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鋒是極少數還沒被“廣泛解讀和學習”的頂流CEO

作者:商業君
來源:CEO商業評論(ID:ceobiz)
春節之際,中國AI創業公司深度求索(以下簡稱“DeepSeek”)釋出了R1模型。隨後,DeepSeek刷屏全球各大主流媒體和社交網站。
這個模型不僅在效能上比肩甚至超越了 OpenAI 的 o1,並完全開源,且以極低的成本實現了這一突破。
梁文鋒作為DeepSeek的創始人,一位AI界的頂流CEO,他創立的DeepSeek的成就和影響正在引爆華爾街和全球經濟界。
但是在國內,他仍然是一個謎,還未被廣泛解讀和學習。
低調的成長經歷
梁文鋒的個人學習和創業經歷堪稱草根逆襲的典範。
1985年出生於湛江吳川的一個普通家庭,父母均為小學語文老師。
儘管家境並不富裕,但他從小就展現出對數學和科學的濃厚興趣。
小學階段,他就自學完成了初中數學課程,並在吳川一中表現出色,最終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浙江大學電子資訊工程專業
大學期間,他不僅專注於學術研究,還深入探索市場行情資料和全自動量化交易,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梁文鋒在完成學業後並未直接進入傳統的金融和投資公司,或者網際網路大廠,而是選擇投身於AI領域創業。他在市場嘗試量化投資,並賺得第一桶金。
他將量化投資的經驗與人工智慧技術相結合,創立了DeepSeek,專注於通用人工智慧(AGI)的研發。
直到梁文鋒在2024年參加了總理主持召開的座談會,這才迅速在國內被媒體關注。相較於其他科技企業家,他的媒體曝光度較低,堪稱神秘的頂流CEO。
所以,梁文鋒的成長經歷和背景深刻的響了外界對其成就和DeepSeek創新認知。
直到現在,外界難以將其與“頂流CEO”的形象直接聯絡起來。事實上,他的成就已經超越中國絕大多數CEO。
開源的公司文化
梁文鋒本人以及他創立的DeepSeek公司都表現出一種低調、務實的態度。
他本人多次強調,DeepSeek的成就離不開開源社群的貢獻,而非個人或公司的獨立創造。
DeepSeek團隊規模較小,僅139名員工,且沒有采用激進的商業擴張策略,而是專注於技術研發和開源路線。
同時,梁文鋒本人也表示,DeepSeek的目標是為AI領域做出開創性貢獻,而非單純追求商業利益。這種開源技術創新理念別具一格,但讓人難以迅速理解,且稀釋了其商業價值。
DeepSeek的技術突破,如推出效能超越GPT-4的大模型DeepSeek-V3,以及其低成本、高效能的特點,雖然引起了全球科技界的轟動,但這些技術細節對於普通公眾來說較為複雜,難以直接理解其意義。
技術突破的複雜性與行業認知使得DeepSeek的走紅始於國外,而非國內。
DeepSeek的崛起對國際科技巨頭如英偉達和微軟產生了巨大影響,引發了納斯達克指數的大幅下跌和英偉達市值的大幅蒸發。
facebook的扎克伯格表示,仍在消化DeepSeek的成果,希望能應用到自己的AI專案中。
這可是扎克伯格啊,竟然組建專門的小組學習中國的AI模型。
梁文鋒及其創立的DeepSeek將中美AI競爭推向高潮。面對這次創新,谷歌前CEO施密特甚至表示中美只有兩國有能力在AI領域進行競爭。
但由於低調的個人風格、複雜的技術突破以及開源哲學的影響,其成就和風格尚未被國內廣泛解讀和學習。
在商業領域,梁文鋒創辦的幻方量化基金曾是國內投資量化私募的四巨頭之一,管理資金規模一度突破千億。儘管如此,他的領導風格和管理方式在外界仍然比較模糊。
隨著DeepSeek在全球AI領域的持續發展和影響力擴大,相信未來會有更多人關注並學習其創新精神和技術成果。

商業君呼籲

梁文鋒和DeepSeek,面對輿論的廣泛關注,保持溝通和交流的開放性必不可少,你已經成為一條龍,如果你總想把回到自己的小屋子裡,那是不可能的。

梁文鋒關於開源創新、人才管理和硬核技術的十大金句:
(1)我們要做的不是生成式 AI,而是通用人工智慧 AGI。前者只是後者的必經之路,AGI 會在我們有生之年實現。
(2)任何 AI 公司(短期內)都沒有碾壓對手的技術優勢,因為有 OpenAI 指路,又都基於公開論文和程式碼,大廠和創業公司都會做出自己的大語言模型。
(3)在顛覆性的技術面前,閉源形成的護城河是短暫的。即使 OpenAI 閉源,也無法阻止被別人趕超。我們把價值沉澱在團隊上,我們的同事在這個過程中得到成長,積累很多know-how,形成可以創新的組織和文化,就是我們的護城河。我們不會閉源。我們認為先有一個強大的技術生態更重要。
(4)當前階段是技術創新的爆發期,而不是應用的爆發期。大模型應用門檻會越來越低,創業公司在未來20年任何時候下場,也都有機會。
(5)過去很多年,很多的中國公司習慣了別人做技術創新,拿過來做應用變現,自己等著摩爾定律從天而降,躺在家裡18個月就會出來更好的硬體和軟體。我們的出發點,就不是趁機賺一筆,而是走到技術的前沿,去推動整個生態發展。中國也要逐步成為貢獻者,而不是一直搭便車。
(6)大部分中國公司習慣 follow,而不是創新。中國創新缺的不是資本,而是缺乏信心以及不知道怎麼組織高密度的人才。我們沒有海外回來的人,都是本土的。前50名頂尖人才可能不在中國,但也許我們能自己打造這樣的人。
(7)我們每個人對於卡和人的調動是不設上限的。如果有想法,每個人隨時可以呼叫訓練叢集的卡無需審批。同時因為不存在層級和跨部門,也可以靈活呼叫所有人,只要對方也有興趣。
(8)我們選人的標準一直都是熱愛和好奇心,所以很多人會有一些奇特的經歷,很有意思。很多人對做研究的渴望,遠超對錢的在意。
(9)我們在做最難的事。對頂級人才吸引最大的,肯定是去解決世界上最難的問題。其實,頂尖人才在中國是被低估的。因為整個社會層面的硬核創新太少了,使得他們沒有機會被識別出來。我們在做最難的事,對他們就是有吸引力的。
(10)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會更依賴硬核技術的創新。很多人發現過去賺快錢很可能來自時代運氣,現在賺不到了,就會更願意俯身去做真正的創新。我是八十年代在廣東一個五線城市長大的。我的父親是小學老師,九十年代,廣東賺錢機會很多,當時有不少家長覺得讀書沒用。但現在回去看,觀念都變了。因為錢不好賺了,連開出租車的機會可能都沒了。一代人的時間就變了。以後硬核創新會越來越多,因為整個社會群體需要被事實教育。當這個社會讓硬核創新的人功成名就,群體性想法就會改變。我們只是還需要一堆事實和一個過程。
作者介紹:商業君,洞察商業趨勢,穿越商業本質。
– END –
CEO企業家微信群
掃碼申請加入


相關文章