前的857年,一支來自北非突尼西亞地區的阿拉伯海軍,橫渡地中海,一口氣攻下了西西里島和馬耳他。原先居住在馬耳他的拜占庭居民或死或逃,只留下了一座空島。此後的200多年裡,一些阿拉伯人從西西里島遷往馬耳他,他們祖籍突尼西亞,說的是突尼西亞地區一種阿拉伯方言。但後來這些馬耳他化的阿拉伯人,早已改信天主教,甚至曾經與其他血緣的基督徒一道,抵抗過信仰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人,他們的阿拉伯文化基因,大概只殘存在他們的語言和血統中。
幾千年來,馬耳他就像一塊“活化石”,凝固了不同文明、不同文化之間互相沖突、但又互相融合的種種歷史印記,也許,今後還會凝固來自中華文明的文化印記?
幸運的是,如今這個地中海的島國,已不再需要透過戰爭,而只需要透過合法的移民和合法的外籍勞工,去融合那些來自不同文明、不同文化的移民和族群,包括中國移民。我也希望,未來馬耳他這塊“活化石”留下的種種歷史印記,也能夠更少地透過戰爭的血腥,更多地透過和平的交融。
責編 | 王禕
題圖 | 視覺中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