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澳洲上課去了,後天回來,稍等。”
這不是段子,而是真實發生的事。一位在墨爾本某大學就讀的中國留學生,正在攻讀研究生學位。因為這學期是他的最後一個學期,課程安排極為寬鬆,每週只需上一節課。
於是他突發奇想,決定來一場“跨洲通勤”:每週二從山東出發,飛越半個地球去澳大利亞上課;上完課後再原路返回,繼續待在國內。

1
每週飛3萬公里:他的“上學通勤”堪比空姐
這位留學生在社交平臺詳細記錄了自己72小時“往返地球另一端”的時間線。
清晨8:20,他從山東的家中出發,開啟一場橫跨半個地球的“通勤”之旅。首先搭乘高鐵前往北京首都機場,再乘坐航班飛往成都,隨後轉機前往澳大利亞墨爾本。抵達墨爾本時,已是當地時間第二天傍晚17:45。他在學校上完每週唯一的一節課後,便再次啟程返回中國。




這樣算下來,他每月往返中澳四次,相當於約12萬公里。
這位留學生也解釋了原因,他在澳洲留學8年,最後一學期只有一節課,課業負擔輕。 他希望畢業後留在中國發展,女友也在國內,愛情的召喚讓他捨不得離開。
這套魔幻操作瞬間火爆全網,大家覺得他太有錢了:

他本人也在社交平臺正面回應了成本問題:“來回一趟墨爾本-德州的機票大概5000元,加上交通、飲食等,總花費約6000元。每月往返4次,費用大概在2萬4左右。”
聽起來確實不低,但他說了一句讓很多人“恍然大悟”的話:“如果我留在墨爾本長期租房、生活,一月花銷也得2萬多。既然如此,我幹嘛不把錢花在自己想待的地方?”

也就是說,他的“飛來飛去”不是任性揮霍,而是一種精打細算後的選擇:租房費用省了。墨爾本租房緊張,月租上萬,水電網加生活雜費也不便宜。 吃飯更省錢,國內一碗麵十幾塊,澳洲物價飛天,隨便一頓都上百。感情與事業更近,女友、家人、未來發展都在中國,飛回來,才是“人生主場”。
省下的是孤獨,花掉的是自由。
2
地球通勤族,是浪漫也是自由!
其實,這位留學生並不是並不是國際走讀的唯一一人,例如不少韓國留學生,會經常往返中國韓國。

在地球另一端,23歲的Jonathan Davey,來自英國漢普郡,為了對抗倫敦令人髮指的高房租,做出了一個聽起來像“地理逆行”的決定——他搬到了物價友好的波蘭港城格但斯克定居,每週三再飛回倫敦上課。
起初,他的父母一臉震驚:“你瘋了嗎?為了省房租每週坐飛機?”但Jonathan並不糊塗,他這筆賬算得清清楚楚:在倫敦住一年至少要付上萬英鎊的房租,而波蘭的房租一年只需2100英鎊,就算再加上每週來回倫敦的機票錢,全年總成本依然大幅“打骨折”。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一名研究生“Bill”,也選擇了一條“非常規”上學路線:每週三次,從洛杉磯飛舊金山上課。
伯克利分校的工程碩士專案學費昂貴,而舊金山的房租更是一線城市天花板——動輒月租3000美元以上。為省錢,他選擇住在洛杉磯,每次上課當天起飛,晚上返回。

據NBC報道,他在一年半時間裡飛行238次,總飛行里程超過92000英里,佔用了他超過1277小時——幾乎是53天的生命。而他為此節省了至少每月2000美元的房租,加上他將飛行時間轉化為學習與程式設計時間,收穫不小。
“很多人以為我是瘋子,但我過得很充實。”Bill在社交平臺分享了自己的飛行資料,還被媒體點贊為“時間效率狂人”。
3
留服認證可以過嗎?
有意思的是,在這些“通勤式留學”的討論帖下,點贊最多的不是“羨慕”,而是:“教育部留服認證,到時候會不會不給過?”

確實,很多人出國讀書,最重要的就是那張證書。一旦回國沒法認證——那可真就是“打飛的去上學,打水漂回家來”。
留服認證是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是針對非中國大陸地區頒發的學歷學位證書或高等教育文憑等境外學位學歷進行的認證,是國家對你的海外學習結果的認可。


在留服的學位認證辦法中,其實並沒有明確規定你必須長期居住在國外才算留學,真正對“學時”有所觸及的,只有第38條——“有較大比例的減免學分(學時)來自境內學習經歷,需確認來源”,這類情況才可能不予認證。
簡單說:你可以飛,但別飄!
如果你只是買了個海外學籍,人在國內啥也沒幹,全靠“雲感受”國際氣息——那肯定過不了。但如果你真的是用腳丈量地球、用揹包背完課程,哪怕學期只上一天課,也不是不能認證,只要你“證據鏈”夠硬。
給準備效仿“空中留學”的同學幾個實用建議,請收好:
-
保留所有出入境記錄:護照蓋章頁、登機牌、電子機票截圖……全都別丟;
-
參與課程活動,留存出勤證據:課堂筆記、作業截圖、簽到表、郵件往來,能留就留;
-
爭取學校支援:嘗試讓學校出具一份說明信,證明你確實“以特殊方式”完成了課程要求;
-
提前諮詢留服中心:別等結業了才問認證會不會出問題,先打探清楚。
過去的留學,是“出國”+“定居”+“沉浸式學習”;而今天,有了更多可能性:居住地可以靈活選擇、學業方式可以多樣融合、人生規劃不再只有“走出去”一條路。
如果說“國際走讀”是未來教育的預演,那他們正是這個劇場裡最先鋒的演員。他們或許累,也或許瘋,但更可能是,在不確定的時代中,最清醒的那一批人。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