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選上方藍字,把叔設為星標,就能第一時間看文
後臺回覆“晚安”,送你一張特別推送,好夢

文/ 拂蘇
來源:勵職派(ID:xzzhichang)



最近,全網被“地鐵判官”刷屏了。
在流傳最廣的一個版本中,地鐵判官是“懲惡揚善”的大英雄。
故事的開頭,是兩位大媽上演的一齣鬧劇。
青島地鐵上,大媽A霸佔了兩個座位,引起旁邊大媽B的不滿。

就在二人劍拔弩張之際,一旁的藍衣大爺出來幫腔了。
他和大媽A是兩口子,理所當然地護短:
“沒人我佔十個座你也管不著!”
此言一齣,場面變得更加混亂不堪。

就在這時,有個身穿灰色衣服的精神小夥,從車廂另一邊走了過來。
他先是站在旁邊靜靜觀察,然後只用了一個動作就解決了所有紛爭,成為眾人矚目的“地鐵判官”。
只見他對著大爺就是一記耳光。
在留下一句“混蛋!佔座你還有理了是吧”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現場。

被如此羞辱的大媽A和大爺,自然不肯善罷甘休。
兩人追上去討要說法,結果阿姨A也被小夥扇了一個耳光!
在這個故事框架中,小夥路見不平一聲吼,幫螢幕前的網友狠狠出了一口惡氣。
畢竟“天下苦地鐵霸凌”久矣。
由於小夥“扇巴掌”的動作與表情太過戲劇性,很快就掀起一股玩梗熱潮。
網友戲稱小夥是“地鐵判官”,給他P各種表情包,還以他為原型進行文學小說創作。

還有網紅在地鐵上公然扮演“地鐵判官”,模仿他的穿著和動作,告誡乘客不要佔座。
更有嗅覺敏銳的商家,上架了很多“判官同款色”的衣服,將流量密碼狠狠拿捏。
不得不說,透過這些操作,“地鐵判官”這一形象很快就火遍全網。
很快小夥的賬號也被扒出,一夜之間漲粉6.4W。
有意思的是,之前他曾在某糾紛下留言:
“我遇到上去就兩耳光!”
沒想到這時候命運的齒輪已經開始轉動。

其實這時候大家對小夥的追捧,更多的是一種看爽劇的心態。
現代社會見多了事不關己的冷漠,也習慣了成年人式的“敢怒不敢言”。
突然有這麼一個人跳出來伸張正義,著實讓人眼前一亮。

可隨著輿論的發酵,事情很快就迎來了反轉。
特別是當小夥的真實身份被扒出,所有人都大吃一驚。

經調查發現,“地鐵判官”是一位精神病患者。
不僅任性妄為,還是騷擾慣犯。
有知情者爆料,他曾經在某次漫展上騷擾多位女孩。
最後都因為精神問題被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一波未平,一波未起。
緊接著,又有自稱“地鐵判官”朋友的人發聲回應。
據他所說,這已經不是地鐵判官第一次打人了。
而且地鐵判官的媽媽還曾聯絡他,希望他讓網友不要再鼓吹這件事了。
因為害怕兒子內心膨脹,做出更多不理智的行為。

同時這位朋友還透露,地鐵判官上學時,曾將自己埋在沙坑裡吸收營養。

如果爆料屬實,那麼地鐵判官的情緒確實不太穩定。
有意思的是,在爆出地鐵判官是精神病之後,很多網友依然力挺他。
說的最多的就是“他雖然有病,但三觀沒問題”。

在他們看來,哪怕小夥是神經病,但不妨礙他伸張正義。
可事實真的如此嗎?
在地鐵判官爆火後,大爺大媽就一直遭受網暴,如果他們真的做錯,那可以說是罪有應得。
但事實是,他們並沒有佔座,這一切都是網友和媒體的斷章取義。

有地鐵目擊者還原了事發經過。

原來大媽A和大媽B,一開始是並肩而坐。
此時大媽B看到旁邊站著一個小夥子,就讓大媽A往旁邊坐坐,給小夥騰出一個座位。
大媽A說我這兒沒位子了,讓不了,於是兩人就發生了口角。
接著大爺出來幫腔、地鐵判官怒扇巴掌……
其實仔細想象,這種說法還是挺有說服力的。
從現場畫面來看,大媽A旁邊確實沒多少空間,何來“佔座”一說呢?
更何況同行的大爺一直站著,但凡有位子他幹嘛不坐?

要我說,關於這場糾紛大媽B要負很大責任。
雖說她的出發點是好的,想給別人騰出一個座位。
但她忽略了大媽A的處境——旁邊根本沒有一點空隙。
而且如果真的想做好事,完全可以自己把座位讓出來,何必為難他人呢?
所以大媽A和大爺頂多算是語氣不好,一時沒控制好情緒,稱不上罪大惡極。

可結果呢?
因為“地鐵判官”的橫空出世,他們不僅被莫名毆打,而且打人者還贏得了全網叫好。
本來大爺想要報警,但卻被告知對方有精神問題,最終只能吃了這啞巴虧。
本來這件事真相已經大白——地鐵判官並非正義之士,而是為所欲為之徒。
網友們也已經停止了對大爺大媽的網暴。
但直到此時,關於“地鐵判官”的輿論狂歡,還是沒有平息,甚至有愈演愈烈之勢。
這就帶來了一個問題:
既然大家都知道“地鐵判官”打錯了人,還可能借精神病人身份胡作非為,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人追捧他呢?
說到底,“地鐵判官”不再是簡單的個人對錯問題。
而是“判官”這一形象,凸顯了一定的社會和個人困境。

首先,“地鐵判官”走紅的背後,蘊藏著人們對於公共秩序維護者的期待。
近年來,地鐵霸凌事件頻發,各種奇葩劇情不斷上演。
或因為“年紀小不懂事”,或因為“年紀大不好苛責”……基本都以和解告終。
對於這樣的處理結果,對於義憤填膺的大眾來說,屬實是難以接收的。
我們幻想中的正義是“善惡有報”,而不是各種“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更何況,不斷頻發的霸凌事件已經證明,如此溫和的處理態度,並沒有起到一個很好的震懾作用。
反而還不如地鐵判官這種“以暴制暴”來的簡單有效。
試想想,如果地鐵上有這樣一個,隨時扇巴掌的地鐵判官,那麼霸凌者肯定不敢如此猖獗吧。

當然,這很可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暴力不值得美化,任何崇尚“以暴制暴”的行為也必須得到制止。
我只想說明:
大眾已經受夠了“息事寧人”的公共秩序維護方式,不僅無法給霸凌者以震懾,更難還受害者以公道。
所以地鐵判官的出現,更像是敲響了一記警鐘。
讓大家開始反思:何時才能出現一個強有力的秩序維護者?

其次,地鐵判官投射了一部分人“敢怒不敢言”的心理困境。
面對那些地鐵霸凌義憤填膺的人很多,真正站出來的卻很少。
大家都有各種各樣的顧慮:
我管的了嗎?我會不會被報復?如果影響到我的生活和工作,我該怎麼辦?
在這些猶豫之下,很多人覺得“站出來”得不償失,所以假裝看不見。
再加上在“反正有人管,不缺我一個!”的心理暗示,沉默變得更加心安理得。
最後,他們說服了自己,內心的正義感也被逐漸隱藏!
傳導到社會,就是整個環境變得越發消極、冷漠……

而“地鐵判官”呢,他不一樣。
他永遠衝動行事,只要他看不慣的人或事,就能毫不猶豫地出手。
所以說,他對自己內心“正義”的維護是無比積極主動的。(即使這種正義是錯誤的。)
現在的我們早就被生活磨平了稜角,遇事首先分析利弊得失,少了敢想敢做的勇氣。
而地鐵判官這個隨心所欲的精神病人,他爆發的力量和勇氣,讓我們洞見那個怯弱的自己。
於是很多人開始幻想,
幻想有朝一日自己神經了,也能當大判官,蕩盡天下不平之事。

不過與其說是幻想,不如說是一種希冀。
希望自己能活得自由一些、任性一些,該出手時就出手。
循規蹈矩的日子過久了,是需要一些調劑的。
而地鐵判官的出現,不正是一種集體“叛逆”情緒的出逃嗎?

作者簡介:大家好,我是拂蘇,一個時而清醒、時而糾結的文藝女青年。本文首發於微信公眾號“勵職派”(ID:xzzhichang),轉載請聯絡公眾號。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關注莫問大叔(ID:mowends),一起做個有風度有溫度有深度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