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喬仍在尋人。
早年間,一段《譚談交通》早期節目片段在網路上瘋傳,影片中,節目主持人譚喬揭開一輛賓士車被遮蓋的牌照,露出“川A666T6”的車牌。
因為號牌數字太過“吉利”,女車主的表現又太過“高傲”,觀眾紛紛猜測其背景驚人,手眼通天,甚至說她被查之後惱羞成怒,在背後運作導致《譚談交通》停播。
謠言乘著歲月的風,在廣袤的網際網路空間之中來回飄蕩,直到最近才接近消散。
前不久,譚喬的個人賬號釋出一則影片,13年後,他找到了川A666T6車主雷女士。
賓士車還是那輛車,車主雷女士依舊穿著當年的那條裙子。

面對傳得沸沸揚揚的謠言,雷女士回應說,自己就是一個普通人,當年因為做生意需要買了這輛車。
當年她面對譚警官的檢查時太過“高傲”,一言不發的表現,也只是因為過度緊張。
這些年,女車主的丈夫生病離世,自己誤信他人,被騙走不少家產,房子都賣掉抵債,譚喬也不再是當年的譚警官,“下課”好多年,髮際線變高許多,只有胸前一串警號映照出往昔歲月。

歲月從身前流過,一切都改變了太多。
這些年,譚喬一直在被命運磋磨,他迷茫過,焦慮過,得過抑鬱症,也被時代辜負過……

小人物,譚警官
在成為“譚警官”之前,譚喬的生活稱不上有趣。
1972年,譚喬出生,他父親是維修工人,母親是商場的售貨員,他學過相聲,賣過衛生紙,在飯店端過盤子,當過印刷廠工人,在工地刷過牆、搬過磚……
他當過軍人,還得到過神槍手稱號。

譚喬年輕時候
1995年,23歲的他成為一名交警,相比之前紛亂的生活,這之後的十年卻顯得單調起來。
他站在路口,糾正交通違法行為,一站就是十年。
一起入職的人,有的成了中隊長,有人成了大隊長,唯獨他站在路口,彷彿被時光遺忘。
回望那段時光,他說,自己應該會安安靜靜做一臺馬路吸塵器,直到退休。
2004年,為了宣傳《道路交通安全法》,成都電視臺和交管局準備做一檔跟交通有關的節目。
電視臺試了很多人都不合適,有人覺得譚喬執勤時總愛跟人“逗悶子”,推薦他去試試,譚喬過去一試鏡,真成了。
2005年,譚喬33歲,從此在成都電視臺擔任了13年《譚談交通》的主持人。

節目流程並不複雜,每期播出時間6分鐘,譚喬穿著警服在街上四處巡邏,看到誰違反交通規則了,就上去制止並進行普法。
沒想到,這個節目不僅在四川一炮而紅,影響力甚至輻射全國。
一名普通的成都市民說:“當時網路還沒那麼發達,基本上每家每戶都知道,李伯清(著名巴蜀笑星)的節目一完,就是他的節目。”
節目中,有著千奇百怪的違法行為,違法者為了逃避責罰,會做出各種滑稽言行。

“二仙橋大爺”,目的地是二仙橋,騎著電瓶車,拉著一車長長的材料,行駛在快車道上。
譚喬把他攔下,本想提醒他該走非機動車道,大爺卻如同雞同鴨講,反覆重複著“去二仙橋要走成華大道”,成為節目中的名場面。
二仙橋大爺節目影片
“氣球哥”騎著腳踏車,一手扶著車把,一手抓著一把氣球,行駛在快車道里。
被譚警官截停後,他一邊訴說著自己老婆跟自己離婚的慘事,一邊高唱《愛情買賣》,用荒誕對抗生活的窘迫。
氣球哥節目影片
還有“貝斯特櫥櫃”二人組面對鏡頭狂打廣告、“練家子”小夥表演腰馬合一……都讓人印象深刻。

那些摸爬滾打的小人物,有荒誕不經,引人發笑的一面,也常常因自身的悲慘遭遇催人淚下。
一位大爺父母、妻兒、哥哥相繼離世,只剩殘障弟弟與一條黃狗相伴,悲慘得像是餘華作品《活著》中的福貴大爺。
面對命運的坎坷,他淡淡地說:“往前看。”
“福貴大爺”當期節目影片
有一位男子從事非法營運,譚喬將他攔下,該男子說自己女兒生病了,這是不得已而為之。
譚喬一開始以為,他是在撒謊來逃避懲罰,但他去醫院一看,才知道這位男士的女兒真的得了尿毒症,已經透析一年多了。
譚喬自掏腰包,留下幾百塊錢,為了讓他安心收下,還說是之前好心人留下的善款。
這樣的事在譚喬做主持人期間經常發生。

萬千小人物身上粗糲的真實,與譚喬呈現出的溫度,構成了節目的主幹。
為了讓節目儘可能好看,譚喬挖空心思琢磨節目效果,各種梗層出不窮。
他把《吉祥三寶》《小蘋果》《最炫民族風》等歌曲改編成普法歌曲,當場演唱,人送外號“馬路百靈鳥”。
他還用當時流行的小品臺詞改編段子,勸導人們不要橫穿快車道:“你前腳一邁,後腳一收,這一趟你就過去了,你前腳一邁,後腳來不及收,你這一輩子就過去了。”
那些節目從老百姓喜聞樂見的東西中生長出來,又怎麼會不受歡迎。
人們親暱地叫他“譚警官”、“譚sir”,走在路上,總會有人認出他,跟他打招呼,彷彿見到許久未見的老友。

但是詼諧幽默的譚喬,也有罕見的暴怒的時候。
那一期節目裡,他看見兩輛豪車在街頭飆車,他開著警車追上,逼停了兩輛車,對著車主劈頭蓋臉就是一頓罵,語氣嚴肅前所未見。
讓譚喬氣憤的,不是有錢人的豪車,是他們對自己、對他人生命的漠視。
豪車飆車,譚警官暴怒
只是這樣極其富有人間煙火氣的節目,卻在2018年戛然而止,彼時46歲的譚喬也從交警隊離職。
人們對於其中原因有過太多猜測,卻不知譚喬這些年究竟揹負了什麼。

被時代毀掉的譚喬
很長一段時間內,譚喬為“譚警官”這個身份所困擾。
巨大的關注如大水漫灌般淹沒了他的生活,侵佔了他的每一分喘息空間。
有姑娘寫信過來,說要嫁給他,渾然不顧他早已結婚。
有人以被他抓到為榮,故意開車打電話、吃東西、不繫安全帶。
有人記下了譚喬那臺白色捷達的車牌號,一路上故意“找茬”,被逮之後十分興奮:“你終於把我抓住了!”
而他們做出的違章行為,本是譚喬最深惡痛絕的。

不面對鏡頭時,他更是需要拿出十二分的小心。
有次在路上他正常行駛,一輛車故意阻礙他通行,他發了火,喊了一句:“會不會開車!”
對方停車後認出了他,質問他:“譚警官還罵人是不是?”
有一年除夕夜,街上行人和車輛寥寥,譚喬把車停在路邊,下車買個涼拌菜,幾分鐘的功夫,就有人拍下照片,並給他扣了一頂“譚警官亂停車”的帽子。

坐公交車,他只要坐著,沒注意到周圍站著的老年人,就會有人說:“譚警官不讓座。”
他買了一套房子,因為地段較好,價格比較高,就有人傳“譚警官住豪宅”。
這是個娛樂至死的時代,他在大眾心目中只是“譚警官”,“譚警官”應該是一絲不苟完美無瑕的,沒人在乎他的喜怒哀樂,也沒人記得,他本名叫譚喬。

除去外界扭曲的關注,他身上的“不合時宜”,也早已在節目開播時便描畫好了離職的結局。
做《譚談交通》前,他因為過於隨性和認真,在交警隊本就很難融入,做節目後,常年在外面跑,更是沒機會跟同事接觸。
身份認同的問題隨之而生,電視臺覺得他是警察,交管局又覺得他是主持人,他朋友不多,少有人聽他傾訴。
一股無力感包裹著他,拉著他不停向下墜。

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的交通意識都提高了,不文明的現象也越來越少,節目很難像過往那樣有趣。
更何況,做節目的十三年間,他目睹了太多苦難:尿毒症女孩、車禍遺孤、被生活壓垮的貨車司機……
他看盡人間悲涼,卻無力改變什麼。
“譚警官”給大家帶來許多歡笑,但譚喬卻在2019年確診了焦慮和抑鬱症。
他每天睡不著,要吃三種抗抑鬱的藥物。
他開車時候,甚至想要一下子衝上天空,融化進藍天裡。

身邊的親戚朋友也不理解他,說:“你都紅了,還能抑鬱?”
當譚喬鼓足勇氣從體制內走出,卻發現迎接他的生活並不是一片曠野。
在這個流量就是資源的年代,他曾引以為傲的節目,也成了他的絆腳石。
2022年,他在影片網站上傳《譚談交通》的片段,但因為《譚談交通》商標歸屬成都市廣播電視臺,電視臺授權的成都遊術公司向他索賠,律師預估那會是一筆鉅款。

上了法庭後,事情最後得到了解決,法院要求譚喬刪除侵權影片,並賠償1500元,二十多天後,譚喬被下架的 200 多條影片重新上線,但在訴訟期間,網友的調侃與嘲諷,以及巨大的經濟壓力也成為壓在他頭上的一座大山。
“譚警官”高踞神壇,靠別人的關注和讚譽生長壯大,而譚喬是一個要吃五穀雜糧,要生百病的凡人。
“譚警官”或許可以順應這個時代,但譚喬卻沾染了滿身痛苦。
十幾年過去,那些在節目中讓人印象深刻的人,彷彿也只存在於網路上一遍遍重播的影像之中。
譚喬曾經說:“他們的故事是城市變化的縮影。”
只是這句話或許還有後半句,他並沒有說出口,那就是——
“但很少有人真正關心他們後來去了哪裡。”

譚喬,對抗時代與遺忘
時代的潮水洶湧而過,即使那些紅極一時的人物,也容易被輕易遺忘。
譚喬這些年,一直在找尋那些透過節目相識,卻失散多年的人,探尋那些小人物的近況。
人氣頗高,樂觀開朗的“氣球哥”,早已不賣氣球,後來做了搬運工等各種活計謀生,當年那輛破舊的腳踏車,也被共享單車所替代。
他住著200塊錢一個月的房子,依舊樂觀地唱著歌。

在相聚影片的結尾,他留下一句“灰太狼氣球過時了”,讓人心底泛酸。

當年年僅19歲,患有白血病,急著去醫院輸血的小夥子,因為違章被譚喬攔下。

小夥子被譚喬攔下的第二年,當了保險公司銷冠,收入最高時月入十萬,與譚喬重逢時25歲,已經開過兩家傳媒公司,做著工程,開上了賓士車,胖了四十多斤。
看小夥子的狀態,當時醫生說他活不過30歲,彷彿也成了一句空談。

譚喬還發動網友提供線索,最終花費3天時間,在一個小村子找到了“福貴大爺”。
十年過去,“福貴大爺”的生活也有了起色。
原來遇到譚喬的第二年,大爺就結了婚,和譚喬重逢時,女兒都五歲了。
當時“出鏡”的那條拴在車上的老狗被人偷了,大爺又換了條新狗。

譚喬問大爺,有沒有什麼給網友的建議。
大爺只是淡淡地說:“我沒得辦法選擇,只能慢慢克服。”
大爺還一邊做著那個經典的手勢,一邊說著:“向前看。”

還有一位讓載貨三輪車拉著自己行駛、在馬路上嚴重違章、在譚喬面前揚言自己人生目標是“吃牢飯”的小夥子。

如今他褪去當年的狂妄,成為一名駕校教練,整天教學員們如何安全駕駛。

做二手傢俱的呂老闆,當年剛來成都打拼,騎三輪車收傢俱違規被譚警官攔住,現在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在成都有了自己的基業,還把老婆孩子接了過來。
多年之後,他和譚喬坐了下來,又來了一場“高階訪談”。

找尋那些老朋友,看看他們的近況有何改變,譚喬彷彿是在用這種方式對抗時代的浪潮,對抗遺忘。
畢竟,“譚警官”這個身份,永遠改變了譚喬,也成為他心裡的缺憾。
現在的譚喬,看到橫穿馬路等不文明行為,依舊想要上前制止。
走在路上,大家會認出他,親切地和他打招呼,叫他“譚警官”,只是譚喬自己知道,自己這些年失去了什麼。

這個時代配不上譚喬,如今玩娛樂、搞流量的節目大行其道,鮮有人間煙火氣,觀眾也熱衷追逐熱門話題,對背後真相卻不屑一顧。
他試著用溫情覆蓋每一個人,無論是違章者還是觀眾,但總有人選擇視而不見。
賓士車主雷女士因緊張沉默被編造成“背景驚人”,真相無人問津,甚至譚喬最近釋出的闢謠影片下,仍有人質疑譚喬專門拍了這個影片幫她洗白,渾然不顧原影片拍攝於2012年,而《譚談交通》停播在2018年。

但即使再過幾十年,《譚談交通》將依舊經典,畢竟裡面有屬於那個時代人的千姿百態。
被時代辜負的譚喬,也將被我們一直銘記。
無論時間過去多久,當我們回過頭看,都會看到那個叫譚喬的人,做過多麼有意義的事。
而對於活在這個時代的我們來說,與其到時候才去懷念,不如從現在開始,就認真對待每一個譚喬。

參考資料:
1. 《搖擺的譚喬,戛然而止的《譚談交通》》 嗶哩嗶哩
2. 《「防火,防盜,防譚喬」》 人物
3. 《“我是譚喬,不是譚警官”》 新京報
4. 《交警譚喬、網紅譚喬和市民譚喬》 南都週刊
5. 《曾親手鏟除黑老大的前交警,攤上事兒了?》 知乎日報



監製:視覺志
編輯:離蔭
影片號:視覺志
點選閱讀原文,看影片號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